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能夠在適當地校正帶部件的偏移的同時抑制與該校正相伴的圖像劣化。圖像形成裝置具有:中間轉印帶(6),至少在任務的執行中進行旋轉動作;轉向輥(9),調整中間轉印帶(6)的位置;帶檢測傳感器(62),檢測中間轉印帶(6)的位置;以及控制部(60),在任務的執行中控制轉向輥(9),進行校正中間轉印帶(6)的偏移的轉向控制。此處,控制部(60)對結束任務時的中間轉印帶(6)的位置、和判定中間轉印帶(6)從帶基準位置起的偏移的第1判定閾值進行比較,根據該比較結果來選擇與轉向控制有關的控制方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圖像形成裝置。
技術介紹
以往,作為打印機、復印機等,已知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特別地,已知以使多個像承載體面對一根中間轉印帶的方式縱向地排列多個像承載體從而形成全彩色的圖像的所謂串聯型彩色圖像形成裝置。在這類的圖像形成裝置中,搭載了例如如中間轉印帶那樣無接頭的帶部件,帶部件架設于多個輥而進行旋轉動作。在裝置、帶部件中有歪斜的情況下,在繼續旋轉動作的過程中,有時帶部件蜿蜒而在該帶部件中產生偏移。如果產生偏移,則在從各像承載體轉印的圖像中產生位置偏差,導致圖像品質的降低。因此,在圖像形成裝置中,在任務的執行中進行校正在帶部件中產生了的偏移以使帶部件的位置接近帶基準位置的轉向(steering)控制。在例如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進行與轉向控制相當的中間轉印帶的蜿蜒校正的圖像形成裝置。在該圖像形成裝置中,如果輸入了操作指令(任務),則開始通常驅動。在通常驅動中,進行基于第1蜿蜒校正模式的蜿蜒校正。在第1蜿蜒校正模式下,根據通過監視中間轉印帶而得到的蜿蜒方向以及蜿蜒量,驅動蜿蜒校正單元,在中間轉印帶的旋轉動作中,使中間轉印帶恢復到合適的位置。作為基于第1蜿蜒校正模式的蜿蜒校正的結果,在邊緣位置小于預先決定的閾值的情況下,返回到第1蜿蜒校正模式,在邊緣位置在閾值以上的情況下,以最大的校正量進行蜿蜒校正。【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97141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但是,在這樣的圖像形成裝置中,有時帶部件的偏移逐漸積蓄,在該情況下,有時即使進行轉向控制,在帶部件中也發生大的偏移。例如,在間歇地執行執行期間短的任務那樣的情況下,這樣的問題變得顯著。另外,在發生了大的偏移的情況下,如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那樣,根據帶保護的觀點,以大的控制量進行校正動作。但是,在任務的執行期間中也實施該校正動作,所以存在使圖像品質劣化、輸出物無法成為有用的東西這樣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能夠在適當地校正帶部件的偏移的同時抑制與該校正相伴的圖像劣化。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具有:帶部件,至少在任務的執行中進行旋轉動作;調整機構,調整帶部件的位置;檢測部,檢測帶部件的位置;以及控制部,在任務的執行中控制調整機構,進行校正帶部件的偏移的轉向控制。在該情況下,控制部優選地對結束任務時的帶部件的位置、和判定帶部件從帶基準位置起的偏移的判定閾值進行比較,根據該比較結果來選擇與轉向控制有關的控制方式。此處,在本專利技術中,控制部優選地在結束任務時的帶部件的位置在判定閾值以內的情況下,選擇結束任務而停止轉向控制的第1控制模式,另一方面,在結束任務時的帶部件的位置大于判定閾值的情況下,選擇根據預約任務來決定控制方式的第2控制模式。另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控制部也可以在第2控制模式下運算假設為執行了預約任務的情況下的帶部件的推測返回位置。另外,控制部優選地在沒有預約任務的情況下、或者雖然有預約任務但是帶部件的推測返回位置大于判定閾值的情況下,在進行了使帶部件的位置返回至判定閾值以內的校正動作之后,結束任務而停止轉向控制,另一方面,優選地在有預約任務并且帶部件的推測返回位置在判定閾值以內的情況下,結束任務而停止轉向控制。另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控制部優選地根據執行了預約任務時的帶部件的旋轉動作時間、和基于轉向控制的每單位時間的帶部件的移動量,運算帶部件的推測返回位置。另外,在本專利技術中,控制部優選地在進行校正動作時,以比在轉向控制中實施的通常的控制量大的控制量來控制調整機構。另外,在本專利技術中,基于轉向控制的每單位時間的帶部件的移動量優選為預先設定的值或者是通過在任務的執行時實施的轉向控制而運算出的值。根據本專利技術,通過關注于結束任務時的帶部件的位置,能夠適當地選擇用什么樣的控制方式來校正由積蓄產生的大的偏移。另外,在任務的結束時進行可能產生控制方式的切換的上述選擇,從而能夠抑制在任務的執行中切換控制方式。因此,能夠在抑制帶部件的偏移的同時抑制與該校正相伴的圖像劣化。【附圖說明】圖1是示意地示出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結構圖。圖2是示意地示出以中間轉印帶為中心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3是功能性地示出圖像形成裝置的控制系統的結構的框圖。圖4是判定閾值的說明圖。圖5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控制步驟的流程圖。(符號說明)SC:原稿讀取裝置;10Y?10Κ:圖像形成部;6:中間轉印帶;8:壓接用輥;9:轉向輥;11:二次轉印輥;20:紙張搬送部;21:供紙托盤;22:供紙部;50:定影裝置;60:控制部;62:帶檢測傳感器。【具體實施方式】圖1是示意地示出本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結構圖。圖像形成裝置是例如復印機這樣的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是以使多個感光體面對一根中間轉印帶的方式縱向地排列多個感光體從而形成全彩色的圖像的所謂串聯型彩色圖像形成裝置。圖像形成裝置以原稿讀取裝置SC、4組圖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定影裝置50以及控制部60為主體而構成。原稿讀取裝置SC通過掃描曝光裝置的光學系統而對原稿的圖像進行掃描曝光,通過線圖像傳感器讀取其反射光,由此得到圖像信號。該圖像信號在被實施了 Α/D變換、陰影(shading)校正、壓縮等處理之后,作為圖像數據輸入到控制部60。另外,作為輸入到控制部60的圖像數據,不限于通過原稿讀取裝置SC讀取的數據,例如,也可以是從與圖像形成裝置連接了的個人計算機、其他圖像形成裝置接收到的數據。4組圖像形成部10Y、10M、10C、10K包括:形成黃色⑴的圖像的圖像形成部10Y、形成品紅色(M)的圖像的圖像形成部10M、形成青色(C)的圖像的圖像形成部10C、形成黑色(K)的圖像的圖像形成部10K。圖像形成部10Y包括:感光鼓(drum) 1Y以及配置在其周邊的帶電部2Y、光寫入部3Y、顯影裝置4Y以及鼓清潔器5Y。同樣地,圖像形成部10M、10C、10K包括:感光鼓1M、1C、1K以及配置在其周邊的帶電部2M、2C、2K,光寫入部3M、3C、3K,顯影裝置4M、4C、4K以及鼓清潔器 5M、5C、5K。感光鼓1Y、1M、1C、1K通過帶電部2Y、2M、2C、2K使其表面均勻地帶電,通過基于光寫入部3Y、3M、3C、3K的掃描曝光,在感光鼓1Y、1M、1C、1K中形成潛像。進而,顯影裝置4Y、4M、4C、4K通過用調色劑進行顯影而使感光鼓1Y、1M、1C、1K上的潛像顯像化。由此,在感光鼓1Y、1M、1C、1K上,形成與黃色、品紅色、青色以及黑色中的某一個對應的規定顏色的圖像(調色劑圖像)。在感光鼓1Y、1M、1C、1K上形成了的圖像通過1次轉印輥7Y、7M、7C、7K而被逐次轉印到作為無接頭形狀的帶部件的中間轉印帶6上的規定位置。圖2是示意地示出以中間轉印帶6為中心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中間轉印帶6是架設于壓接用輥8、轉向輥9以及其他輥(未圖示)的帶部件,至少在任務的執行中進行旋轉動作。壓接用輥8構成為可以在壓接位置和解除位置間切換。根據該壓接位置和解除位置的切換,可以對中間轉印帶6與感光鼓1Y、1M、1C、1K壓接的壓接狀態、和中間轉印帶6從感光鼓1Y、1M、1C、1K離開的解除狀態進行切換。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帶部件,至少在任務的執行中進行旋轉動作;調整機構,調整所述帶部件的位置;檢測部,檢測所述帶部件的位置;以及控制部,在任務的執行中控制所述調整機構,進行校正所述帶部件的偏移的轉向控制,所述控制部對結束任務時的所述帶部件的位置、和判定所述帶部件從帶基準位置起的偏移的判定閾值進行比較,根據該比較結果來選擇與所述轉向控制有關的控制方式。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泉宮由美子,小片智史,
申請(專利權)人:柯尼卡美能達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