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復位機構,其包括:復位旋鈕;扭簧;所述復位旋鈕包括一體形成的復位旋鈕頭部、致動部以及連接在該復位旋鈕頭部和致動部之間的復位旋鈕桿部;所述扭簧套設在所述復位旋鈕桿部上;所述復位旋鈕能夠克服所述扭簧的彈力圍繞所述復位旋鈕的縱向旋轉軸線從初始位置旋轉到復位位置,并且在所述扭簧的回彈力的作用下能夠從復位位置快速旋轉回到初始位置;所述復位旋鈕桿部與繼電器殼體上的開孔形成軸孔配合。一種熱過載繼電器,其特征在于,該熱過載繼電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復位機構。(*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熱過載繼電器,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該熱過載繼電器的復位機構。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的機械式熱過載繼電器存在著復位功能和脫扣優先功能不穩定的問題。復位功能不穩定,其受到按壓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影響。當前的產品不符合自由脫扣(Trip?free)的要求,且自由脫扣的功能不穩定。自由脫扣就是當有人按住產品的復位按鈕的同時,因為回路中存在過載電流,產品的脫扣機構動作。這種情況下,產品的常閉觸點必須打開,切斷回路。復位按鈕是按壓式,為了保證順暢運動,必然與配合零件之間存在較大的間隙,由此導致在復位時,存在著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力,這導致了一部分產品不能夠復位且不符合自由脫扣的要求。另外,在現有設計中,自由脫扣和復位功能是對立的,如果改進了自由脫扣,就必然會影響到復位功能。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避免現有技術中的復位功能和自由脫扣功能的對立關系,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使得復位旋鈕在動作的過程中使產品復位,避免了這兩個功能的對立。為了改進復位的不穩定,將原先間隙很大的上下滑動配合改為更可靠的軸孔配合。而且,此軸孔配合的復位效果不受操作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影響。將復位旋鈕和致動部安裝在同一個零件上,減小了復位旋鈕的不穩定。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并且實現以上的技術效果,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復位機構,其包括:復位旋鈕;扭簧;所述復位旋鈕包括一體形成的復位旋鈕頭部、致動部以及連接在該復位旋鈕頭部和致動部之間的復位旋鈕桿部;所述扭簧套設在所述復位旋鈕桿部上;所述復位旋鈕能夠克服所述扭簧的彈力圍繞所述復位旋鈕的縱向旋轉軸線從初始位置旋轉到復位位置,并且在所述扭簧的回彈力的作用下能夠從復位位置快速旋轉回到初始位置;所述復位旋鈕桿部與繼電器殼體上的開孔形成軸孔配合。所述復位旋鈕頭部在其外部圓周上形成有復位旋鈕限位突起。所述復位旋鈕限位突起與形成在所述繼電器殼體上的兩個殼體限位部分別配合,從而限定所述復位旋鈕的旋轉角度。所述復位旋鈕從初始位置到復位位置的旋轉角度是180度。在所述復位旋鈕從初始位置旋轉到復位位置的過程中,所述致動部推動繼電器復位桿,從而使得所述繼電器復位桿朝向繼電器觸片運動并且與該繼電器觸片接觸。所述致動部設置有凸輪結構。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熱過載繼電器,其特征在于,該熱過載繼電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復位機構。至此,為了本技術在此的詳細描述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以及為了本技術對現有技術的貢獻可以更好地被認識到,本公開已經相當廣泛地概述了本技術的實施例。當然,本技術的實施方式將在下面進行描述并且將形成所附權利要求的主題。在這方面,在詳細解釋本技術的實施例之前,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在它的應用中并不限制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出或者在附圖中示出的結構的細節和部件的配置。本技術能夠具有除了描述的那些之外的實施例,并能夠以不同方式實施和進行。再者,應當理解,在此采用的措辭和術語以及概要是為了描述的目的,不應認為是限定性的。同樣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本公開所基于的構思可以容易地用作設計其它結構、方法和系統的基礎,用于實施本技術的數個目的。因此,重要的是,所附權利要求應當認為包括這樣的等效結構,只要它們沒有超出本技術的實質和范圍。附圖說明通過下面的附圖本領域技術人員將對本技術有更好的理解,并且更能清楚地體現出本技術的優點。這里描述的附圖僅為了所選實施例的說明目的,而不是全部可能的實施方式并且旨在不限定本技術的范圍。圖1示出根據本技術的處于初始位置的復位機構;圖2示出根據本技術的處于復位位置的復位機構;圖3示出根據本技術的復位機構在所述扭簧的回彈力的作用下從復位位置快速旋轉回到初始位置;圖4示出根據本技術的復位旋鈕限位突起與形成在所述繼電器殼體上的兩個殼體限位部分別配合,從而限定所述復位旋鈕的旋轉角度。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根據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通過附圖以及相應的文字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理解本技術的特點和優勢。為了實現以上的技術效果,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復位機構,圖1示出根據本技術的處于初始位置的復位機構1;其包括:復位旋鈕2;扭簧3;所述復位旋鈕2包括一體形成的復位旋鈕頭部2-1、致動部2-3以及連接在該復位旋鈕頭部和致動部之間的復位旋鈕桿部2-2;所述扭簧3套設在所述復位旋鈕桿部2-2上;所述復位旋鈕2能夠克服所述扭簧3的彈力圍繞所述復位旋鈕的縱向旋轉軸線從初始位置旋轉到復位位置(圖2示出根據本技術的處于復位位置的復位機構),并且在所述扭簧的回彈力的作用下能夠從復位位置快速旋轉回到初始位置(圖3示出根據本技術的復位機構在所述扭簧的回彈力的作用下從復位位置快速旋轉回到初始位置);所述復位旋鈕桿部2-2與繼電器殼體上的開孔4形成軸孔配合。如圖4所示,所述復位旋鈕頭部2-1在其外部圓周上形成有復位旋鈕限位突起2-4。還是如圖4所示,所述復位旋鈕限位突起2-4與形成在所述繼電器殼體上的兩個殼體限位部5分別配合,從而限定所述復位旋鈕2的旋轉角度。所述復位旋鈕2從初始位置到復位位置的旋轉角度是180度。在所述復位旋鈕2從初始位置旋轉到復位位置的過程中,所述致動部2-3推動繼電器復位桿6,從而使得所述繼電器復位桿6朝向繼電器觸片7運動并且與該繼電器觸片7接觸。所述致動部2-3設置有凸輪結構。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熱過載繼電器,其特征在于,該熱過載繼電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復位機構1。為了避免現有技術中的復位功能和自由脫扣功能的對立關系,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使得復位旋鈕在動作的過程中使產品復位,避免了這兩個功能的對立。為了改進復位的不穩定,將原先間隙很大的上下滑動配合改為更可靠的軸孔配合。而且,此軸孔配合的復位效果不受操作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影響。將復位旋鈕和致動部安裝在同一個零件上,減小了復位旋鈕的不穩定。參考具體實施例,盡管本技術已經在說明書和附圖中進行了說明,但應當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本技術范圍的情況下,所屬
人員可作出多種改變以及多種等同物可替代其中多種元件。而且,本文中具體實施例之間的技術特征、元件和/或功能的組合和搭配是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復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機構包括:復位旋鈕;扭簧;所述復位旋鈕包括一體形成的復位旋鈕頭部、致動部以及連接在該復位旋鈕頭部和致動部之間的復位旋鈕桿部;所述扭簧套設在所述復位旋鈕桿部上;所述復位旋鈕能夠克服所述扭簧的彈力圍繞所述復位旋鈕的縱向旋轉軸線從初始位置旋轉到復位位置,并且在所述扭簧的回彈力的作用下能夠從復位位置快速旋轉回到初始位置;所述復位旋鈕桿部與繼電器殼體上的開孔形成軸孔配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復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機構包括:
復位旋鈕;
扭簧;
所述復位旋鈕包括一體形成的復位旋鈕頭部、致動部以及連接在該復
位旋鈕頭部和致動部之間的復位旋鈕桿部;
所述扭簧套設在所述復位旋鈕桿部上;
所述復位旋鈕能夠克服所述扭簧的彈力圍繞所述復位旋鈕的縱向旋轉
軸線從初始位置旋轉到復位位置,并且在所述扭簧的回彈力的作用下能夠
從復位位置快速旋轉回到初始位置;
所述復位旋鈕桿部與繼電器殼體上的開孔形成軸孔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旋鈕頭部
在其外部圓周上形成有復位旋鈕限位突起。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復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敏,邵勛,
申請(專利權)人:施耐德電器工業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法國;FR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