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描述一種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通常,所述捕獲機構包括內部殼體、外部殼體、以及插管。所述內部殼體包括近側和遠側插管特征部配合構件。所述外部殼體適于沿近側方向滑動地接納所述內部殼體。另外,所述插管延伸通過所述內部殼體并且所述插管的特征部具有近側接合部和遠側接合部。所述近側和遠側接合部分別被構造成在所述插管的末端運動至被收納保護的位置中時不可反轉地接合所述近側和遠側插管特征部配合構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總體涉及一種血管通路裝置以及相關聯的方法。更特別地,本專利技術討論一種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其適于以將插管鎖定于被收納保護的位置中的方式捕獲插管特征部。所述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可以與導管組件一同使用。
技術介紹
通常,血管通路裝置用于使流體與患者的血管系統相連通。例如,導管被用于將流體(例如,鹽溶液,藥劑,和/或全腸外營養)注射至患者中,從患者抽取流體(例如,血液),和/或監控患者的血管系統的各種參數。靜脈內(IV:1ntravenous)導管組件為各種類型的血管通路裝置中的一種。針刺(over-the-needle)外周IV導管為一種普通的IV導管構造。顧名思義,針刺導管安裝于具有鋒利的遠側末端的導引針上。所述導引針通常為聯接至針組件的皮下注射針,以幫助引導所述針以及以有助于它與導管的合作。至少導管的遠側邊分的內表面緊緊地接合針的外表面,以防止導管的剝落以及,從而有助于將導管插入至血管中。導管和導引針通常被組裝成使得導引針的遠側末端延伸超過導管的遠側頂端。而且,導管和針通常被組裝成使得在插入期間針的斜面遠離患者的皮膚面向上。通常以較淺的角度穿過患者的皮膚將導管和導引針插入至血管中。為了核實針和/或導管在血管中的適當的放置,操作人員通常確認是否存在血液“閃回(flashback)”至與針組件相關聯的閃回室中。閃回通常引起少量血液的出現,其能在針組件內或者針和導管之間被看到。一旦確認導管的遠側頂端被適當地放置至血管中,操作人員就可通過在導引針和導管的遠側的血管上方的患者的皮膚上向下按而將壓力施加至血管。該手指壓力暫時地使血管閉塞,使通過導引針和導管的另外的血流量最小化。操作人員可接著將導引針從導管撤回。可將針撤回至在針的末端上延伸并且防止意外的針刺的針末端罩或針罩中。通常,針末端罩包括套管、套筒或者被設計成在導引針被從導管和患者撤回時捕捉/捕獲針的末端的其它類似的裝置。在將針撤回之后,將導管留在適當的位置中以提供至患者的靜脈內通路。導引針組件與導管組件的導管部分的分開對操作人員和該區域中的其它人員帶來很多潛在危險。如上所述,若未將針的末端適當地固定于針末端護罩中,則存在意外的針刺的風險。另外,由于針已經與患者的脈管系統中的血液接觸,血液常常存在于針的外部以及針腔內部。當將針從導管撤回時,存在這樣的血液將從針的末端滴下或者與其它表面接觸而使人和設備暴露至血液的風險。另外,已經觀察到的是,將針從導管組件撤回常常將能量施加至針組件的部分。例如,在針撤回期間,可能將彎曲力施加(無意地或者有意地)至針。已經觀察到這樣的能量使得血液在針由于它擺脫了導管組件并且將所儲存的能量釋放而振動和搖動時從針飛濺或噴射。本專利技術討論一種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其使具有插管特征部的針能夠從未收納保護的位置縮回至被收納保護的位置,在所述被收納保護的位置中所述插管特征部被雙向地捕捉。因此,所描述的捕獲機構被構造成將針鎖定于被收納保護的位置中,以在針被從導管組件撤回之后顯著地限制或防止意外的針刺和血液暴露。
技術實現思路
本申請涉及一種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其被設計成克服現有技術中已知的一些缺陷。通常,所述捕獲機構包括具有插管特征部的插管、內部殼體、外部殼體、以及導管接頭。在某些情況下,當所述插管處于未收納保護的位置中時,以使內部殼體能夠向近側平移通過所述外部殼體的方式將所述內部殼體接納于所述外部殼體中。所述插管還軸向地延伸通過所述內部殼體和外部殼體,以使得插管的遠側末端延伸超過內部和外部殼體兩者的遠側端部。另外,在未收納保護的位置中,插管的遠側部分可選擇地延伸至導管中并且外部殼體可選擇地聯接至導管接頭。在某些情況下,當向近側的力使插管縮回至被收納保護的位置中時,插管向近側平移至內部殼體中直至內部殼體雙向地接合插管上的特征部。換句話說,插管的特征部向近側運動至內部殼體中直至所述特征部被以這樣的方式捕捉,該方式限制插管的向近側的和向遠側的運動并且將插管不可逆轉地鎖定于被收納保護的位置中。隨著插管上的向近側的力繼續,在插管與內部殼體之間所經受的摩擦力變得比在內部殼體與外部殼體之間所經受的摩擦力更大。結果,內部殼體向近側平移通過外部殼體并且被捕捉于外部殼體中。一旦內部殼體將插管的特征部捕捉并且外部殼體將內部殼體捕捉以便收納保護插管,就可將外部殼體與導管接頭分離以便可使用導管以及可安全地處理插管/捕獲機構。所述插管可包括可與所描述的捕獲機構一同使用的任何插管,包括但不限于,比如IV導管導引針的皮下注射針。另外,插管可包括使它能夠與所描述的捕獲機構一同使用以及被所描述的捕獲機構捕獲的任何構件或特性。在一個示例中,插管包括雙向地可接合的插管特征部,比如有槽口的壓接特征部、焊接的套圈特征部、槽口特征部、壓接特征部、或者具有這樣的外徑(“0D”:outer diameter)的任何插管特征部,該外徑橫向地延伸超過插管的0D。在該示例中,插管特征部包括近側接合部和遠側接合部,其適于接觸內部殼體中的相對應的表面,以分別限制插管特征部在殼體中的向近側的和向遠側的運動。所述內部殼體可包括使它能夠以這樣的方式雙向地捕獲插管特征部的任何構件或特性,該方式在插管處于被收納保護的位置中時限制插管的向近側的和向遠側的運動。在一個示例中,內部殼體包括插管軸向地延伸通過其中的內部空間。在另一個示例中,內部殼體包括近側插管特征部配合構件,其適于接觸所述特征部的近側接合部以及使所述特征部的、在殼體中的向近側的運動停止。在又一個示例中,內部殼體包括遠側插管特征部配合構件,其適于接觸插管特征部的遠側接合部以及使所述特征部的、在所述特征部已經向近側運動超過所述遠側配合構件之后的向遠側的運動停止。所述外部殼體可包括使內部殼體能夠向近側滑動至外部殼體中的各種合適的構件或特性。在某些情況下,外部殼體包括具有合適的尺寸和形狀以接納內部殼體的筒或環。外部殼體還可被構造成被以這樣的方式鎖定至內部殼體,該方式防止內部殼體在插管特征部被近側和遠側配合構件捕獲時相對于外部殼體向遠側滑動。例如,外部殼體可包括卡鉤和相對應的互鎖表面、單向倒鉤、或者一旦所述特征部被雙向地捕獲就防止內部殼體在外部殼體中向遠側運動的任何保持特征部。所述外部殼體可被構造成以任何合適的方式選擇性地且可移除地聯接至任何合適的導管接頭。例如,外部殼體可包括互鎖構件,所述互鎖構件在插管處于未收納保護的位置中時被相對于所述接頭的相對應的接頭互鎖表面偏置。在該示例中,所述互鎖構件在插管運動至被收納保護的位置時被釋放。因此,可將被收納保護的插管與導管接頭分離并且可防止意外的針刺。【附圖說明】為了將輕易地理解本專利技術的上述以及其它特征部和優點的方式,將參考本專利技術的特定實施例對以上所簡要地描述的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進行更具體的描述,在附圖中示出所述特定實施例。應當理解的是,這些附圖僅僅示出典型的實施例并且因此不應當被認為是對本專利技術的范圍的限制,將通過使用附圖用另外的特征部和細節描述和解釋說明本專利技術,其中:圖1示出包括有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的導管接頭的代表性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平面圖,其中導管設置于未收納保護的位置中;圖2A-2E均示出合適的插管特征部的代表性實施例的平面圖或立體圖;圖3A示出所述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導管裝置,包括: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包括:具有近側插管特征部配合構件和遠側插管特征部配合構件的內部殼體;外部殼體,其具有適于滑動地接納所述內部殼體的內表面,所述內表面包括至少一個捕獲件,所述至少一個捕獲件在所述內部殼體已經向近側縮回至所述外部殼體中之后防止所述內部殼體在所述外部殼體內向遠側運動;以及插管,所述插管延伸至所述內部殼體中并且包括具有近側接合表面和遠側接合表面的插管特征部,其中當所述插管向近側縮回于所述內部殼體內時,所述近側接合表面接觸所述近側插管特征部配合構件,使得所述內部殼體向近側縮回至所述外部殼體中,并且在所述插管向近側縮回至所述內部殼體中之后,所述遠側插管特征部配合構件接觸所述遠側接合表面,以限制插管的向遠側的運動,從而將所述插管收納保護于所述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內;以及具有內表面的導管接頭,所述內表面適于將所述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固定于所述導管接頭內直至所述插管被收納保護于所述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內;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接頭的內表面聯接至所述內部殼體,以將所述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固定于所述導管接頭內直至所述插管被收納保護于所述雙向插管特征部捕獲機構內。...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J·K·伯克霍茲,
申請(專利權)人:貝克頓·迪金森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美國;US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