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修復支架,組設于上肢上用于固定上肢,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與第一支架配合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圍設形成收容上肢的收容腔。所述第一支架一體成型設有卡扣,所述第二支架一體成型設有與第一支架的卡扣配合的扣持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修復支架結構簡單、制造方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
,尤其涉及一種修復支架。
技術介紹
現有骨外科對于骨損傷部位都是先對骨損傷部位進行復位,然后對患者肢體的矯形或者骨損傷部位進行固定處理,以便防止移動病人時出現骨損傷部位錯位或扭轉而傷到血管和神經,進而確保術后骨損傷處生長點盡快恢復和生長。目前對患者骨損傷固定方式主要包括石膏固定和繃帶纏繞固定兩種。石膏固定方式是先通過對患者肢體進行去污、消炎、對位處理,然后利用石膏材料進行裹附,并在石膏外部纏上繃帶而實現固定的。雖然石膏固化后形成一個殼體,能對相應位置的肢體進行保護,防止肢體活動帶動患處,影響患處愈合。但其原材料成本較高,固定和拆卸復雜,治療過程移動不便,較沉重,長期使用容易產生異味、瘙癢,透氣性很差??噹Юp繞固定是通過對患者肢體進行去污、消炎、對位處理后利用繃帶進行直接纏繞,通過繃帶纏繞的厚度達到固定的目的。但其纏繞過程繁瑣,速度慢,固定可靠性低,纏繞過程手力不一致時會造成繃帶過緊或過松,防水性較差,只適于簡易固定。因此,確有必要提供一種修復支架,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造方便且輕便的修復支架。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修復支架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修復支架,組設于上肢上用于固定上肢,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與第一支架配合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圍設形成收容上肢的收容腔,所述第一支架一體成型設有卡扣,所述第二支架一體成型設有與第一支架的卡扣配合的扣持槽。優選地,所述第二支架具有朝扣持槽內凸伸設置的凸臺,所述第一支架的卡扣末端設有卡勾,所述卡勾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凸臺卡扣。優選地,所述卡扣是由第一支架的相對兩側延伸設置的,所述扣持槽是由第二支架的相對兩側凹陷形成的。優選地,所述凸臺是由第二支架位于扣持槽內的部分延伸設置的。優選地,所述第二支架向上鼓起形成有一突起,所述第一支架還分叉設有環狀的固持部。優選地,所述第二支架還設有供換藥用的窗口。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上均設有多個用于透氣的孔。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構成本體,所述本體呈兩端開口的管狀設置。優選地,所述第一支架還一體成型設置有卡扣槽,第二支架還一體成型設置有與卡扣槽配合的扣持勾。優選地,所述卡扣與卡扣槽分別位于第一支架的相對兩側,所述扣持勾與扣持槽分別位于第二支架的相對兩側。本技術提供的修復支架結構簡單、穿戴拆卸方便,且可避免對受損部位造成二次傷害?!靖綀D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修復支架的立體組合圖。圖2為本技術的修復支架的另一視角立體組合圖。圖3為本技術的修復支架的立體分解圖。圖4為本技術的修復支架的第一支架的立體圖。圖5為本技術的修復支架的第二支架的立體圖。圖6為圖4中圓圈A部分的放大圖。圖7為圖5中圓圈B部分的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作詳細的說明。請參圖1至圖7所示,本技術的修復支架100卡扣于病患的手臂上用于固定手臂骨損傷部位,其包括兩端開口(未標號)并呈管狀設置的本體1。所述本體1具有一收容腔10,用于供病患的手臂穿過并收容手臂相應部位。所述本體1上設有呈周向分布用于透氣的孔11,可防止手臂骨折部位因長期固定不透氣導致皮膚潰爛。所述本體1是由ABS材料或聚乳酸(PLA)材料通過熔融沉積型(FDM)打印機制成的。所述本體1包括呈弧狀設置的第一支架12以及與第一支架12配合的第二支架13。所述收容腔10是由第一支架12與第二支架13圍設形成的。所述第一支架12與第二支架13大致呈弧片狀設置。所述收容腔10包括第一收容空間101以及與第一收容空間101連通的第二收容空間102。所述第一支架12與第二支架13均具有相對設置的前端部120、130與后端部121、131。所述第一收容空間101是由第一支架12的前端部120與第二支架13的前端部130圍設形成,用于收容手掌。所述第二收容空間102是由第一支架12的后端部121與第二支架13的后端部131圍設形成,用于收容手臂。所述第一支架12的前端部120與第二支架13的前端部130構成本體1的前端。所述第一支架12的后端部121與第二支架13的后端部131構成本體1的后端。所述第一支架12的前端部120分叉設有呈環狀設置的固持部122,用于收容大拇指。所述第二支架13的后端部131具有向上鼓起形成的突起132,用于包覆腕關節。所述第一支架12的相對兩側分別沿其所在弧面的切線方向延伸設有一卡扣123。所述卡扣123設于第一支架12的后端部121上,其末端設有卡勾124。所述第二支架13的外表面凹陷設有與第一支架12的兩卡扣123對應的兩扣持槽133。所述第二支架13具有凸伸于扣持槽133內的凸臺134,可供第一支架12的卡勾124卡扣,以將第一支架12與第二支架13組設于一起。所述孔11呈不規則狀設于第一支架12與第二支架13上。所述扣持槽133是由第二支架13的后端部131外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所述凸臺134是由第二支架13位于扣持槽133內的部分沿其所在弧面的徑向方向延伸設置的。所述第二支架13上還設有鏤空的并用于換藥的窗口 135。所述卡扣123是一體成型設置于第一支架12上的。本技術的修復支架100通過第一支架12的卡扣123的卡勾124卡扣于第二支架13的扣持槽133內的凸臺134上,用于將第一支架12與第二支架13組設在一起,進而將修復支架100組設于手臂上,從而實現對手臂的固定,促進骨損傷部位的愈合,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避免穿戴修復支架100時對骨損傷部位造成二次傷害。并且,所述修復支架100是由ABS材料或PLA材料通過3D打印技術制成的,輕便靈巧。另外,本技術的修復支架100的本體1上設有呈周向分布的孔11,便于透氣,可防止修復支架100在長時間固定于手臂上時因不透氣造成皮膚潰爛。本技術的修復支架的第一支架還可以為一側設有卡扣、另一側設有卡扣槽,第二支架還可以為一側設有與第一支架的卡扣配合的扣持槽,另一側設有與第一支架的卡扣槽配合的扣持勾。綜上,以上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不應以此限制本技術的范圍,即凡是依本技術的權利要求書及本技術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均應仍屬本技術專利涵蓋的范圍內?!局鳈囗棥?.一種修復支架,組設于上肢上用于固定上肢,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復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與第一支架配合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圍設形成收容上肢的收容腔,所述第一支架一體成型設有卡扣,所述第二支架一體成型設有與第一支架的卡扣配合的扣持槽。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修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具有朝扣持槽內凸伸設置的凸臺,所述第一支架的卡扣末端設有卡勾,所述卡勾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凸臺卡扣。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修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是由第一支架的相對兩側延伸設置的,所述扣持槽是由第二支架的相對兩側凹陷形成的。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修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臺是由第二支架位于扣持槽內的部分延伸設置的。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修復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向上鼓起形成有一突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修復支架,組設于上肢上用于固定上肢,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復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與第一支架配合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與第二支架圍設形成收容上肢的收容腔,所述第一支架一體成型設有卡扣,所述第二支架一體成型設有與第一支架的卡扣配合的扣持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非,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昕健醫療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