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抗菌膜及其制備方法和抗菌包裝袋,所述抗菌膜由五層流延機加工而成,包括A層、B層、C層、D層、E層五層薄膜;采用流延成型,將尼龍膜和聚乙烯膜一次性擠出流延所得,省去膠水復合的步驟,并在原料中添加納米銀抗菌母粒DMA-LDPE,這樣使流延薄膜的抗菌效果發揮更久,抗菌時間持續更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包裝膜領域,主要涉及一種抗菌膜及其制備方法和抗菌包裝袋。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具有抗菌功能的薄膜,都是在原材料中添加抗菌母粒,并通過薄膜的 層狀結構的搭配使其擁有抗異味的功能。而這種薄膜均是通過膠水將數層復合在一起后才 能上制袋,生產過程操作復雜,生產時間長,效率低。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抗菌膜及其制備方法和抗 菌包裝袋,旨在解決現有具有抗菌功能的薄膜生產過程操作復雜的問題。 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 -種抗菌膜,其中,所述抗菌膜為流延薄膜,包括A層、B層、C層、D層、E層五層薄膜; 其中,A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聚酰胺98份,聚酰胺的開口爽滑 劑2份; B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馬來酸酐接枝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50 ~75份、線性低密度聚乙烯25~50份; C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70~90份、低密度 聚乙稀10~30份; D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70~90份、低密度 聚乙稀10~30份; E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30~60份、低密度 聚乙稀10~20份,茂金屬線性低密度聚乙稀30~50份;E層薄膜的原料中還添加有納米銀抗 菌母粒DMA-LDPE,納米銀抗菌母粒DMA-LDPE占 E層薄膜原料重量的4%-8%。所述的抗菌膜,其中,所述A層薄膜中的聚酰胺的密度為1.13g/cm3,粘度為190~ 210cm3/g; B層薄膜中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0.918g/cm3,恪融指數為2g/10min ;B層 薄膜中的馬來酸酐接枝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稀密度為〇. 924g/cm3,恪融指數為2.2g/10min; C層薄膜中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0.918g/cm3,恪融指數為2g/10min; C層 薄膜中的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〇. 925g/cm3,熔融指數為1.9g/10min; D層薄膜中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0.918g/cm3,恪融指數為2g/10min ;D層 薄膜中的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〇. 925g/cm3,熔融指數為1.9g/10min; E層薄膜中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0.918g/cm3,恪融指數為2g/10min ;E層 薄膜中的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〇.925g/cm3,熔融指數為1.9g/10min;E層薄膜中的茂金屬 線性低密度聚乙稀的密度為〇.918g/cm 3,恪融指數為lg/10min;E層薄膜層的納米銀抗菌母 粒DMA-LDPE的密度為Ο · 925g/cm3,熔融指數為2 · lg/lOmin。 -種如上所述的抗菌膜的制備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驟: 將聚酰胺和聚酰胺的開口爽滑劑倒入A層薄膜層的螺桿擠出機混煉;將線性低密 度聚乙烯和馬來酸酐接枝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倒入B層薄膜層的螺桿 擠出機混煉;將線性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倒入C層薄膜層的螺 桿擠出機混煉;將線性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倒入D層薄膜層的 螺桿擠出機混煉;將線性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納米銀 抗菌母粒DMA-LDPE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倒入E層薄膜層的螺桿擠出機混煉; 將混煉后的呈現粘流態的五層薄膜原材料同時輸送到五層共擠擠出機膜頭熔融 擠出,捏合呈片狀,通過主冷輥的第一次冷卻,片膜初步完成結晶,經過次冷輥,完成結晶, 通過導輥的牽引作用,得到足夠的拉伸后,然后收卷成膜卷。 所述的抗菌膜的制備方法,其中,A層薄膜層螺桿擠出機的螺桿溫度為245~255 °C,其機頭溫度為250~260°C;B層薄膜層螺桿擠出機的螺桿溫度為225~230°C,其機頭溫 度為250~260°C; C層薄膜層螺桿擠出機的螺桿溫度為225~230°C,其機頭溫度為250~260 層薄膜層螺桿擠出機的螺桿溫度為225~230°C,其機頭溫度為250~260°C;E層薄膜層 螺桿擠出機的螺桿溫度為225~230°C,其機頭溫度為250~260°C。 所述的抗菌膜的制備方法,其中,A層薄膜層螺桿擠出機、B層薄膜層螺桿擠出機、C 層薄膜層的螺桿擠出機、D層薄膜層的螺桿擠出機和E層薄膜層的螺桿擠出機,螺桿的轉速 均為30~60r/min,擠出加工壓力均為25~35MPa。 -種抗菌包裝袋,其中,采用如上所述的抗菌膜制成。 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抗菌膜,采用流延的方式成型,省去了膠水復合的步驟,簡化 了生產步驟,而且由于采用流延成型,使其抗撕裂性能強;添加了納米銀抗菌母粒DMA-LDPE 為原料,使得所述抗菌膜抗菌功能良好,持久;采用尼龍層膜和聚乙烯膜復合,尼龍的氣密 性好,作為外層,還能達到抗異味的目的。所述抗菌膜可以用于制備具有抗菌性能的包裝 袋,由于氣密性良好,也可以用作制備真空包裝袋。【具體實施方式】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抗菌膜及其制備方法和抗菌包裝袋,為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 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 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抗菌膜,是采用流延成型,將尼龍膜和聚乙烯膜一次性擠出流延 所得,省去膠水復合的步驟,并在原料中添加納米銀抗菌母粒DMA-LDPE,這樣使流延薄膜的 抗菌效果發揮更久,抗菌時間持續更長。 具體地,所述抗菌膜由五層流延機加工而成,包括A層、B層、C層、D層、E層五層薄 膜; 其中,A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聚酰胺98份,聚酰胺的開口爽滑 劑2份;開口爽滑劑的作用是使流延出膜時更加方便加工,不至于表層薄膜粘結主冷輥,使 膜面出現褶皺。A層薄膜為尼龍層,尼龍的氣密性好,能達到抗異味的目的。 B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馬來酸酐接枝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50 ~75份、線性低密度聚乙烯25~50份。馬來酸酐接枝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為粘結樹脂,B層 薄膜的作用是粘結C層薄膜和A層薄膜的。 C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70~90份、低密度 聚乙稀10~30份。 D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70~90份、低密度 聚乙烯10~30份。C層薄膜和D層薄膜為功能性聚乙烯。 E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30~60份、低密度 聚乙稀10~20份,茂金屬線性低密度聚乙稀30~50份。E層薄膜的原料中還添加有納米銀抗 菌母粒DMA-LDPE,納米銀抗菌母粒DMA-LDPE占 E層薄膜原料重量的層薄膜為帶有 納米銀抗菌劑的聚乙烯熱封層,做成袋子后,E層薄膜作為內層。進一步地,所述A層薄膜中的聚酰胺的密度為1.13g/cm3,粘度為190~210cm 3/g。 B層薄膜中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0.918g/cm3,熔融指數為2g/10min ;B層 薄膜中的馬來酸酐接枝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稀密度為〇. 924g/cm3,恪融指數為2.2g/10min。 C層薄膜中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為0.918g/cm3,熔融指數為2g/1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抗菌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膜為流延薄膜,包括A層、B層、C層、D層、E層五層薄膜;其中,A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聚酰胺98份,聚酰胺的開口爽滑劑2份;B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馬來酸酐接枝的線性低密度聚乙烯50~75份、線性低密度聚乙烯25~50份;C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70~90份、低密度聚乙烯10~30份;D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70~90份、低密度聚乙烯10~30份;E層薄膜的原料組成,按照質量份數計,包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30~60份、低密度聚乙烯10~20份,茂金屬線性低密度聚乙烯30~50份;E層薄膜的原料中還添加有納米銀抗菌母粒DMA?LDPE,納米銀抗菌母粒DMA?LDPE占E層薄膜原料重量的4%?8%。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熊偉利,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星格新材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