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能夠高效地減小動力傳遞銷從連結孔的軸向外側的端部附近受到的面壓的內燃機的連桿。在連桿母材(14)上形成有母材孔(15),在母材孔(15)的內周面上覆蓋有由比連桿母材(14)軟質的覆蓋材料形成的覆蓋層(16)。母材孔(15)具有:在軸向的中央區域形成的恒定內徑的圓筒內表面部(17);以及與圓筒內表面部(17)的軸向外側連續設置,且朝向軸向外側擴徑的錐狀內表面部(18)。覆蓋層(16)具有:覆蓋在圓筒內表面部(17)上且內表面為大致恒定內徑的第一覆蓋部(19);以及覆蓋在錐狀內表面部(18)上且與第一覆蓋部(19)連接,并且壁厚朝向軸向外側而逐漸增大的第二覆蓋部(20)。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內燃機的連桿
本專利技術涉及內燃機的連桿。
技術介紹
在內燃機中,活塞銷與曲軸銷通過連桿連結,從而將活塞的沿著氣缸的軸線的往復運動轉換為曲軸的旋轉運動。在連桿的一端部側設置有與活塞銷連結的小徑的連結孔,在連桿的另一端部側設置有與曲軸銷連結的大徑的連結孔。在活塞銷、曲軸銷等動力傳遞銷上,在內燃機的運轉中從連桿的連結孔的緣部作用有較大的載荷。因此,為了提高動力傳遞銷的耐磨損性,提出了如下這樣的連桿,即,該連桿在連桿母材的母材孔的內周面上通過鍍敷等覆蓋有比連桿母材軟質的覆蓋材料,來形成連結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01-511500號公報上述以往的連桿在從連結孔的緣部向動力傳遞銷作用有較大的載荷時,覆蓋在連結孔上的軟質的覆蓋材料發生彈性變形,由此,能夠減小動力傳遞銷從連結孔的緣部受到的面壓。然而,在內燃機中,當內燃機的運轉速度提高時,動力傳遞銷撓曲,動力傳遞銷的軸端側被連桿的連結孔的軸向外側的端部附近強力壓緊。但是,在上述以往的連桿中,由于在構成連結孔的母材孔的恒定內徑的內周面上均勻地覆蓋有覆蓋材料,因此難以高效地減小動力傳遞銷上的與連結孔的軸向外側的端部附近接觸的部分的面壓。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高效地減小動力傳遞銷從連結孔的軸向外側的端部附近受到的面壓的內燃機的連桿。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專利技術的內燃機的連桿具有將動力傳遞銷6嵌合成能夠滑動的連結孔11,所述連結孔11通過在連桿母材14上形成的母材孔15的內周面上覆蓋比該連桿母材14軟質的覆蓋材料而構成,其中,所述母材孔15具備:在軸向的中央區域形成的恒定內徑的圓筒內表面部17;以及與該圓筒內表面部17的軸向外側連續設置,且朝向軸向外側擴徑的錐狀內表面部18,由所述覆蓋材料構成的覆蓋層16具備:覆蓋在所述圓筒內表面部17上且內表面為大致恒定內徑的第一覆蓋部19;以及覆蓋在所述錐狀內表面部18上且與所述第一覆蓋部19連接,并且壁厚朝向軸向外側而逐漸增大的第二覆蓋部20。由此,在母材孔15的錐狀內表面部18上覆蓋有比連桿母材14軟質的覆蓋材料,且與第一覆蓋部19連接的第二覆蓋部20的壁厚朝向軸向外側而逐漸增大,因此在與連結孔11嵌合的動力傳遞銷6撓曲時,越是連結孔11的軸向外側區域,覆蓋材料起到的緩沖作用越提高。所述第二覆蓋部20的內周面可以形成為與所述第一覆蓋部19的內周面連續的大致恒定內徑。在該情況下,在動力傳遞銷6的撓曲小時,能夠在第一覆蓋部19與第二覆蓋部20的寬范圍內支承動力傳遞銷6。因此,動力傳遞銷6的撓曲小時的動力傳遞銷6的面壓降低。所述第一覆蓋部19與所述第二覆蓋部20的連續的內周面可以為去除加工面。在該情況下,能夠通過去除加工將第一覆蓋部19與第二覆蓋部20的內周面容易且高精度地形成為連續的大致恒定內徑的面。所述覆蓋層16可以具備第三覆蓋部21,該第三覆蓋部21與所述第二覆蓋部20的軸向外側連續設置,且內周面朝向軸向外側擴徑。在該情況下,在動力傳遞銷6較大撓曲時,在覆蓋層的寬范圍內容易追隨動力傳遞銷6的撓曲。因此,在動力傳遞銷6較大撓曲時,能夠進一步減小動力傳遞銷6從連結孔11的軸向外側的端部附近受到的面壓。所述母材孔15的所述錐狀內表面部18中,優選軸向外側區域的擴徑設定得比例比軸向內側區域的擴徑比例大。在該情況下,在第二覆蓋部20的軸向外側能夠容易形成第三覆蓋部21。所述母材孔15的所述錐狀內表面部18可以由錐角多階段地變化的多段錐狀面形成。在該情況下,能夠通過切削、磨削等去除加工容易地形成擴徑比例變化的母材孔15的錐狀內表面部18。還可以是,所述母材孔15的所述錐狀內表面部18具有與所述圓筒內表面部17的軸向外側鄰接的第一錐狀部18A和與該第一錐狀部18A的軸向外側鄰接的第二錐狀部18B,所述圓筒內表面部17與所述第一錐狀部18A所成的角度設定得比所述第一錐狀部18A與所述第二錐狀部18B所成的角度大。在該情況下,在動力傳遞銷6較大撓曲時,動力傳遞銷6難以從連結孔11的軸向外側的端部附近受到較大的面壓。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在,在母材孔的錐狀內表面部上覆蓋有比連桿母材軟質的覆蓋材料,且與第一覆蓋部連接的第二覆蓋部的壁厚朝向軸向外側而逐漸增大,因此能夠高效地減小動力傳遞銷從連結孔的軸向外側的端部附近受到的面壓。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內燃機的側視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連桿的主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連桿的與圖2的III-III截面對應的剖視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連桿的與圖3的IV部對應的剖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連桿的與圖3的IV部對應的剖視圖。圖6是以(A)、(B)、(C)的順序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連桿的制造工序的與圖3的IV部對應的剖視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實施方式的連桿的與圖3的IV部對應的剖視圖。符號說明:6…活塞銷(動力傳遞銷)10、110…連桿11、111…連結孔14…連桿母材15…母材孔16…覆蓋層17…圓筒內表面部18…錐狀內表面部18A…第一錐狀部18B…第二錐狀部19…第一覆蓋部20…第二覆蓋部21…第三覆蓋部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簡要地表示采用了本實施方式的連桿10的內燃機1的圖。該內燃機1用于機動二輪車等跨騎型車輛。需要說明的是,在該圖中,箭頭FR是指車輛搭載時的前方,箭頭UP是指車輛搭載時的上方。如圖1所示,活塞3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收容在內燃機1的氣缸部2中,曲軸5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氣缸部2的下方的曲軸箱4內。在活塞3的內側安裝有沿著半徑方向延伸出的活塞銷6。在曲軸5上以與曲軸5的旋轉軸7偏心的方式一體地設有曲軸銷8。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活塞銷6構成動力傳遞銷。圖2、圖3是表示連桿10的圖。如上述圖所示,連桿10在長度方向的一端側形成有小徑的連結孔11,在長度方向的另一端側形成有大徑的連結孔12。活塞銷6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合于小徑的連結孔11,曲軸銷8以滑動自如的方式嵌合于大徑的連結孔12。連桿10的主要部分(連桿母材)由鉻鉬鋼、碳素鋼、鋁合金等,通過鑄造或鍛造形成。另外,如圖3所示,連桿10的小徑的連結孔11側的端部與大徑的連結孔12側的端部均形成為大致圓筒狀。但是,小徑的連結孔11側的端部(大致圓筒部)形成為基部10Eb側(圖3中的下側)的軸向寬度比連桿10的延伸端10E側(圖3中的上側)的軸向寬度寬的截面大致梯形形狀。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在小徑的連結孔11中,能夠通過更大的面積有利地承擋內燃機運轉時作用于活塞3的爆發載荷。圖4、圖5是將連桿10的圖3的IV部放大而示出的剖視圖。連桿10的小徑的連結孔11在連桿母材14上形成的母材孔15的內周面上,通過鍍敷等覆蓋有由比連桿母材14軟質的銅合金等覆蓋材料形成的覆蓋層16。母材孔15具有:在軸向的大致中央區域形成的恒定內徑的圓筒內表面部17;以及與圓筒內表面部17的軸向外側連續設置,且朝向軸向外側擴徑的錐狀內表面部18。需要說明的是,圖4、圖5僅示出母材孔15的軸向的一端側區域(圖3中的右側區域),但母材孔15的軸向的另一端側區域(圖3中的左側區域)也形成為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燃機的連桿,其具有將動力傳遞銷(6)嵌合成能夠滑動的連結孔(11),所述連結孔(11)通過在連桿母材(14)上形成的母材孔(15)的內周面上覆蓋比該連桿母材(14)軟質的覆蓋材料而構成,所述內燃機的連桿的特征在于,所述母材孔(15)具備:在軸向的中央區域形成的恒定內徑的圓筒內表面部(17);以及與該圓筒內表面部(17)的軸向外側連續設置,且朝向軸向外側擴徑的錐狀內表面部(18),由所述覆蓋材料構成的覆蓋層(16)具備:覆蓋在所述圓筒內表面部(17)上且內表面為大致恒定內徑的第一覆蓋部(19);以及覆蓋在所述錐狀內表面部(18)上且與所述第一覆蓋部(19)連接,并且壁厚朝向軸向外側而逐漸增大的第二覆蓋部(20)。
【技術特征摘要】
2014.09.26 JP 2014-1971411.一種內燃機的連桿,其具有將動力傳遞銷(6)嵌合成能夠滑動的連結孔(11),所述連結孔(11)通過在連桿母材(14)上形成的母材孔(15)的內周面上覆蓋比該連桿母材(14)軟質的覆蓋材料而構成,所述內燃機的連桿的特征在于,所述母材孔(15)具備:在軸向的中央區域形成的恒定內徑的圓筒內表面部(17);以及與該圓筒內表面部(17)的軸向外側連續設置,且朝向軸向外側擴徑的錐狀內表面部(18),由所述覆蓋材料構成的覆蓋層(16)具備:覆蓋在所述圓筒內表面部(17)上且內表面為大致恒定內徑的第一覆蓋部(19);以及覆蓋在所述錐狀內表面部(18)上且與所述第一覆蓋部(19)連接,并且壁厚朝向軸向外側而逐漸增大的第二覆蓋部(20),所述第二覆蓋部(20)的內周面形成為與所述第一覆蓋部(19)的內周面連續的大致恒定內徑,所述覆蓋層(16)具備第三覆蓋部(2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向原穗高,
申請(專利權)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