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包括鐵制上連接件和下連接件,下連接件上設置有圍邊,圍邊上設置有L型缺口,L型缺口包括進入口以及與進入口垂直設置的固定口,上連接件上在靠近下連接件的一端設置有能插設入圍邊內的中空臺階,臺階的外壁上設置有固定塊,固定塊能夠滑入進入口并隨著上連接件的轉動進入固定口,進入口內設置有木塞,木塞通過螺栓與臺階固定,下連接件的下部以及上連接件的上部均設置有放置槽,放置槽包括底板,放置槽內設置有木柱,木柱分別于底板抵設連接,上連接件以及下連接件均通過設置在底板上的螺栓與木柱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連接件能夠將兩根木柱快速牢固的連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古建筑建造領域,特別涉及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
技術介紹
木柱是中國古建筑的重要構件之一,在木結構古建筑中,需要使用木柱作為支撐構件。在多層或者比較高大的木結構古建筑中,使用的木柱比較長,在柱身過長時,一根原木往往滿足不了要求,需要兩根或更多的原木進行拼接,或者如果連接在木柱上的梁、枋很多,柱上開鑿的卯口很多時,不僅破壞了圓柱的有效截面,而且在運輸和吊裝拼接過程中難度大,容易造成木柱的損壞和撕裂,需要對木柱進行截斷再進行拼接。現有技術中對于木柱的拼接,一般都是采用卯榫結構拼接,這些傳統的卯榫結構拼接的木柱,增加了木柱的一次開鑿,產生了很多的薄弱面,難以確保木柱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減少木柱的依次開鑿,確保拼接木柱可靠性的木柱拼接連接件。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包括鐵制上連接件和下連接件,所述下連接件上設置有圍邊,所述圍邊上設置有L型缺口,所述L型缺口包括進入口以及與進入口垂直設置的固定口,所述上連接件上在靠近下連接件的一端設置有能插設入圍邊內的中空臺階,所述臺階的外壁上設置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能夠滑入進入口并隨著上連接件的轉動進入固定口,所述進入口內設置有木塞,所述木塞通過螺栓與臺階固定,所述下連接件的下部以及上連接件的上部均設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包括底板,所述放置槽內設置有木柱,所述木柱分別于底板抵設連接,所述上連接件以及下連接件均通過設置在底板上的螺栓與木柱連接。優選的,所述固定口的形狀和大小與固定塊相同。優選的,所述木塞的形狀和大小與進入口相同。優選的,所述上連接件以及下連接件的直徑小于木柱的直徑。本技術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上連接件以及下連接件通過設置在放置槽底部上的螺栓固定有木柱后,將上連接件上的臺階對準圍邊同時將固定塊對準進入口之后將上連接件的臺階深入圍邊內,當固定塊接觸到L型缺口的底部后將上連接件朝著固定口的方向轉動,并使得固定塊完全進入固定口,此時在垂直方向上,上連接件與下連接件通過固定口與固定塊的相互抵設實現固定連接,在進入口內塞入木塞,木塞會與臺階的內壁抵設,這樣設置的話,就可以限制住欄桿本體的轉動,通過螺栓固定木塞,保證了連接的緊密性,從而使得上連接件在水平方向上被限制住位移,使得兩個木柱得到固定,實現牢固拼接。【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的下連接件與欄桿本體的結構示意圖一。圖中:1、上連接件;2、下連接件;3、圍邊;4、L型缺口 ;5、進入口 ;6、固定口 ;7、臺階;8、固定塊;9、木塞;10、螺栓;11、放置槽;12、底板;13、木柱。【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包括截面為圓形的上連接件1以及下連接件2,其中下連接件2上端設置有圍邊3,圍邊3上設置有L型缺口 4,L型缺口 4包括進入口 5以及與進入口 5垂直設置的固定口 6,上連接件1上在靠近下連接件2的一端設置有能插設入圍邊3內的臺階7,臺階7的外壁上設置有固定塊6,固定塊6能夠滑入進入口 5并隨著上連接件1的轉動進入固定口 6,進入口 5內設置有木塞9,木塞9通過螺栓10與臺階7固定,下連接件2的下部以及上連接件1的上部均設置有放置槽11,放置槽11包括底板12,放置槽11內設置有木柱13,木柱13分別于底板12抵設連接,上連接件1以及下連接件2均通過設置在底板12上的螺栓10與木柱13連接。本實施例的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將上連接件1上的臺階7對準圍邊3同時將固定塊6對準進入口 5之后將上連接件1的臺階7深入圍邊3內,當固定塊6接觸到L型缺口 4的底部后將上連接件1朝著固定口 6的方向轉動,并使得固定塊6完全進入固定口 6,此時在垂直方向上,上連接件1與下連接件2通過固定口 6與固定塊6的相互抵設實現固定連接,在進入口 5內塞入木塞9,木塞9會與臺階7的內壁抵設,這樣設置的話,就可以限制住上連接件1的轉動,從而使得上連接件1在水平方向上被限制住位移,所以上連接件1就可以被快速的固定住。此處,通過在木塞9上設置有螺栓10,將木塞9與臺階7通過螺栓10固定,螺栓10固定能夠保證連接的可靠度。上連接1件以及下連接件2通過設置在放置槽11底板12上的螺栓10固定有木柱13,從而使得兩個木柱13得到固定,實現牢固拼接。另外,固定口 6的形狀和大小與固定塊6相同,這樣設置的好處是,當固定塊6進入固定口 6中后,固定塊6將會受到固定口 6的內壁的抵設,從而使得固定塊6無法實現位移,這樣就保證了下連接件2與木質欄桿連接的牢靠度。進一步的,上連接件1以及下連接件2的直徑小于木柱13的直徑,這樣設置的好處是,兩根木柱13通過上連接件1以及下連接件2拼接后,可以在上連接件1以及下連接件2的外壁上包覆木板,包覆木板后整個拼接后的木柱各處的直徑均相同,非常美觀。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技術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主權項】1.一種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鐵制上連接件和下連接件,所述下連接件上設置有圍邊,所述圍邊上設置有L型缺口,所述L型缺口包括進入口以及與進入口垂直設置的固定口,所述上連接件上在靠近下連接件的一端設置有能插設入圍邊內的中空臺階,所述臺階的外壁上設置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能夠滑入進入口并隨著上連接件的轉動進入固定口,所述進入口內設置有木塞,所述木塞通過螺栓與臺階固定,所述下連接件的下部以及上連接件的上部均設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包括底板,所述放置槽內設置有木柱,所述木柱分別與底板抵設連接,所述上連接件以及下連接件均通過設置在底板上的螺栓與木柱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口的形狀和大小與固定塊相同。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木塞的形狀和大小與進入口相同。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件以及下連接件的直徑小于木柱的直徑。【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包括鐵制上連接件和下連接件,下連接件上設置有圍邊,圍邊上設置有L型缺口,L型缺口包括進入口以及與進入口垂直設置的固定口,上連接件上在靠近下連接件的一端設置有能插設入圍邊內的中空臺階,臺階的外壁上設置有固定塊,固定塊能夠滑入進入口并隨著上連接件的轉動進入固定口,進入口內設置有木塞,木塞通過螺栓與臺階固定,下連接件的下部以及上連接件的上部均設置有放置槽,放置槽包括底板,放置槽內設置有木柱,木柱分別于底板抵設連接,上連接件以及下連接件均通過設置在底板上的螺栓與木柱連接。本技術的連接件能夠將兩根木柱快速牢固的連接。【IPC分類】E04B1/58【公開號】CN205134550【申請號】CN2015207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古建筑木柱拼接的連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鐵制上連接件和下連接件,所述下連接件上設置有圍邊,所述圍邊上設置有L型缺口,所述L型缺口包括進入口以及與進入口垂直設置的固定口,所述上連接件上在靠近下連接件的一端設置有能插設入圍邊內的中空臺階,所述臺階的外壁上設置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能夠滑入進入口并隨著上連接件的轉動進入固定口,所述進入口內設置有木塞,所述木塞通過螺栓與臺階固定,所述下連接件的下部以及上連接件的上部均設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包括底板,所述放置槽內設置有木柱,所述木柱分別與底板抵設連接,所述上連接件以及下連接件均通過設置在底板上的螺栓與木柱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召龍,宋衛忠,唐永峰,
申請(專利權)人:常熟古建園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