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包括:進液單元、進氣單元、連通單元和出液單元,所述進液單元中的藥液瓶的側壁開設有容納空腔,所述容納空腔內設置有呈螺旋狀纏繞的電熱管,所述藥液瓶的內部底端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電熱管和所述溫度傳感器均通過線路與控制器相接。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通過將進液單元和進氣單元并聯設置,可滿足同時實現灌液、注氣或氣液混合治療,為用戶提供了便利;通過在藥液瓶的內部設置溫度傳感器和電熱管,可有效對進液單元管路中的藥液進行智能加熱和保溫;該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醫療器械
,具體涉及一種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
技術介紹
灌腸是指用導管自肛門經直腸插入結腸灌注液體,以達到通便排氣的治療方法,能刺激腸蠕動,軟化、清除糞便,并有降溫、催產、稀釋腸內毒物、減少吸收的作用。因此,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尤其在腸道手術前進行灌腸,不僅清洗徹底,可提供更清潔的手術區域,降低切口污染的危險性;而且還有利于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術后腹脹、排便痛苦。現有技術中,當通過進液單元管路向人體注入藥液后,無法對進液單元管路中的殘留藥液進行清除,若不及時清除殘留藥液,則極易引起感染;針對不同的用戶需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灌液、注氣或氣液混合治療,然而現有技術中暫未發現可同時實現灌液、注氣或氣液混合治療的三位一體灌腸治療儀;另外,灌注人體內的藥液如果不加熱保溫至人體適宜的溫度,則極易引起人體不適。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可同時實現灌液、注氣或氣液混合治療,且通過智能控制對藥液瓶內的藥液進行加熱和保溫的灌腸治療儀。本專利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包括:進液單元,其包括進液栗、與所述進液栗相接的進液管的一端、與所述進液管的另一端相接的藥液瓶的進液口、與所述藥液瓶的出液口相接的出液管的一端、與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相接的第一電磁閥的第一進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的出口端相接的三通管的第一進口端、與所述藥液瓶的排氣口相接的排氣管的一端,所述排氣管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的第二進口端相接;進氣單元,其與所述進液單元并聯設置,且與所述三通管的第二進口端相接;連通單元,其包括與所述三通管的出口端相接的第二電磁閥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二電磁閥的連通端相接的連接管的一端,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外接入人體;出液單元,其與所述第二電磁閥的出口端相接;其中,所述藥液瓶的側壁開設有容納空腔,所述容納空腔內設置有呈螺旋狀纏繞的電熱管,所述藥液瓶的內部底端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電熱管和所述溫度傳感器均通過線路與控制器相接。優選的,所述第一電磁閥的出口端與所述三通管的第一進口端之間依次設置有進液夾管閥和進液單向閥。優選的,所述第一電磁閥與所述第二電磁閥均為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均通過線路與所述控制器相接,所述控制器對所述第一電磁閥和所述第二電磁閥進行啟閉控制。優選的,所述進氣單元包括進氣栗、與所述進氣栗相接的所述三通管的第二進口端,所述進氣栗與所述三通管的第二進口端之間依次設置有進氣夾管閥和進氣單向閥。優選的,所述出液單元包括與所述第二電磁閥的出口端相接的廢液瓶的進口端、與所述廢液瓶的出口端相接的抽液栗,所述廢液瓶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二電磁閥的出口端之間依次設置有出液夾管閥和出液單向閥。優選的,所述出液管的一端貫穿所述藥液瓶的出液口并置于所述藥液瓶的內部底端。優選的,所述排氣管的一端貫穿所述藥液瓶的排氣口并置于所述藥液瓶的內部頂端。優選的,所述溫度傳感器置于所述藥液瓶的內部底端正中心處,所述溫度傳感器的溫控范圍為O?60° C。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通過將進液單元和進氣單元并聯設置,可滿足同時實現灌液、注氣或氣液混合治療,為用戶提供了便利;通過在進液單元和進氣單元與出液單元連接處設置第二電磁閥,可有效將進液單元、進氣單元與出液單元交叉分隔,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通過設置排氣管,可將進液單元管路中的殘留藥液快速清除至廢液瓶中;通過在藥液瓶的內部設置溫度傳感器和電熱管,可有效對進液單元管路中的藥液進行智能加熱和保溫;該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安全可靠、高效便捷,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所述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的結構連接示意圖; 圖2是本專利技術所述藥液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01進液栗;02藥液瓶;021藥液瓶的進液口 ;022藥液瓶的出液口 ;023藥液瓶的排氣口 ;03進液夾管閥;04進液單向閥;05三通管;06第二電磁閥;07連接管;08進氣栗;09進氣夾管閥;10進氣單向閥;11出液單向閥;12出液夾管閥;13廢液瓶;14抽液栗;15第一電磁閥;16進液管;17出液管;18排氣管;19溫度傳感器;20電熱管。【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如圖1一2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包括: 進液單元,其包括進液栗01、與所述進液栗01相接的進液管16的一端、與所述進液管16的另一端相接的藥液瓶的進液口 021、與所述藥液瓶的出液口 022相接的出液管17的一端、與所述出液管17的另一端相接的第一電磁閥05的第一進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15的出口端相接的三通管05的第一進口端、與所述藥液瓶的排氣口 023相接的排氣管18的一端,所述排氣管18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15的第二進口端相接,所述第一電磁閥15的出口端與所述三通管05的第一進口端之間依次設置有進液夾管閥03和進液單向閥04,所述出液管17的一端貫穿所述藥液瓶的出液口 022并置于所述藥液瓶02的內部底端,所述排氣管18的一端貫穿所述藥液瓶的排氣口 023并置于所述藥液瓶02的內部頂端; 進氣單元,其與所述進液單元并聯設置,且與所述三通管05的第二進口端相接,所述進氣單元包括進氣栗08、與所述進氣栗08相接的所述三通管05的第二進口端,所述進氣栗08與所述三通管05的第二進口端之間依次設置有進氣夾管閥09和進氣單向閥10 ; 連通單元,其包括與所述三通管05的出口端相接的第二電磁閥06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二電磁閥06的連通端相接的連接管07的一端,所述連接管07的另一端外接入人體; 出液單元,其與所述第二電磁閥06的出口端相接,所述出液單元包括與所述第二電磁閥06的出口端相接的廢液瓶13的進口端、與所述廢液瓶13的出口端相接的抽液栗14,所述廢液瓶13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二電磁閥06的出口端之間依次設置有出液夾管閥12和出液單向閥11 ; 其中,所述藥液瓶02的側壁開設有容納空腔,所述容納空腔內設置有呈螺旋狀纏繞的電熱管20,所述藥液瓶02的內部底端設置有溫度傳感器19,所述溫度傳感器19置于所述藥液瓶02的內部底端正中心處,所述溫度傳感器19的溫控范圍為O?60° C,所述電熱管20和所述溫度傳感器19均通過線路與控制器相接,所述第一電磁閥15與所述第二電磁閥06均為二位三通電磁換向閥,所述第一電磁閥15和所述第二電磁閥06均通過線路與所述控制器相接,所述控制器對所述第一電磁閥15和所述第二電磁閥06進行啟閉控制。該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的工作原理如下: 當需要灌注藥液時:啟動進液栗01,控制器控制電熱管20將藥液瓶02內的藥液加熱至人體適宜的溫度37° C,并通過溫度傳感器19實現自動保溫控制,氣體經進液管16進入,調節第一電磁閥15,使得藥液瓶02內的藥液在壓力作用下,由藥液瓶的出液口 022經出液管17和第一電磁閥15的出口端流出,打開進液夾管閥03,關閉進氣夾管閥09和出液夾管閥12,以使藥液依次經進液夾管閥03和進液單向閥04,并由三通管05的出口端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自動加熱的灌腸治療儀,其特征在于,包括:進液單元,其包括進液泵、與所述進液泵相接的進液管的一端、與所述進液管的另一端相接的藥液瓶的進液口、與所述藥液瓶的出液口相接的出液管的一端、與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相接的第一電磁閥的第一進口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的出口端相接的三通管的第一進口端、與所述藥液瓶的排氣口相接的排氣管的一端,所述排氣管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電磁閥的第二進口端相接;進氣單元,其與所述進液單元并聯設置,且與所述三通管的第二進口端相接;連通單元,其包括與所述三通管的出口端相接的第二電磁閥的進口端、與所述第二電磁閥的連通端相接的連接管的一端,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外接入人體;出液單元,其與所述第二電磁閥的出口端相接;其中,所述藥液瓶的側壁開設有容納空腔,所述容納空腔內設置有呈螺旋狀纏繞的電熱管,所述藥液瓶的內部底端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電熱管和所述溫度傳感器均通過線路與控制器相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峰,張欣,吳曉平,郭金城,戴春曉,顏茂航,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登頂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