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機臺供排風系統及供排風方法,其中機臺供排風系統包括供風管道、排風口、供風風機、排風風機和控制系統,供風管道上設有多個供風出口,每個供風出口均位于操作臺的下方,排風口開設在操作臺上方的機臺上。當中央控制模塊控制供風風機和排風風機啟動后,風各供風出口出來后,帶著煙霧向上移動至排風口,在排風風機的作用下排放出去。因中央控制模塊能夠控制供風風機和排風風機同步工作,使機臺內供氣和排氣能夠同步進行,使設有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機臺供排風系統的設備內,實現煙霧產生和排放的連動,縮短設備反應時間,避免煙霧在設備內部與車間的擴散,保持車間內風壓不便。同理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供排風方法后,使設備內保持清潔,提高了產品良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設備的供排風
,尤其涉及一種機臺供排風系統及供排風方法。
技術介紹
設備排風系統能夠保持設備內部清潔的環境,減少有害溶液揮發到空氣中,目前采用機臺頂部抽風的方式。清洗機臺主要使用外部進風,利用抽風機對設備內腔體進行抽風,內外風壓要求不一致,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相連接,會有部分煙霧擴散到車間,目前使用的方式容易造成機臺內外部交叉污染,車間的風壓不穩定,動力成本高,產品良率低。使用新的供回風方式,能夠減少動力消耗,保持車間和設備內部環境清潔,提升產品良率。降低操作過程中對人的損傷。
目前設備包括機臺,機臺內設有操作臺,在操作臺上作業會產生煙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機臺供排風系統,該系統能夠實現設備內煙霧產生和排放的連動,縮短設備反應時間,減少有害煙霧在設備內部與車間的擴散,保持車間內風壓不便,設備內回風增大,提高產品良率,降低操作過程中對人的損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機臺供排風系統包括供風管道,所述供風管道上設有多個供風出口,且每個所述供風出口均位于操作臺的下方;排風口,所述排風口開設在所述操作臺上方的機臺上;供風風機,所述供風風機與所述供風管道連接,所述供風風機還與第一變頻器電連接;排風風機,所述排風風機與所述排風口連接,所述排風風機還與第二變頻器電連接;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包括中央控制模塊,所述中央控制模塊分別與所述供風風機、所述第一變頻器、所述排風風機和所述第二變頻器電連接,所述控制系統還包括與所述中央控制模塊電連接的操作鍵。
優選方式為,所述供風風機的出風口設有過濾器。
優選方式為,所述供風管道包括兩個所述進風口,每個所述進風口均設在所述機臺的外側。
優選方式為,所述操作臺和所述排風口之間密封。
優選方式為,采用PVC板密封。
優選方式為,所述中央控制模塊選用PLC控制器。
本專利技術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供排風方法,該方法使能夠保持機臺內的清潔,提高了產品良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上述的機臺供排風系統的供排風方法,所述控制系統控制所述供風風機和所述排風風機同步工作,使煙霧的產生和排放同步進行。
優選方式為,在所述機臺打開時,所述中央控制模塊通過所述第一變頻器加大所述供風風機的功率,同時所述第二變頻器加大所述排風風機的功率,使所述機臺內外相互隔離。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專利技術的機臺供排風系統及供排風方法,其中機臺供排風系統包括供風管道、排風口、供風風機、排風風機和控制系統,并且供風管道上設有多個供風出口,且每個供風出口均位于操作臺的下方,排風口開設在操作臺上方的機臺上。當中央控制模塊控制供風風機啟動后,風從供風管道進入機臺內,最后從各供風出口出來。因供風出口位于操作臺的上方,使操作臺上作業產生的煙霧被帶著向上移動。同時中央控制模塊啟動排風風機,使機臺內的氣經過排風口排放出來。因中央控制模塊能夠控制供風風機和排風風機同步工作,使機臺內供氣和排氣能夠同步進行,最終使設有本專利技術的機臺供排風系統的設備內,能夠實現設備內煙霧產生和排放的連動,縮短設備反應時間,減少有害煙霧在設備內部與車間的擴散,保持車間內風壓不便,設備內回風增大,提高產品良率,降低操作過程中對人的損傷。同理采用本專利技術的供排風方法后,使設備內保持清潔,提高了產品良率。
由于供風風機的出風口設有過濾器;該結構保證了供風的潔凈性。
由于操作臺和排風口之間密封;該結構保護了工作人員的安全,還保障了機臺內外部環境不相互污染。
由于在機臺打開時,中央控制模塊通過第一變頻器加大供風風機的功率,同時第二變頻器加大排風風機的功率,使機臺內外相互隔離;該結構使機臺打開時,機臺內外環境不相互污染,提高了產品良率,減少車間內空調的送風量,降低了排風風機的用電量和空調和FFU的用電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專利技術機臺供排風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專利技術機臺供排風系統的原理框圖;
圖中:1—機臺、2—操作臺、3—供風管道、30—供風出口、4—排風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機臺供排風系統包括供風管道3,供風管道3上設有多個供風出口30,且每個供風出口30均位于操作臺2的下方。本實施例的供風管道3包括兩個進風口,每個進風口均設在機臺1的外側。供風管道3的進風口處與供風風機的出風口連接,本實施例的供風風機的出風口處還設置了過濾器;供風風機還與第一變頻器電連接。
排風口4,排風口4開設在操作臺2上方的機臺1上,排風口4與排風風機的進風口連接,排風風機還與第二變頻器電連接;并且操作臺2和排風口4之間密封;采用PVC板密封。
本專利技術的機臺供排風系統還包括控制系統,控制系統包括中央控制模塊,中央控制模塊分別與供風風機、第一變頻器、排風風機和第二變頻器電連接,控制系統還包括與中央控制模塊電連接的操作鍵;本實施例的中央控制模塊選用PLC控制器。
將本專利技術的機臺供排風系統可用于酸清洗機臺,有機清洗機臺、高溫酸腐蝕機臺的供排風,而上述機臺供排風系統的供排風方法主要是:控制系統控制供風風機和排風風機同步工作,使煙霧的產生和排放同步進行。
當中央控制模塊控制供風風機啟動后,風從供風管道3進入機臺1內,最后從各供風出口30出來。因供風出口30位于操作臺2的上方,使操作臺2上作業產生的煙霧被帶著向上移動。同時中央控制模塊啟動排風風機,使機臺1內的氣經過排風口4排放出來。因中央控制模塊能夠控制供風風機和排風風機同步工作,使機臺1內供氣和排氣能夠同步進行,最終使設有本專利技術的機臺供排風系統的設備內,能夠實現設備內煙霧產生和排放的連動,縮短設備反應時間,減少有害煙霧在設備內部與車間的擴散,保持車間內風壓不便,設備內回風增大,提高產品良率,降低操作過程中對人的損傷。
當員工操作后槽體將機臺1開蓋時,中央控制模塊通過第一變頻器加大供風風機的功率,同時第二變頻器加大排風風機的功率,使機臺1內外相互隔離。也就是通過本專利技術的供排風方法,能夠實現設備環境與車間環境的隔離,保持兩邊的清潔環境,提高產品良率,減少車間內空調的送風量,降低了排風風機的用電量和空調和FFU的用電量。
另外為了讓供風風機和排風風機在機臺1打開和關閉的工作功率不同,控制系統設定了2檔。當操作操作鍵去控制中央控制模塊,機臺1被打開時,中央控制模塊立刻通過第一變頻器調整供風風機在1檔—大功率工作,同樣通過第二變頻器調整排風風機在1檔—大功率工作,使機臺1內外的環境相互隔離。操作操作鍵通知中央控制模塊,機臺1關閉后,中央控制模塊將供風風機和排風風機調回2檔—小功率工作,節約了能源。
第一變頻器和第二變頻器目的是為了描寫方便,沒有順序意義。
以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一種機臺供排風系統結構的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機臺供排風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供風管道,所述供風管道上設有多個供風出口,且每個所述供風出口均位于操作臺的下方;排風口,所述排風口開設在所述操作臺上方的機臺上;供風風機,所述供風風機與所述供風管道連接,所述供風風機還與第一變頻器電連接;排風風機,所述排風風機與所述排風口連接,所述排風風機還與第二變頻器電連接;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包括中央控制模塊,所述中央控制模塊分別與所述供風風機、所述第一變頻器、所述排風風機和所述第二變頻器電連接,所述控制系統還包括與所述中央控制模塊電連接的操作鍵。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機臺供排風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風管道,所述供風管道上設有多個供風出口,且每個所述供風出口均位于操作臺的下方;
排風口,所述排風口開設在所述操作臺上方的機臺上;
供風風機,所述供風風機與所述供風管道連接,所述供風風機還與第一變頻器電連接;
排風風機,所述排風風機與所述排風口連接,所述排風風機還與第二變頻器電連接;
控制系統,所述控制系統包括中央控制模塊,所述中央控制模塊分別與所述供風風機、所述第一變頻器、所述排風風機和所述第二變頻器電連接,所述控制系統還包括與所述中央控制模塊電連接的操作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臺供排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風風機的出風口設有過濾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臺供排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風管道包括兩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雅慧,郭明燦,許南發,玄成帥,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元旭光電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