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養殖池、浮島、供水裝置、排水裝置、給氧裝置、水質監測裝置及監控設備,所述浮島位于養殖池水面上方,沿養殖池的方向延伸設置,所述浮島包括框架、浮體填料、種植籠及支架,所述框架由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管組成,框架內設置有種植籠,所述種植籠下方有浮體填料;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在養殖池內設置有浮島,所述浮島內種植水生植物,能夠提高養殖池的水質環境,適宜于觀賞蟹的生長,且設置水質監測裝置,能夠實時對養殖池的水質環境進行監測,一旦某項指標超標,及觸發警報器發出警報,提醒工作人員進行處理。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生態養殖的
,特別涉及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觀賞蟹成為越來越多家庭飼養的對象。然而目前國內對于構建生態養殖塘還處于較初級階段,主要手段是養殖模式調整,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放養底棲濾食性魚類、優化餌料構成和投放方式來提升整體水質。單純的養殖模式調整,往往不能夠滿足高密度養殖的需求,在此基礎之上還需要長期采取引水換水、投加藥劑、增氧曝氣等措施。引水換水需要有充足、方便的清潔水源作為換水水源,同時存在水質穩定程度差、污染轉移等缺點;投加化學或微生物藥劑存在資金投入大、水質易反復、有二次污染等問題;人工曝氣存在能耗高,處理費用高等不足。隨著人類對生態要求的不斷提高,市場迫切需要一種高效、環保、安全可靠的觀賞蟹養殖系統。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包括:養殖池、浮島、供水裝置、排水裝置、給氧裝置、水質監測裝置;所述養殖池為正方形、矩形或圓形的混凝土結構,養殖池的深度為0.6-1.2m;所述浮島位于養殖池水面上方,沿養殖池的方向延伸設置,所述浮島包括框架、浮體填料、種植籠及支架,所述框架由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管組成,框架內設置有種植籠,所述種植籠下方有浮體填料;所述供水裝置及給氧裝置設置在養殖池上,分別為養殖池提供水源及氧氣;所述排水裝置設置在養殖池底部;所述水質監測裝置位于養殖池內側中部,監測并采集養殖池內部的水質環境參數,并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監控設備。另有,所述養殖池底部鋪設一層細砂,所述細砂的粒徑為0.25-0.35mm。且,所述種植籠中種植蘆葦、水生美人蕉、水花生、荸薺、水芹菜中的任一種。再有,所述浮體填料為發泡聚苯乙烯、空心微球填料、蛭石、輪胎、塑料片、植物枝莖中的任一種。同時,所述水質監測裝置包含溫度傳感器、溶解氧傳感器、pH傳感器、水位傳感器、鹽度傳感器及濁度傳感器。另,所述觀賞蟹養殖系統還設置有警報器,一旦水質監測裝置監測出水質超標,監控設備觸發警報器發出警報。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在養殖池內設置有浮島,所述浮島內種植水生植物,能夠提高養殖池的水質環境,適宜于觀賞蟹的生長;(2)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設置水質監測裝置,能夠實時對養殖池的水質環境進行監測,一旦某項指標超標,及觸發警報器發出警報,提醒工作人員進行處理。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為養殖池、2為浮島、3為供水裝置、4為給氧裝置、5為水質監測裝置、6為排水裝置。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包括:養殖池1、浮島2、供水裝置3、排水裝置6、給氧裝置4、水質監測裝置5;所述養殖池1為矩形的混凝土結構,養殖池1的深度為0.8m;所述浮島2位于養殖池1水面上方,沿養殖池1的方向延伸設置,所述浮島2包括框架、浮體填料、種植籠及支架,所述框架由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管組成,框架內設置有種植籠,所述種植籠下方有浮體填料;所述供水裝置3及給氧裝置4設置在養殖池1上,分別為養殖池1提供水源及氧氣;所述排水裝置6設置在養殖池1底部;所述水質監測裝置5位于養殖池1內側中部,監測并采集養殖池1內部的水質環境參數,并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監控設備。另有,所述養殖池1底部鋪設一層細砂,所述細砂的粒徑為0.30mm。且,所述種植籠中種植水花生。再有,所述浮體填料為發泡聚苯乙烯。同時,所述水質監測裝置5包含溫度傳感器、溶解氧傳感器、pH傳感器、水位傳感器、鹽度傳感器及濁度傳感器。另,所述觀賞蟹養殖系統還設置有警報器,一旦水質監測裝置5監測出水質超標,監控設備觸發警報器發出警報。實施例2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包括:養殖池1、浮島2、供水裝置3、排水裝置6、給氧裝置4、水質監測裝置5;所述養殖池1為正方形的混凝土結構,養殖池1的深度為0.6m;所述浮島2位于養殖池1水面上方,沿養殖池1的方向延伸設置,所述浮島2包括框架、浮體填料、種植籠及支架,所述框架由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管組成,框架內設置有種植籠,所述種植籠下方有浮體填料;所述供水裝置3及給氧裝置4設置在養殖池上,分別為養殖池1提供水源及氧氣;所述排水裝置6設置在養殖池1底部;所述水質監測裝置5位于養殖池1內側中部,監測并采集養殖池內部的水質環境參數,并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監控設備。另有,所述養殖池1底部鋪設一層細砂,所述細砂的粒徑為0.25mm。且,所述種植籠中種植蘆葦。再有,所述浮體填料為空心微球填料。同時,所述水質監測裝置5包含溫度傳感器、溶解氧傳感器、pH傳感器、水位傳感器、鹽度傳感器及濁度傳感器。另,所述觀賞蟹養殖系統還設置有警報器,一旦水質監測裝置5監測出水質超標,監控設備觸發警報器發出警報。實施例3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包括:養殖池1、浮島2、供水裝置3、排水裝置6、給氧裝置4、水質監測裝置5;所述養殖池1為圓形的混凝土結構,養殖池的深度為1.2m;所述浮島2位于養殖池1水面上方,沿養殖池1的方向延伸設置,所述浮島2包括框架、浮體填料、種植籠及支架,所述框架由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管組成,框架內設置有種植籠,所述種植籠下方有浮體填料;所述供水裝置3及給氧裝置4設置在養殖池1上,分別為養殖池1提供水源及氧氣;所述排水裝置6設置在養殖池1底部;所述水質監測裝置5位于養殖池1內側中部,監測并采集養殖池1內部的水質環境參數,并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監控設備。另有,所述養殖池1底部鋪設一層細砂,所述細砂的粒徑為0.35mm。且,所述種植籠中種植荸薺。再有,所述浮體填料為蛭石。同時,所述水質監測裝置5包含溫度傳感器、溶解氧傳感器、pH傳感器、水位傳感器、鹽度傳感器及濁度傳感器。另,所述觀賞蟹養殖系統還設置有警報器,一旦水質監測裝置監測出水質超標,監控設備觸發警報器發出警報。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在養殖池內設置有浮島,所述浮島內種植水生植物,能夠提高養殖池的水質環境,經本專利技術水循環養殖系統處理后的養殖用水:溶解氧>4mg/L;氨氮<0.2mg/L;懸浮物<2mg/L;COD<3mg/L,適宜于觀賞蟹的生長,且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設置水質監測裝置,能夠實時對養殖池的水質環境進行監測,一旦某項指標超標,及觸發警報器發出警報,提醒工作人員進行處理。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養殖池、浮島、供水裝置、排水裝置、給氧裝置、水質監測裝置;所述養殖池為正方形、矩形或圓形的混凝土結構,養殖池的深度為0.6?1.2m;所述浮島位于養殖池水面上方,沿養殖池的方向延伸設置,所述浮島包括框架、浮體填料、種植籠及支架,所述框架由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管組成,框架內設置有種植籠,所述種植籠下方有浮體填料;所述供水裝置及給氧裝置設置在養殖池上,分別為養殖池提供水源及氧氣;所述排水裝置設置在養殖池底部;所述水質監測裝置位于養殖池內側中部,監測并采集養殖池內部的水質環境參數,并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監控設備。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養殖池、浮島、供水裝置、排水裝置、給氧裝置、水質監測裝置;
所述養殖池為正方形、矩形或圓形的混凝土結構,養殖池的深度為0.6-1.2m;
所述浮島位于養殖池水面上方,沿養殖池的方向延伸設置,所述浮島包括框架、浮體填料、種植籠及支架,所述框架由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管組成,框架內設置有種植籠,所述種植籠下方有浮體填料;
所述供水裝置及給氧裝置設置在養殖池上,分別為養殖池提供水源及氧氣;
所述排水裝置設置在養殖池底部;
所述水質監測裝置位于養殖池內側中部,監測并采集養殖池內部的水質環境參數,并通過無線網絡傳輸至監控設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觀賞蟹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池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聞濤,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蟹家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