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包括:鋼管、第一金屬絲、第二金屬絲、鋼管套;其中,所述第一金屬絲通過第一固定支架固定在鋼管的內部,所述第二金屬絲通過第二固定支架固定在鋼管的外部,所述第一金屬絲與第二金屬絲均與所述鋼管的軸線平行;所述鋼管套安裝在鋼管的前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鋼鐵冶金
,具體地講,設及一種能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 裝置。
技術介紹
在煉鋼工序中,鋼水的帶渣量與煉鋼操作工藝息息相關,精確測量鋼水的帶渣量 對煉鋼生產的穩定順行非常重要,目前檢測鋼水的帶渣量普遍采用測渣厚的方法。在現有 技術中,一種方法是利用鋼水和爐渣的不同溫度來測渣厚。公開號為CN102384731A的中國 專利申請和公開號為CN102397999A的中國專利申請各自公開了如下內容:將兩種烙點不 同的金屬同時插入鋼水內,由于鋼水和爐渣的溫度不同,鋼水和爐渣分別烙化運兩種金屬, 然后測量運兩種金屬未烙部分的長度,取差值,即為爐渣渣厚,但由于爐渣和鋼液之間有溫 度梯度,溫度沿著鋼液-鋼渣界面-爐渣是逐漸降低,隨插入時間的不同,高烙點金屬的烙 化位置不一定是在爐渣-鋼液界面上,烙化位置在鋼渣界面上下波動,運給測量結果帶來 一定誤差,而且高烙點金屬的烙化速度一般比較慢,需插入鋼水較長時間才能烙化,給操作 帶來不便。現有技術中還公開了一種利用爐渣和鋼液不同的導電率來測量渣厚的方法。公 開號為CN1196479的中國專利申請將一個不斷下降的電極插入爐渣中,測量它的下降距離 和導電率的變化情況,導電率急劇變化的位置為爐渣-空氣界面和爐渣-鋼液界面,運兩個 位置間的距離即為渣厚,但運種方法設備造價昂貴,設備的維護費用也比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精確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包括:鋼管 1、第一金屬絲2、第二金屬絲3、鋼管套4 ;其中,所述第一金屬絲2通過第一固定支架5固 定在鋼管1的內部,所述第二金屬絲3通過第二固定支架6固定在鋼管1的外部,所述第一 金屬絲2與第二金屬絲3均與所述鋼管1的軸線平行;所述鋼管套4安裝在鋼管1的前端。 陽0化]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屬絲2采用烙點低于IOOCTC的金屬材料制成。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金屬絲3采用烙點低于400°C的金屬制成。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鋼管套4的形狀為錐形。 本技術具有如下優點: (1)本技術的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中的第一金屬絲2、第二金屬絲3分別 與爐渣和鋼液接觸,能精確測量到爐渣和鋼液面的高度,避開了鋼液-鋼渣界面-鋼渣的溫 度梯度,能減少測量渣厚的誤差。 似本技術的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中,由于有鋼管套4撐開爐渣,第一金 屬絲2可W免受爐渣干擾,準確的檢測出鋼液的液位高度。 (3)鋼管內部固定的第一金屬絲2烙點很低,可W迅速被爐渣烙化;鋼管外部固定 的第二金屬絲3烙點較低,可W迅速被鋼液烙化;使得測渣厚所用時間變短,減少工人勞動 強度。 (4)鋼管套4可拆卸,材質廉價,加工工藝簡單;鋼管可重復使用。【附圖說明】 圖1是本技術的測量鋼包頂渣渣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技術的測量鋼包頂渣渣厚裝置測量鋼包頂渣渣厚過程中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 參考圖1,本技術的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包括:鋼管1、第一金屬絲2、第 二金屬絲3、鋼管套4;其中,所述第一金屬絲2通過第一固定支架5固定在鋼管1的內部, 所述第二金屬絲3通過第二固定支架6固定在鋼管1的外部,所述第一金屬絲2與第二金 屬絲3均與所述鋼管1的軸線平行;所述鋼管套4安裝在鋼管1的前端。 下面對該裝置中的各個部件做進一步說明。 所述第一金屬絲2采用烙點低于IOOCTC的金屬材料制成,如銅、侶、鉛、錫等。在一 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屬絲2采用銅絲制成。所述第一金屬絲2的長度應保證本實用新 型的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在操作時,所述第一金屬絲2能夠接觸到鋼液。 所述第二金屬絲3采用烙點低于400°C的金屬制成,如鉛、錫等。在一個實施例中, 所述第二金屬絲3采用鉛絲制成。所述第二金屬絲3的長度應保證本技術的測量鋼包 頂渣渣厚的裝置在操作時,所述第二金屬絲3能夠接觸到鋼液。 所述鋼管套4采用具有一定強度、具有一定阻燃性能的材料制成,如硬紙板、塑料 等。所述鋼管套4的形狀可為錐形,W利于本技術的裝置在插入鋼水時,鋼管套4能撐 開鋼包頂部的爐渣并且不會燃燒。 下面就采用本技術的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方法加 W描述。 步驟1)、測量第一金屬絲2的固定點和第二金屬絲3的固定點之間的距離hi; 步驟2)、將本技術的測渣厚裝置插入鋼液中,在運一過程中,鋼管套4破開爐 渣后進入鋼液,然后在短時間內迅速被鋼液燒掉,鋼液在大氣和爐渣的壓力下進入鋼管1 內;鋼液烙化掉與鋼液接觸的第一金屬絲2,爐渣烙化掉與爐渣接觸的第二金屬絲3; 步驟3)、鋼管插入鋼液3~4秒鐘后立即提起,然后分別測量第一金屬絲2的固 定位置與其烙化位置之間的距離h2,第二金屬絲3的固定位置與其烙化位置間的距離為h3; 計算鋼管1內鋼液和鋼管1外爐渣的液位差。 假設鋼管1內鋼液和鋼管1外爐渣的液位差為h4,參考圖2,可采用如下公式計 算: Ii4=h2-hi-h3; 步驟4)、計算鋼管1內鋼液的上升高度; 設由于爐渣的靜壓力,鋼管1內鋼液上升高度為hs,根據壓力平衡方程得下式: 陽029] P爐渣*化4+hs)=P鋼液卻15; 將該公式加W轉換,得到: 其中,P 表示鋼渣的密度,可通過測量得到;P表示鋼液的密度,可通過測量 得到。 步驟5)、將步驟3)計算得到的鋼管1內鋼液和鋼管1外爐渣的液位差、步驟4)計 算得到的鋼管1內鋼液的上升高度相加,得到爐渣渣厚。 假設爐渣渣厚為he,根據圖2得下式: 爐渣渣厚為 在一個實施例中,制作一件如圖1所示的測鋼包頂渣裝置,第一金屬絲2取材為 銅絲,第二金屬絲3取材為鉛絲,測渣厚前測量出銅絲固定點和鉛絲固定點之間的距離為 250mm,在鋼管前部安裝一個可拆卸的鋼管套4,鋼管套4的取材為硬紙殼,測渣厚裝置插入 鋼液過程中,鋼管套4破開爐渣,測渣厚裝置插入鋼液1秒鐘后鋼管套4迅速被鋼水燒掉, 鋼液由于大氣和爐渣的壓力進入鋼管內,鋼液烙化掉與鋼水接觸的銅絲,爐渣烙化掉與爐 渣接觸的鉛絲,鋼管插入鋼液3秒鐘后立即提起,測量銅絲固定位置和烙化位置間的距離 為515mm,巧慢鉛絲固定位置和烙化位置間的距離為220mm,鋼管內鋼液和鋼管外爐渣的液 位差為h4,計算公式為: h*= h jj-hi-hs= 45mm 設爐渣渣厚為he,取爐渣的密度P爐渣為3. 45g/cm3,取鋼液密度P娜夜為7. 8g/cm3 利用W上的爐渣渣后計算公式,并代入h4= 45mm,得: 爐渣渣厚為: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W上實施例僅用W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 管參照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對本實用 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都不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 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主權項】1. 一種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鋼管(1)、第一金屬絲(2)、第二 金屬絲(3)、鋼管套(4);其中,所述第一金屬絲(2)通過第一固定支架(5)固定在鋼管(1) 的內部,所述第二金屬絲(3)通過第二固定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測量鋼包頂渣渣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鋼管(1)、第一金屬絲(2)、第二金屬絲(3)、鋼管套(4);其中,所述第一金屬絲(2)通過第一固定支架(5)固定在鋼管(1)的內部,所述第二金屬絲(3)通過第二固定支架(6)固定在鋼管(1)的外部,所述第一金屬絲(2)與第二金屬絲(3)均與所述鋼管(1)的軸線平行;所述鋼管套(4)安裝在鋼管(1)的前端。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江洪廣,劉洪銀,李雪峰,周振峰,倪培亮,王永剛,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