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采用三鋼混凝土的橋梁及橋梁頂板施工工藝,包括橋梁本體且橋梁本體的中部設置有中支點,第一混凝土的兩側均設置有三鋼混凝土,三鋼混凝土包括鋼筋網混凝土且鋼筋網混凝土的兩側均設置有鋼纖維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的兩側設置有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的鋼纖維的體積率為1.9%至2.1%,鋼纖維混凝土的鋼纖維品種為鋼錠銑削型。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鋼纖維混凝土,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及第一混凝土共同作用,可以達到理想的抗拉、抗裂、抗沖擊、抗疲勞、韌性及延性等方面的力學特性,而且能夠方便的制作高強度、輕型薄壁結構,減輕結構自重、恒載,不需要特殊設備,大大降低施工難度及施工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橋梁,特別涉及一種采用三鋼混凝土的橋梁及橋梁頂板施工工ο
技術介紹
隨著國家交通事業的發展,需要修建大量跨溝渠的橋梁,涵洞。又因為交通運輸業的飛速發展,大量大噸位車輛的出現,超出了常規公路橋梁的荷載,在橋梁運行使用中梁板出現開裂,鋼筋銹蝕嚴重,使用壽命大大縮減,出現大量危橋,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目前的橋梁澆筑大多采用以下方案:1、普通鋼筋混凝土簡支梁:主要做成實心矩形橫截面板梁。由于其主要受力靠其中的普通鋼筋,受拉區容易開裂,露出鋼筋,且自重重,成本高,但施工簡單;2、預應力簡支梁:多做成空心箱板梁或Τ梁,預應力混凝土梁采用預加反應力的原理,是的梁的抗裂性能及剛度大大提高,但是其施工需要預制場地良好的灌漿設備,計算精確的張拉機,這些設備比較昂貴,且專業性強,危險性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采用三鋼混凝土的橋梁及橋梁頂板施工工藝。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采用三鋼混凝土的橋梁,包括橋梁本體且所述橋梁本體的中部設置有中支點,所述中支點的兩側設置有第一混凝土,所述第一混凝土的兩側均設置有三鋼混凝土,所述三鋼混凝土包括鋼筋網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和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所述三鋼混凝土中的鋼筋網混凝土設置在第一混凝土的兩側,所述鋼筋網混凝土的兩側均設置有鋼纖維混凝土,所述鋼纖維混凝土的兩側設置有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混凝土之間設置有負彎矩區且所述負彎矩區內設置有若干抗拔不抗剪栓釘。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中支點與所述第一混凝土之間的距離為4.9米至5.1米,所述第一混凝土為C55混凝土 ;所述中支點與所述三鋼混凝土之間的距離為9.9米至10.1米。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鋼纖維混凝土的鋼纖維的體積率為1.9%至2.1%,所述鋼纖維混凝土的鋼纖維品種為鋼錠銑削型,纖維外形為端鉤型,鋼絲網片選用直徑2mm優質不銹鋼絲,通過精密的自動化機械焊接成網片。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鋼纖維混凝土采用機械振搗且鋼纖維均勻分布,所述鋼纖維混凝土的攪拌料從攪拌機卸出到澆筑完畢所需時間不超過30分鐘,且在澆筑過程中嚴禁因拌合料干澀而加水。采用三鋼混凝土的橋梁頂板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操作步驟:從跨中至距離中支點的3?5m處澆筑混凝土,中支點處3?10m范圍內采用三鋼混凝土澆筑;鋼纖維品種為鋼錠銑削型,纖維外形為端鉤型,鋼絲網片選用不銹鋼絲,通過自動化機械焊接成網片;在第一混凝土之間設置有負彎矩區且所述負彎矩區內設置有若干抗拔不抗剪栓釘。本專利技術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通過鋼纖維混凝土,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及第一混凝土共同作用,可以達到理想的抗拉、抗裂、抗沖擊、抗疲勞、韌性及延性等方面的力學特性,而且能夠方便的制作高強度、輕型薄壁結構,減輕結構自重、恒載,不需要特殊設備,大大降低施工難度及施工成本。【附圖說明】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橋梁本體;101、負彎矩區;102、抗拔不抗剪栓釘;2、中支點;3、第一混凝土 ;4、三鋼混凝土 ;41、鋼筋網混凝土 ;42、鋼纖維混凝土 ;43、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采用三鋼混凝土的橋梁,包括橋梁本體1且橋梁本體1的中部設置有中支點2,中支點2的兩側設置有第一混凝土 3,第一混凝土 3的兩側均設置有三鋼混凝土 4,三鋼混凝土 4包括鋼筋網混凝土 41且鋼筋網混凝土 41的兩側均設置有鋼纖維混凝土 42,鋼纖維混凝土 42的兩側設置有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 43。進一步的,第一混凝土 3之間設置有負彎矩區101且負彎矩區101內設置有若干抗拔不抗剪栓釘102。中支點2與第一混凝土 3之間的距離為4.9米至5.1米,第一混凝土 3為C55混凝土 ;中支點2與三鋼混凝土 4之間的距離為9.9米至10.1米。鋼纖維混凝土 42的鋼纖維的體積率為1.9%至2.1 %,鋼纖維混凝土 42的鋼纖維品種為鋼錠銑削型,纖維外形為端鉤型,鋼絲網片選用直徑2mm優質不銹鋼絲,通過精密的自動化機械焊接成網片。鋼纖維混凝土 42采用機械振搗且鋼纖維均勻分布,鋼纖維混凝土 42的攪拌料從攪拌機卸出到澆筑完畢所需時間不超過30分鐘,且在澆筑過程中嚴禁因拌合料干澀而加水。本專利技術的鋼筋混凝土 41、鋼纖維混凝土 42、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 43和第一混凝土3共同作用,可以有理想的抗拉、抗裂、抗沖擊、抗疲勞、韌性及延性等方面的力學特性。本專利技術通過鋼纖維混凝土 42,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 43,鋼筋混凝土 41及第一混凝土 3共同作用,可以有理想的抗拉、抗裂、抗沖擊、抗疲勞、韌性及延性等方面的力學特性,而且能夠方便的制作高強度、輕型薄壁結構,減輕結構自重、恒載,不需要特殊設備,大大降低施工難度及施工成本。本專利技術的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橋梁頂板(中支點2暫不澆筑)澆筑順序:從跨中至距離中支點2的5m處澆筑C55混凝土,中支點2處10m范圍內采用三鋼混凝土 4(三鋼即鋼筋網、鋼纖維、不銹鋼鋼絲網,其中鋼纖維體積率2% ),鋼纖維品種為鋼錠銑削型,纖維外形為端鉤型,鋼絲網片選用直徑2mm優質不銹鋼絲,通過精密的自動化機械焊接成網片;在第一混凝土 3之間設置有負彎矩區101且負彎矩區101內設置有若干抗拔不抗剪栓釘102。C55鋼纖維混凝土,其抗拉強度設計值由以下公式計算:fT= f t(l+a tAf) (1)Af= p flf/df (2)式中:fT一鋼纖維混凝土的抗拉強度設計值;ft—根據鋼纖維混凝土強度等級,按現行有關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確定的基體混凝土抗拉強度設計值;a t一鋼纖維對抗拉強度的影響系數;λ f一鋼纖維含量特征參數;p f一鋼纖維體積率;lf/df—鋼纖維的長徑比。取lf/df=100,p t= 2%, a t= 0.84,a t= 1.96N/mm 2,則 fT= 5.25N/mm2。鋼纖維混凝土的運輸采用與普通混凝土相同的運輸規定,盡量縮短運輸時間,運輸過程避免拌合物離析。鋼纖維混凝土采用機械振搗,所采用的振搗機械和振搗方法除應保證混凝土密實夕卜,且需保證鋼纖維分步均勻。鋼纖維混凝土的澆筑方法需保證鋼纖維分布的均勻性和結構的連續性,在一個規定連續澆筑的區域內,澆筑施工過程不得中斷。拌合料從攪拌機卸出到澆筑完畢所需時間不宜超過30min。在澆筑過程中嚴禁因拌合料干澀而加水。鋼纖維混凝土采用與普通混凝土相同的養護方法。支點負彎矩區101的5m范圍內采用抗拔不抗剪栓釘102。抗拔不抗剪栓釘102可防止豎向分離但又不約束縱向滑移,能有效控制負彎矩區101裂縫。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專利技術,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采用三鋼混凝土的橋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橋梁本體(1)且所述橋梁本體(1)的中部設置有中支點(2),所述中支點(2)的兩側設置有第一混凝土(3),所述第一混凝土(3)的兩側均設置有三鋼混凝土(4),所述三鋼混凝土(4)包括鋼筋網混凝土(41)、鋼纖維混凝土(42)和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43),所述三鋼混凝土(4)中的鋼筋網混凝土(41)設置在第一混凝土(3)的兩側,所述鋼筋網混凝土(41)的兩側均設置有鋼纖維混凝土(42),所述鋼纖維混凝土(42)的兩側設置有不銹鋼鋼絲網混凝土(4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谷波,王天梓,湯亞威,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兆通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