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shù)提供了一種水泵固定裝置,包括:三腳吊架,設有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第三支桿搭接形成吊裝點,其中,所述第一支桿和所述第二支桿之間連接有鎖附件,所述鎖附件包括兩端分別穿設于所述第一支桿與所述第二支桿的連接桿,所述第三支桿抵靠于所述連接桿的中部,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通過緊固件緊固在一起;以及懸掛于所述連接桿下方、用于掛設水泵的手拉葫蘆。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shù)解決了水泵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水位高低進行人工挪移且容易造成堵泵等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術(shù)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shù)涉及排水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水栗固定裝置。
技術(shù)介紹
在有泥漿護壁的鉆孔灌注粧施工階段,現(xiàn)場一般都設置有較大較深的泥漿池用于泥漿護壁循環(huán)施工;基礎施工階段,現(xiàn)場施工考慮到降雨及地下水影響,一般都會設置集水坑用于集中抽排水。現(xiàn)場一般做法就是直接在泥漿池或集水坑內(nèi)安放泥漿栗或水栗,使用過程中根據(jù)水位高低,人工進行挪移,一方面費時費力,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栗體直接與坑底淤泥接觸,容易造成堵栗,影響到水栗正常工作,降低工作效率。
技術(shù)實現(xiàn)思路
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所存在的缺陷,現(xiàn)提供一種,以解決現(xiàn)有水栗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水位高低進行人工挪移且容易造成堵栗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一種水栗固定裝置,包括:三腳吊架,設有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第三支桿搭接形成吊裝點,其中,所述第一支桿和所述第二支桿之間連接有鎖附件,所述鎖附件包括兩端分別穿設于所述第一支桿與所述第二支桿的連接桿,所述第三支桿抵靠于所述連接桿的中部,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通過緊固件緊固在一起;以及懸掛于所述連接桿下方、用于掛設水栗的手拉葫蘆。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支桿與所述第二支桿均設有供所述連接桿的兩端分別貫穿的貫穿孔,所述鎖附件還包括固接于所述連接桿兩端且止擋于所述貫穿孔孔口的止擋件。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止擋件為長度大于所述貫穿孔孔口的徑向長度的圓鋼。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連接桿兩端分別露出于所述第一支桿與所述第二支桿的所述貫穿孔,所述止擋件為螺接于所述連接桿兩端的緊固螺母。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緊固件為綁扎于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的緊固繩。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緊固件為緊箍于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的緊箍圈。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手拉葫蘆的上吊鉤通過連接件懸掛于所述連接桿下方。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連接件為鋼絞線或細鋼筋纏繞閉合的線圈。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均為可伸縮的套管。本技術(shù)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集水坑周邊架設三腳吊架時,連接桿的兩端分別穿設于第一支桿與第二支桿,連接桿的中部除了用于供第三支桿的上端抵靠外,還用于供手拉葫蘆的上吊鉤懸掛,手拉葫蘆的下吊鉤用于掛設水栗,通過拉動手拉葫蘆的手拉鏈條可以根據(jù)水位高低調(diào)節(jié)水栗的懸掛高度,避免了水栗直接與坑底淤泥接觸造成堵栗,解決了水栗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水位高低進行人工挪移且容易造成堵栗等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懸掛水栗的示意圖。圖2為圖1中S區(qū)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為圖2中未放入第三支桿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利于對本技術(shù)的結(jié)構(gòu)的了解,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進行說明。請參照圖1、圖2和圖3,圖1為本技術(shù)水栗固定裝置懸掛水栗的示意圖,圖2為圖1中S區(qū)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為圖2中未放入第三支桿的示意圖。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技術(shù)提供了一種水栗固定裝置,包括:三腳吊架,設有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搭接形成吊裝點,其中,第一支桿1和第二支桿2之間連接有鎖附件,所述鎖附件包括連接桿4,連接桿4的兩端分別穿設于第一支桿1與第二支桿2,第三支桿3抵靠于連接桿4的中部,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的上端設有緊固件5,有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通過緊固件5緊固在一起;以及通過連接件6懸掛于連接桿4下方、用于掛設水栗9的手拉胡戶7。以下對上述組件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所述三腳吊架用于架設于集水坑周邊,水栗9掛設于所述三腳吊架下方。較佳地,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均為可伸縮的套管,當集水坑較大時,可適應性地伸長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的長度以架設于集水坑周邊;當集水坑較小時,可適應性地縮短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的長度以架設于集水坑周邊。如圖3所示,連接桿4的兩端分別穿設于第一支桿1與第二支桿2,第一支桿1與第二支桿2均設有貫穿孔,連接桿4的兩端分別貫穿第一支桿1的上端的貫穿孔與第二支桿2的上端的貫穿孔。為了使得第一支桿1與第二支桿2之間的連接更為緊固,所述鎖附件還包括固接于連接桿4的兩端且止擋于所述貫穿孔孔口的止擋件8,如圖2和圖3所示,止擋件8可以是焊接于連接桿4兩端的圓鋼,圓鋼的長度大于所述貫穿孔孔口的徑向長度,由于圓鋼擋在所述貫穿孔孔口,第一支桿1與第二支桿2不會從連接桿4的兩端滑出。當然,在其它的實施例中,所述止擋件還可以是緊固螺母,所述連接桿兩端分別露出于所述第一支桿與所述第二支桿的貫穿孔,緊固螺母螺接于所述連接桿兩端。如圖2和圖3所示,連接桿4的兩端分別位于第一支桿1和第二支桿2內(nèi),連接桿4的中部用于供第三支桿3抵靠。第三支桿3抵靠于連接桿4的中部后,可以使用緊固件5緊固于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的上端,緊固件5可以為綁扎于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的上端的緊固繩,緊固件5也可以為緊箍于第一支桿1、第二支桿2和第三支桿3的上端的緊箍圈。如圖2和圖3所示,連接桿4的中部除了用于供第三支桿3抵靠外,還用于掛設連接件6,連接件6可以是掛接于所述連接桿4上的線圈,該線圈可以是鋼絞線細鋼筋纏繞閉合而成,也可以是細鋼筋纏繞閉合而成。手拉葫蘆7的上吊鉤掛設于連接件6上,手拉葫蘆7的下吊鉤用于掛設水栗9,掛設水栗9時,如圖1所示,可以先用繩子捆綁水栗9,然后將手拉葫蘆7的下吊鉤掛設于捆綁水栗9的繩子上,使得水栗9懸掛于所述三腳吊架下方,通過拉動手拉葫蘆7的手拉鏈條可以根據(jù)水位高低調(diào)節(jié)水栗9的懸掛高度,避免了水栗9直接與坑底淤泥接觸造成堵栗,解決了水栗9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水位高低進行人工挪移且容易造成堵栗等問題。本技術(shù)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集水坑周邊架設三腳吊架時,連接桿的兩端分別穿設于第一支桿與第二支桿,連接桿的中部除了用于供第三支桿的上端抵靠外,還用于供手拉葫蘆的上吊鉤懸掛,手拉葫蘆的下吊鉤用于掛設水栗,通過拉動手拉葫蘆的手拉鏈條可以根據(jù)水位高低調(diào)節(jié)水栗的懸掛高度,避免了水栗直接與坑底淤泥接觸造成堵栗,解決了水栗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根據(jù)水位高低進行人工挪移且容易造成堵栗等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上結(jié)合附圖實施例對本技術(shù)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shù)人員可根據(jù)上述說明對本技術(shù)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jié)不應構(gòu)成對本技術(shù)的限定,本技術(shù)將以所附權(quán)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保護范圍。【主權(quán)項】1.一種水栗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腳吊架,設有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第三支桿搭接形成吊裝點,其中,所述第一支桿和所述第二支桿之間連接有鎖附件,所述鎖附件包括兩端分別穿設于所述第一支桿與所述第二支桿的連接桿,所述第三支桿抵靠于所述連接桿的中部,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通過緊固件緊固在一起;以及 懸掛于所述連接桿下方、用于掛設水栗的手拉葫蘆。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shù)保護點】
一種水泵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腳吊架,設有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第三支桿搭接形成吊裝點,其中,所述第一支桿和所述第二支桿之間連接有鎖附件,所述鎖附件包括兩端分別穿設于所述第一支桿與所述第二支桿的連接桿,所述第三支桿抵靠于所述連接桿的中部,所述的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和第三支桿通過緊固件緊固在一起;以及懸掛于所述連接桿下方、用于掛設水泵的手拉葫蘆。
【技術(shù)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shù)屬性】
技術(shù)研發(fā)人員:張健健,翟宗冬,鮑建朋,
申請(專利權(quán))人: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