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輥壓機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它包括減速機輸出軸(6)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1),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機輸出軸(6)為實心軸,在所述輥壓機擠壓輥軸頭(1)上設有過渡法蘭盤(2),所述過渡法蘭盤(2)通過螺栓(3)連接在減速機輸出軸(6)上,在所述螺栓(3)兩端還分別設有螺帽(5)。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成本低廉,采用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后,維修拆卸時間可縮短至半天,且不損傷輥壓機擠壓輥軸頭和減速機輸出軸,安裝時間也縮短至半天,因此極大地節約了維修和安裝時間,提高了生產和工作效率,適合推廣使用。(*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輥壓機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它包括減速機輸出軸(6)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1),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機輸出軸(6)為實心軸,在所述輥壓機擠壓輥軸頭(1)上設有過渡法蘭盤(2),所述過渡法蘭盤(2)通過螺栓(3)連接在減速機輸出軸(6)上,在所述螺栓(3)兩端還分別設有螺帽(5)。本技術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成本低廉,采用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后,維修拆卸時間可縮短至半天,且不損傷輥壓機擠壓輥軸頭和減速機輸出軸,安裝時間也縮短至半天,因此極大地節約了維修和安裝時間,提高了生產和工作效率,適合推廣使用。【專利說明】棍壓機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
本技術涉及一種玻璃釉電位器,尤其涉及一種輥壓機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
技術介紹
傳統的傳統輥壓機減速機為行星減速機,其與輥壓機擠壓輥的連結方式為:脹套過盈連接;具體連接方式是:減速機輸出軸為薄壁空心狀態,通過間隙配合掛在輥壓機擠壓輥的軸頭,并經縮緊盤鎖緊進而傳遞扭矩。傳統的輥壓機減速機拆卸結構如圖1所示,其不足之處在于: a、裝配過程比較麻煩,不好控制裝配精度; b、在輥壓機運行過程中,結合面容易產生相對滑動,從而拉傷擠壓輥軸頭和減速機輸出軸空心套; C、拆卸過程困難,容易損傷擠壓輥結合面,有的使用現場由于連接面產生相對滑動,從而使減速機空心套和擠壓輥軸頭產生粘連,拆卸困難,甚至采用氣割才能拆卸下來,不僅維修周期長,成本高,而且影響生產。 傳統輥壓機在更換軸承和減速機維修時,需要拆卸減速機,拆卸時間一般需要兩天,如果擠壓輥與減速機空心套產生相對滑動,造成粘連,有時候還需要氣割拆卸甚至需要四五天時間,且減速機空心套拉傷后需返回專業廠家進行維修,若是氣割拆卸還要重新制作更換空心套,重新安裝也需要一天半,不僅增加了維修成本,還影響生產。傳統輥壓機減速機與擠壓輥的連接方式,安裝過程繁瑣,運行過程中如果維護工作不到位,減速機空心套容易出現打滑,空心套與輥軸接合面會出現膠合、錯位現象,甚至會出現金屬間的粘合,造成拆卸困難,影響水泥廠的生產,降低了傳動系統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之一在于針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輥壓機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以期望解決現有技術中輥壓機減速機與擠壓輥的連接方式安裝過程繁瑣,減速機空心套容易出現打滑,且拆卸過程困難等問題。 技術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輥壓機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它包括減速機輸出軸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所述減速機輸出軸為實心軸,在所述輥壓機擠壓輥軸頭上設有過渡法蘭盤,所述過渡法蘭盤通過螺栓連接在減速機輸出軸上,在所述螺栓兩端還分別設有螺帽。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在所述過渡法蘭盤左端以及輥壓機擠壓輥軸頭的右端上分別設有相互配合的鍵槽,在所述過渡法蘭盤上的鍵槽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上的鍵槽組合而成的整體鍵槽中安裝有鍵,且該過渡法蘭盤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還通過螺釘連接。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鍵為平鍵,所述鍵槽為與平鍵相配合的矩形槽。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在所述過渡法蘭盤左端設有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相配合的凹槽,所述過渡法蘭盤上的鍵槽位于該凹槽底部,所述輥壓機擠壓輥軸頭安裝在過渡法蘭盤的凹槽中。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在所述過渡法蘭盤右端設有止口凸臺,在所述減速機輸出軸的左端設有與止口凸臺相配合的止口槽。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止口槽的深度大于止口凸臺的高度。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減速機輸出軸為左大右小的錐形結構,在所述減速機輸出軸的左端設有與過渡法蘭盤相配合的支耳,所述支耳與減速機輸出軸為一體成型結構。 本技術較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本技術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成本低廉,采用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后,維修拆卸時間可縮短至半天,且不損傷輥壓機擠壓輥軸頭和減速機輸出軸,安裝時間也縮短至半天,因此極大地節約了維修和安裝時間,提高了生產和工作效率。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的輥壓機減速機拆卸結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中的附圖標記所對應的名稱為: I一棍壓機擠壓棍軸頭,2一過渡法蘭盤,3一螺栓,4一支耳,5一螺帽,6—減速機輸出軸,7—鍵,8—螺釘,9 一止口凸臺,1—止口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 實施例 如圖2所示,本技術的輥壓機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它包括減速機輸出軸6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所述減速機輸出軸6為實心軸,該實心軸結構的減速機輸出軸6相較傳統的空心軸結構可提高減速機輸出軸6的強度。所述減速機輸出軸6為左大右小的錐形結構,該減速機輸出軸6的右端連接在減速機機體上,該減速機輸出軸6的左端為自由端,如圖2所示。 所述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位于減速機輸出軸6的左側,該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的右端為自由端,該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為圓柱形結構。在所述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上設有過渡法蘭盤2,如圖2所示,所述過渡法蘭盤2位于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與減速機輸出軸6之間,即該過渡法蘭盤2連接在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的自由端。 本技術的過渡法蘭盤2的左端設有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相配合的凹槽,所述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的右端安裝在該過渡法蘭盤2的凹槽中,該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的右端面與過渡法蘭盤2的凹槽底面相貼合,該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的側壁與過渡法蘭盤2的凹槽側壁相貼合,如圖2所示。為了便于定位,在所述的右端面以及過渡法蘭盤2的凹槽底面上分別設有相互配合的鍵槽,在該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上的鍵槽與過渡法蘭盤2上的鍵槽組合而成的整體鍵槽中安裝有鍵7,如圖2所示。本技術的鍵7為平鍵,所述鍵槽為與平鍵相配合的矩形槽。所述過渡法蘭盤2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還通過螺釘8連接,如圖2所示,在所述過渡法蘭盤2上設有貫穿該過渡法蘭盤2的螺紋孔,同時在所述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的右端也設有與過渡法蘭盤2上的螺紋孔相配合的螺紋孔,所述螺釘8貫穿過渡法蘭盤2上的螺紋孔后再安裝入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上的螺紋孔中,從而將過渡法蘭盤2固定連接在輥壓機擠壓輥軸頭I上。 在所述過渡法蘭盤2的右端設有止口凸臺9,同時在所述減速機輸出軸I的左端設有與止口凸臺9相配合的止口槽10,所述止口凸臺9則安裝在止口槽10中,如圖2所示,通過止口凸臺9與止口槽10的配合可實現過渡法蘭盤2與減速機輸出軸6之間的定位。所述止口槽10的深度大于止口凸臺9的高度,使在止口槽10中預留有足夠的空間存放螺釘8突出于止口凸臺9右端的端部。所述過渡法蘭盤2通過螺栓3連接在減速機輸出軸6上,以便于拆卸,如圖2所示。為了便于連接,在所述減速機輸出軸6的左端設有與過渡法蘭盤2相配合的支耳4,所述支耳4與減速機輸出軸6為一體成型結構。在所述過渡法蘭盤2與支耳4上設有相互配合的螺栓孔,所述螺栓3通過螺栓孔貫穿過渡法蘭盤2與支耳4,從而將過渡法蘭盤2與支耳4連接為一個整體。為了便于固定,在所述螺栓3兩端還分別設有螺帽5,通過兩個螺帽5即可將過渡法蘭盤2與支耳4固定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輥壓機減速機無損傷拆卸結構,它包括減速機輸出軸(6)與輥壓機擠壓輥軸頭(1),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機輸出軸(6)為實心軸,在所述輥壓機擠壓輥軸頭(1)上設有過渡法蘭盤(2),所述過渡法蘭盤(2)通過螺栓(3)連接在減速機輸出軸(6)上,在所述螺栓(3)兩端還分別設有螺帽(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達貴,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光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