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整流型濾波式長效待機的無線門磁系統,包括電源,與電源相連接的磁開關,與磁開關相連接的控制電路,以及均與該控制電路相連接的模式選擇電路以及報警警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電路包括整流電路,濾波電路,控制芯片IC,三極管VT1,三極管VT2,三極管VT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成本低廉,可通過控制電路控制模式選擇電路選擇工作狀態,即選擇發送控制信號的時間,從而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減小發送控制信號所需消耗的電量,因此可節約用電,即可延長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電池的使用壽命,適合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無線門磁系統,尤其涉及一種整流型濾波式長效待機的無線門磁系統。
技術介紹
—般的無線門磁采用的12V供電,由于門磁使用在門窗上,要求體積小巧方便安裝,結構上無法容納下大容量的供電電池,電池本身就決定了使用壽命不會太長。一般的無線門磁都是連續發碼,發碼時會產生較長時間的發射電流,增加了電池的損耗,從而使電池的使用壽命縮短,給使用者帶來頻繁更換電池的麻煩,不利于市場推廣。在無線門磁裝置上也有采用模式選擇電路通過選擇發送控制信號的時間來減小發送控制信號所需消耗的電量,但是,目前還沒有能比較合理且有效的控制模式選擇電路進行選擇的控制方式,因此,對無線門磁裝置的節電效果不是很明顯。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采用目前使用的無線門磁的電源使用壽命短,需要頻繁更換電池,從而給用戶帶來極大地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種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成本低廉,還能節約用電,從而可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整流型濾波式長效待機的無線門磁系統。技術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整流型濾波式長效待機的無線門磁系統,包括電源,與電源相連接的磁開關,與磁開關相連接的控制電路,以及均與該控制電路相連接的模式選擇電路以及報警警示裝置;所述控制電路包括整流電路,濾波電路,控制芯片1C,三極管VT1,三極管VT2,三極管VT3,一端與控制芯片IC的RES管腳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l的集電極相連接的電阻R4,一端與控制芯片IC的RES管腳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2的集電極相連接的電阻R5,一端與控制芯片IC的THR管腳相連接、另一端經電阻Rl后與三極管VTl的基極相連接的電阻R3,一端與三極管VTl的基極相連接、另一端經電阻R6后與三極管VTl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阻R2,一端經二極管Dl后與控制芯片IC的OUT管腳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阻R9,正極與控制芯片IC的VOS管腳相連接、負極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容Cl,一端與控制芯片IC的OUT管腳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3的基極相連接的電阻R7,一端經二極管D2后與三極管VT3的集電極相連接、另一端經二極管D3后與三極管VT3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阻R10,一端與電阻R9和二極管Dl的連接點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3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阻R8,以及正極與電阻RlO和二極管D3的連接點相連接、負極與三極管VT3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容C2 ;所述控制芯片IC的CONT管腳與DIS管腳均與電阻Rl與電阻R3的連接點相連接,而其GND管腳則接地,所述三極管VTl的基極與電阻Rl以及電阻R2的連接點作為控制電路的輸入端與磁開關相連接,所述電阻RlO與二極管D2的連接點作為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模式選擇電路相連接,所述三極管VT2的基極與三極管VTl的發射極相連接,所述三極管VT3的發射極與電阻R8、二極管D3以及電容C2的連接點作為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報警警示裝置相連接;所述濾波電路由三極管VT4,一端與三極管VT4的基極相連接、另一端順次經二極管D4、電阻Rl 1、電阻R12和電感L后與三極管VT4的集電極相連接的電阻R13,正極與電阻Rll和電阻R12的連接點相連接、負極與三極管VT4的基極相連接的電容C3,正極與三極管VT4的發射極相連接、負極與電阻R13和二極管D4的連接點相連接的電容C4,以及正極與三極管VT4的集電極相連接、負極接地的電容C5組成;所述電阻Rll與二極管D4的連接點還與控制芯片IC的CONT管腳相連接,而所述電容C4與電阻R13的連接點則與二極管D2和電阻RlO的連接點相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由三極管VT5,場效應管Q,一端與三極管VT5的集電極相連接、另一端經穩壓二極管D5后與三極管VT5的基極相連接的電阻R14,一端與三極管VT5的基極相連接、另一端順次經穩壓二極管D7和電阻R16后與場效應管Q的源極相連接的電阻R15,正極經穩壓二極管D6后與三極管VT5的集電極相連接、負極接地的極性電容C7,以及正極與電阻R14和穩壓二極管D5的連接點相連接、負極與三極管VT5的基極和穩壓二極管D5的連接點相連接的極性電容C6組成;所述三極管VT5的發射極還與場效應管Q的漏極相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的基極還與電阻R15和穩壓二極管D7的連接點相連接,所述極性電容C7的正極還與電阻R16和穩壓二極管D7的連接點相連接;所述電阻R14和穩壓二極管D5的連接點還與電阻R2和電阻R6的連接點相連接,且所述極性電容C7的正極還與三極管VT3的發射極相連接。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控制芯片IC為NE555集成芯片。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報警警示裝置包括報警顯示器與報警發聲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所述電源為3V電池。本技術較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I)本技術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成本低廉,通過磁開關可控制本技術的開啟與關閉,關閉磁開關時可控制本技術的無線門磁系統處于休眠狀態,從而將本技術的耗電量降到最低,可節約用電;開啟磁開關后可通過控制電路控制模式選擇電路選擇工作狀態,即選擇發送控制信號的時間,從而使本技術減小發送控制信號所需消耗的電量,因此可進一步節約用電,本技術相較傳統的無線門磁系統的使用壽命可延長兩個月。并且,本技術的控制電路上還設置有濾波電路,通過濾波電路可對控制電路進行濾波處理;同時,本技術的控制電路上還設置有整流電路,通過整流電路可對控制電路進行整流處理;因此能保證整個控制電路傳輸信號的穩定性。(2)本技術的報警警示裝置包括報警顯示器與報警發聲器,方便本技術通過聲光兩種方式向用戶報警,以方便引起用戶的注意并達到報警的目的。(3)本技術的控制芯片上還連接有電壓檢測電路,該電壓檢測電路由芯片控制,當不需要檢測電壓時電壓檢測電路不工作,即可減少耗電量,從而可節約用電。(4)本技術的電源為3V電池,可減小本技術的無線門磁系統的體積,便于安裝,同時還能保證本技術的供電需要。【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框圖。圖2為本技術的控制電路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濾波電路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整流電路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實施例如圖1?4所示,本技術的無線門磁系統,包括電源,所述電源為整個系統提供能源支持,本技術的電源為3V電池。在所述控制電源上還連接有磁開關,所述磁開關控制整個系統的開啟與關閉。當磁開關沒有動作時,本技術的無線門磁系統整個電路處于休眠狀態,從而將整個系統的耗電量降到最低。本技術的磁開關連接有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分別連接有模式選擇電路以及報警警示裝置。本技術是利用磁開關信號觸發整個系統,所述模式選擇電路可選擇工作模式,工作模式是選擇使用新型的無線門磁系統被觸發后的反應狀態。通過模式選擇電路動作,可使控制電路根據磁開關動作的頻率或觸發時間來判斷是否發射報警信號,從而使控制信號不必連續向報警警示裝置發送報警信號,即可節約用電,因此可延長本技術的電池的使用壽命。經過本技術的控制電路的處理作用,可使本技術采用的3V電池相較傳統的無線門磁系統所采用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整流型濾波式長效待機的無線門磁系統,包括電源,與電源相連接的磁開關,與磁開關相連接的控制電路,以及均與該控制電路相連接的模式選擇電路以及報警警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電路包括整流電路,濾波電路,控制芯片IC,三極管VT1,三極管VT2,三極管VT3,一端與控制芯片IC的RES管腳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1的集電極相連接的電阻R4,一端與控制芯片IC的RES管腳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2的集電極相連接的電阻R5,一端與控制芯片IC的THR管腳相連接、另一端經電阻R1后與三極管VT1的基極相連接的電阻R3,一端與三極管VT1的基極相連接、另一端經電阻R6后與三極管VT1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阻R2,一端經二極管D1后與控制芯片IC的OUT管腳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阻R9,正極與控制芯片IC的VOS管腳相連接、負極與三極管VT2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容C1,一端與控制芯片IC的OUT管腳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3的基極相連接的電阻R7,一端經二極管D2后與三極管VT3的集電極相連接、另一端經二極管D3后與三極管VT3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阻R10,一端與電阻R9和二極管D1的連接點相連接、另一端與三極管VT3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阻R8,以及正極與電阻R10和二極管D3的連接點相連接、負極與三極管VT3的發射極相連接的電容C2;所述控制芯片IC的CONT管腳與DIS管腳均與電阻R1與電阻R3的連接點相連接,而其GND管腳則接地,所述三極管VT1的基極與電阻R1以及電阻R2的連接點作為控制電路的輸入端與磁開關相連接,所述電阻R10與二極管D2的連接點作為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模式選擇電路相連接,所述三極管VT2的基極與三極管VT1的發射極相連接,所述三極管VT3的發射極與電阻R8、二極管D3以及電容C2的連接點作為控制電路的輸出端與報警警示裝置相連接;所述濾波電路由三極管VT4,一端與三極管VT4的基極相連接、另一端順次經二極管D4、電阻R11、電阻R12和電感L后與三極管VT4的集電極相連接的電阻R13,正極與電阻R11和電阻R12的連接點相連接、負極與三極管VT4的基極相連接的電容C3,正極與三極管VT4的發射極相連接、負極與電阻R13和二極管D4的連接點相連接的電容C4,以及正極與三極管VT4的集電極相連接、負?極接地的電容C5組成;所述電阻R11與二極管D4的連接點還與控制芯片IC的CONT管腳相連接,而所述電容C4與電阻R13的連接點則與二極管D2和電阻R10的連接點相連接;所述整流電路由三極管VT5,場效應管Q,一端與三極管VT5的集電極相連接、另一端經穩壓二極管D5后與三極管VT5的基極相連接的電阻R14,一端與三極管VT5的基極相連接、另一端順次經穩壓二極管D7和電阻R16后與場效應管Q的源極相連接的電阻R15,正極經穩壓二極管D6后與三極管VT5的集電極相連接、負極接地的極性電容C7,以及正極與電阻R14和穩壓二極管D5的連接點相連接、負極與三極管VT5的基極和穩壓二極管D5的連接點相連接的極性電容C6組成;所述三極管VT5的發射極還與場效應管Q的漏極相連接,所述場效應管Q的基極還與電阻R15和穩壓二極管D7的連接點相連接,所述極性電容C7的正極還與電阻R16和穩壓二極管D7的連接點相連接;所述電阻R14和穩壓二極管D5的連接點還與電阻R2和電阻R6的連接點相連接,且所述極性電容C7的正極還與三極管VT3的發射極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雷明方,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頡盛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