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針頭注射器,它包括:有內腔的體部,內腔的上游端是與同一或是經布置成與同一可突然噴射到此內腔中的氣壓源通連,內腔的下游端則終止于一雙穩態的膜盒之后,此膜盒可在它使上述體部具有在外部的用于包含藥劑微粒的凹腔的倒轉位置和一外翻的外凸位置之間運動;這樣的布置形式在使用中能在氣體于壓力下射到前述內腔中時,使膜盒從其倒思位置迅速地變換到外翻位置,而將藥劑微粒向外彈出。(*該技術在2015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在申請人先前的WO94/24263號專利中,公開了一種涉及使用無針頭注射器的無侵襲性藥物輸送系統,它把藥劑微粒依控制的劑量例如通過未受損的皮膚射到身體組織內,或是將遺傳物質輸入活細胞內。在上述的先前的專利申請文件中所述的注射器取細長的管狀噴嘴形式,在此噴嘴上游端附近有一個破碎的薄膜在初始時封閉著通過此噴嘴的通道,藥劑位于此薄膜鄰近,同時有激勵裝置用來給此薄膜的上游側施加一氣體壓力,其大小足以破壞薄膜,同時產生出其中夾裹有上述藥劑微粒的通過噴嘴的超聲氣流。正如該先前的專利說明書中所說明的,所述的藥劑微粒可以是例如以遺傳物質涂層的載體粒子,或可以是用于各種治療用途的粉末藥物。類似地,所述先前的說明書還說明了下述參數;粒度(最好為10~40μm);密度(最好為0.5~2.0g/cm3);速度(最好為200~2500m/sec),動量密度(最好為4~7kg/sec/m),業已證明,上述參數適合用來突入目標。這些參數固然是不變的,但現在我們已對微粒的輸送系統作出了改進。根據本專利技術制成的無針頭注射器包括有內腔的體部,內腔的上游端是與同一或是經布置成與同一可突然噴射到此內腔中的氣壓源通連,內腔的下游端則終止于雙穩態的膜盒之后,此膜盒則可在它使上述體部具有在外部的包含藥劑微粒的凹腔倒轉位置和一外翻的外凸位置之間運動,這樣的布置形式在使用中能在氣體于壓力下射到前述內腔中時,讓膜盒從其倒轉位置迅速地變換到外翻位置,而將藥劑微粒向外彈出。上述新穎的結構的優點是,即是使像通常情況那樣需用氣體或超聲振蕩波來迅速將膜盒從其倒轉位置變換到外翻位置,此膜盒也將包含前述內腔中的氣體;從而不需用任何裝置來耗散或消除從目標反射回的種種振蕩波。此外,作為施藥目標的身體組織也不會受到此高速氣流的任何損害。正如先前說明書中所公開的,可以這樣地來釋出加壓氣體,即在可破碎的薄膜之后蓄積壓力,直至此薄膜兩側的壓力差足以弄破薄膜而使壓力突然射入前述內腔中。或者,也可使這種注射器安裝上一個帶閥的壓縮氣體貯槽,此閥可以突然打開將氣體注入該內腔中。在以上兩種情形下,要是所述氣體比空氣輕,例如是氦氣,則振蕩波的速度會加大。如果該內腔原先也充有輕于空氣的氣體,例如氦氣,則可以增強上述效應。為了避免在輸送之前損失藥劑微粒,同時為了保持此藥劑微粒的無菌性,前述的凹腔最好由例如可回撤屏蔽件或能在噴射時為藥粒易于穿透的薄護膜覆蓋。這樣的注射器可以構造成用來超越皮膚將藥物投入體內,這時的注射器體部內腔可以由通過一管狀噴嘴的通道提供,而膜盒則可設在噴嘴下游端的鄰近并大致面對噴嘴的軸向。或者可使本專利技術與導管例如與動脈導管結合使用,這時的膜盒可以設在此導管體部的側壁上,使得在外翻時,藥劑微粒能相對于該體部沿側向推進。這有可能用于治療血管增厚疾病,將遺傳物質輸送到已擴張的變窄了的血管外壁上,用遺傳工程方法使貼襯于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變形,用以防止血管再變窄/再堵塞。此外,開發以導管為基礎的輸藥系統還可以有其它用途,用來局部地投送組合成的化合物(例如用于化療)到特定的內部器官,以及用于局部的器官基的激素置換。這種導管裝置也可用來將藥物或DNA(脫氧核糖核酸)投放到可夠到的用于治療目的的表面(例如用于治療呼吸道、腸胃道或生殖-尿道等等的粘膜表面的腫瘤)。下面通過附圖以舉例方式說明本專利技術。附圖說明圖1至圖3示明用來超越皮膚輸送藥劑微粒的注射器。例如圖1具體所示,這種注射器有一圓筒形的儲槽10,初始時在約80bar的壓力下含有氦。槽10擰合到包括一易破碎室12的第一管狀體部11上并與之隔絕。體部11擰合到含有通道14的第二管狀體部13上并與之隔絕。體部13則再擰合到包含通道18的第三管狀體部17上并與之隔絕,而此體部17的底上還擰合有管狀梢部19。在上述結構下,貯槽10可以獨立地存放并可在緊接使用之前再裝配到注射器的其余部分上,體部11與13是相分開的,允許在其間夾設一可破碎的薄膜20。梢部19也可與體部17分開,允許在其間夾設一可倒轉的雙穩態膜盒21,膜盒21取拱形,由剛性結實但有彈性的材料例如聚酯薄膜在適當的模具中熱成形。體部13與17可以分開,以便部件17、19與21可以作為一次性單元件設置。治療用藥劑微粒最初設置于膜盒21向外的表面上。這些微粒可以由靜電力、由它們天然的粘性或是通過蒸發懸浮它們的乙醇使其附著。但是,為了無菌,膜盒21最好加蓋并在其邊緣處相對于弱的護膜22密封,而形成包含藥劑微粒的密封容器,如圖3所示。此弱的護膜22可以在其上切劃以使其易于破碎而致將薄膜弄碎。使用時,將注射器組裝好,并在近似大氣壓力下使內腔14、18預先以氦充填,使梢部鄰近于或觸及待治療的皮膚,在下柱塞24而將閥25打開,讓氦氣排入易破碎室12中。閥25最好布置成使柱塞24的前部區域在圓筒形貯槽10出口的下游處大于此柱塞上游的前部區,這樣就能形成一種自開(速開)閥。當室12中的壓力達到充分大的值例如約23bar時,薄膜20就破裂,釋放出的振蕩波則通過通道14與18所形成的內腔即噴嘴,促成膜盒21突然外翻成向下和朝外的凸形。這就迫使微粒藥物在擋膜22破裂的同時迅速自注射器推出。如圖3所示,可以設置一短管式隔件26來降低藥劑微粒在碰撞前的速度同時使藥劑微粒能分布得更廣,以加大皮膚的目標區。圖4至7說明本專利技術對用于治療血管增厚疾病的動脈導管上的應用。圖5表明了此導管的整體,在其上游端設有貯槽10、閥25、易破碎室12和可破碎膜20,這些都與第一例中的類似。此導管可以是三內腔導管,一個內腔用于通常的導引線,第二個用于載運氣體使定位的氣囊27充氣,以使導管前端(示明于圖4中)相鄰處的體部28推壓向動脈29的壁部,第三個內腔30則用來將振蕩波傳送至導管的梢端。在導管體部28側壁中的孔口31處設有雙穩態膜盒32。在圖4中所示的和在圖6中以實線所示的位置處,此膜盒給出一沿側向面朝外的凹腔,其中有藥劑微粒,例如含有或由DNA組成的藥劑微粒33。為了避免這種藥劑微粒會為動脈中的血流沖出凹腔,此凹腔最初要由擋膜或可回撤套35蓋住,如圖7所示。導管的使用與圖1至3所示注射器類似。從貯槽10使氦氣注入易破碎室12中結果將使薄膜12破碎,使振蕩波沿內腔30傳播,促使膜盒32突然外翻至圖6虛線所示位置,由此使藥劑微粒33外推,在套35回撤后或通過擋膜后進入動脈29的壁部。與圖6所示的情形相反,也可根據需要使膜盒32位于導管體部的周邊封殼之內,這不僅是為了在其倒轉位置時避免插入導管中時受到干擾,還為了在其外翻位置時,避免與動脈壁部碰撞而可能造成損傷。權利要求1.無針頭的注射器,此種注射器包括帶內腔(14、18;30)的體部(13,17,28)此體部內腔的上游端連接或經安排后連接氣壓源(10),此氣壓可突然注入上述內腔中;內腔的下游端終止于雙穩態的膜盒(21,32)之后,此膜盒可在它于上述體部之外提供一用于盛納藥劑微粒(23,33)的倒轉位置和一外翻的外凸位置之間運動;這樣的布置形式在使用中能在氣體于壓力下射到前述內腔中時,使膜盒從其倒轉位置迅速地變換到外翻位置而將藥劑微粒向外彈出。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器,特征在于內腔(14,18;30)的上游端初始時為一可破碎的薄膜(20)所封閉,此薄膜設置成將在充分大的壓力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無針頭的注射器,此種注射器包括:帶內腔(14、18;30)的體部(13,17,28)此體部內腔的上游端連接或經安排后連接氣壓源(10),此氣壓可突然注入上述內腔中;內腔的下游端終止于雙穩態的膜盒(21,32)之后,此膜盒可在它于上述體部之外提供一用于盛納藥劑微粒(23,33)的倒轉位置和一外翻的外凸位置之間運動;這樣的布置形式在使用中能在氣體于壓力下射到前述內腔中時,使膜盒從其倒轉位置迅速地變換到外翻位置而將藥劑微粒向外彈出。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布賴恩約翰貝爾豪斯,約翰貝爾,
申請(專利權)人:鮑德杰克特研究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GB[英國]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