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組合式支氣管導管,包括內導管、外導管、分流管和Y型管;內導管的進口端與Y型管的一個出口密封連接,內導管的出口端設有第一隔離套囊,內導管的進口端設有第一充氣囊;分流管套設在內導管的外側,分流管的側向進口與Y型管的另一個出口連接,分流管靠近內導管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密封帽,密封帽內設有包裹在內導管外壁的密封皮瓣;外導管的進口端與分流管的出口密封連接,外導管也套設在內導管的外側,外導管的出口端設有第二隔離套囊,外導管的進口端設有第二充氣囊;Y型管的第三個出口連接至麻醉機呼吸回路的出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內導管和外導管組合套設,便于插入支氣管內,減少對氣管組織的損傷,提高成功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工具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用于胸科及其它需要實行肺部隔離技術的手術的組合式支氣管導管。
技術介紹
在進行開胸手術時,需要讓患側肺暫時停止通氣,健側肺持續通氣,才能方便手術的進行,另外,在手術前或手術期間,還需要雙肺同時通氣。目前,一般使用雙腔氣管導管或者單腔氣管導管結合支氣管封堵器來實現上述功能。
現有的雙腔氣管導管包括有兩個腔道,各自對應一個出口,外部上下有兩個氣囊,上面氣囊堵塞氣管,下面氣囊堵塞一側主支氣管,但這種雙腔氣管導管常有如下缺點或并發癥:導管外徑較粗,材質硬,導管前端的側管與主管成角,在氣管插管時容易損傷到呼吸道;雙腔管的單側腔內徑較小,不利于通氣,術中易發生氣道高壓;雙肺隔離定位較難,尤其是右上肺主支氣管開口處易被氣囊阻塞;雙腔管型號有限,最小型號的雙腔管為26號,只能應用于8歲以上兒童,26號雙腔管對于體重小于30~35kg或年齡小于8~10歲孩子不大適用,臨床受一定的限制。
而支氣管封堵器必須控制插入方向,必須封堵患側肺方能使患側肺塌陷,深度調整常常需要配合纖維支氣管鏡。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適用于麻醉手術后肺部通氣的組合式支氣管導管,便于插入相應氣管位置,提高手術插管成功率。
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組合式支氣管導管,包括內導管、外導管、分流管和Y型管;所述Y型管設有三個出口;所述內導管的一端設有與管軸向垂直的進口端,所述內導管的進口端與所述Y型管的一個出口密封連接,所述內導管的出口端設有第一隔離套囊,所述內導管的進口端設有第一充氣囊,所述第一充氣囊通過位于所述內導管內部的細管與所述第一隔離套囊連通;所述分流管套設在所述內導管的外側,所述分流管的側壁設有與管軸向垂直的進口,所述分流管的進口與所述Y型管的另一個出口連接,所述分流管靠近所述內導管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密封帽,且所述內導管穿過所述密封帽,所述密封帽內設有包裹在所述內導管外壁的密封皮瓣,所述分流管遠離所述內導管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出口;所述外導管的進口端與所述分流管的出口密封連接,所述外導管也套設在所述內導管的外側,所述外導管的出口端設有第二隔離套囊,所述外導管的進口端設有第二充氣囊,所述第二充氣囊通過位于所述外導管內部的細管與所述第二隔離套囊連通;所述內導管的長度大于所述外導管和所述分流管的長度之和,且其長度足以使第一隔離套囊進入并封閉任意一側支氣管;所述Y型管的第三個出口連接至麻醉機呼吸回路的出口。
所述內導管、外導管、分流管和Y型管的進口端均采用硬膠材料制成,其余部分采用軟膠管制成。所述內管道的進口端可與內導管的軟膠管部分分開或相連,分開時可使內導管的軟膠管部分順利通過分流管內部的封閉皮瓣。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分流管靠近所述內導管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外螺紋,所述密封帽設有與所述外螺紋相匹配的內螺紋,所述密封帽和所述分流管通過螺紋結構連接。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皮瓣采用可壓縮變形的橡膠材料。當擰緊所述密封帽時,所述皮瓣擠壓變形使所述內導管與密封帽之間封閉,當松開所述密封帽時,所述皮瓣恢復原形,使所述內導管可移動通過。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外導管的進口端通過設置在外側的密封膠塞與所述分流管的出口密封連接。將密封膠塞包裹在所述外導管外側,使外導管有最大內徑,同時確保所述外導管和所述分流管的連接處不漏氣。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Y型管的三個出口的管徑均尺寸相同,即所述分流管的側向進口和所述內導管的進口端,以及麻醉機出口的管徑尺寸均相同,所述Y型管的三個接口可任意連接,增強導管連接的互換性,導管組裝快捷。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內導管的管壁上設有表示距離其出口長度的刻度值,適用于成年人的所述內導管的長度優選為55mm,根據刻度值可易于觀察導氣管插入支氣管的深度,方便操作。其直徑型號可優選參考常規的3-4#氣管導管。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外導管的管壁上設有表示距離其出口長度的刻度值,所述內導管的長度優選為28mm,根據刻度值可易于觀察導氣管插入氣管的深度,方便操作。其直徑型號可優選參考常規的8-10#氣管導管。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內導管的出口端設有可拆卸的閉蓋,當不使用所述內導管通氣時,可將所述閉蓋蓋合在所述內導管的出口端使其封閉,當使用所述內導管時將所述閉蓋取下即可。
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方案:所述第一充氣囊和所述第二充氣囊的出口直徑相同,且均可與充放氣注射器的出口密封連接,所述第一充氣囊和所述第二充氣囊內均設有壓力活瓣,在加壓時可被注射器任意充氣及放氣,撤離注射器則自動封閉,可利用充放氣注射器向所述第一充氣囊連同所述第一隔離套囊內充入氣體或抽出氣體,或向所述第二充氣囊連同所述第二隔離套囊內充入氣體或抽出氣體。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1.相對于現有的雙腔氣管導管,其兩個隔離套囊的相對位置固定,對位困難,本技術的內導管和外導管的相對位置可調節,并可選取適當長度的內導管或外導管,故可適用于一些不易對位的患者,比如上肺開口變異較大的患者,降低插管對位的難度;
2.外導管的外徑小于現有的雙腔氣管導管,且外導管插入深度小于雙腔氣管導管,可減少插管對氣管組織的損傷,可適用于氣管下段被腫瘤壓迫的患者,避免粗管難以通過患者該段氣管的情況;
3.可將內導管方便地插入左或右支氣管,且無論插入左或右支氣管,通過改變氣管外裝置的連接或封閉方式,均能實現任意一側單肺通氣,對側肺部塌陷,或實現雙肺通氣;
4.無須控制插管時的旋轉角度,適用于對雙管插管操作不熟練的醫師,降低對操作者的要求,提高成功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內導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外導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分流管的結構爆炸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內導管,2.外導管,3.分流管,4.Y型管,5.密封帽,6.皮瓣,7.第一充氣囊,8.第一隔離套囊,9.第二充氣囊,10.第二隔離套囊,11.密封膠塞。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
如圖1至圖4所示,一種組合式支氣管導管,包括內導管1、外導管2、分流管3和Y型管4;所述Y型管4設有三個出口;所述內導管1的一端設有與管軸向垂直的進口端,所述內導管1的進口端與所述Y型管4的一個出口密封連接,所述內導管1的出口端設有第一隔離套囊8,所述內導管1的進口端設有第一充氣囊7,所述第一充氣囊7通過位于所述內導管1內部的細管與所述第一隔離套囊8連通;所述分流管3套設在所述內導管1的外側,所述分流管3的側壁設有與管軸向垂直的進口,所述分流管3的進口與所述Y型管4的另一個出口連接,所述分流管3靠近所述內導管1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密封帽5,且所述內導管1穿過所述密封帽5,所述密封帽5內設有包裹在所述內導管1外壁的密封皮瓣6,所述分流管3遠離所述內導管1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出口;所述外導管2的進口端與所述分流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合式支氣管導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內導管(1)、外導管(2)、分流管(3)和Y型管(4);所述Y型管(4)設有三個出口;所述內導管(1)的一端設有與管軸向垂直的進口端,所述內導管(1)的進口端與所述Y型管(4)的一個出口密封連接,所述內導管(1)的出口端設有第一隔離套囊(8),所述內導管(1)的進口端設有第一充氣囊(7),所述第一充氣囊(7)通過位于所述內導管(1)內部的細管與所述第一隔離套囊(8)連通;所述分流管(3)套設在所述內導管(1)的外側,所述分流管(3)的側壁設有與管軸向垂直的進口,所述分流管(3)的進口與所述Y型管(4)的另一個出口連接,所述分流管(3)靠近所述內導管(1)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密封帽(5),且所述內導管(1)穿過所述密封帽(5),所述密封帽(5)內設有包裹在所述內導管(1)外壁的密封皮瓣(6),所述分流管(3)遠離所述內導管(1)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出口;所述外導管(2)的進口端與所述分流管(3)的出口密封連接,所述外導管(2)也套設在所述內導管(1)的外側,所述外導管(2)的出口端設有第二隔離套囊(10),所述外導管(2)的進口端設有第二充氣囊(9),所述第二充氣囊(9)通過位于所述外導管(2)內部的細管與所述第二隔離套囊(10)連通;所述內導管(1)的長度大于所述外導管(2)和所述分流管(3)的長度之和;所述Y型管(4)的第三個出口連接至麻醉機呼吸回路的出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組合式支氣管導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內導管(1)、外導管(2)、分流管(3)和Y型管(4);
所述Y型管(4)設有三個出口;
所述內導管(1)的一端設有與管軸向垂直的進口端,所述內導管(1)的進口端與所述Y型管(4)的一個出口密封連接,所述內導管(1)的出口端設有第一隔離套囊(8),所述內導管(1)的進口端設有第一充氣囊(7),所述第一充氣囊(7)通過位于所述內導管(1)內部的細管與所述第一隔離套囊(8)連通;
所述分流管(3)套設在所述內導管(1)的外側,所述分流管(3)的側壁設有與管軸向垂直的進口,所述分流管(3)的進口與所述Y型管(4)的另一個出口連接,所述分流管(3)靠近所述內導管(1)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密封帽(5),且所述內導管(1)穿過所述密封帽(5),所述密封帽(5)內設有包裹在所述內導管(1)外壁的密封皮瓣(6),所述分流管(3)遠離所述內導管(1)進口端的一端設有出口;
所述外導管(2)的進口端與所述分流管(3)的出口密封連接,所述外導管(2)也套設在所述內導管(1)的外側,所述外導管(2)的出口端設有第二隔離套囊(10),所述外導管(2)的進口端設有第二充氣囊(9),所述第二充氣囊(9)通過位于所述外導管(2)內部的細管與所述第二隔離套囊(10)連通;
所述內導管(1)的長度大于所述外導管(2)和所述分流管(3)的長度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賀爭光,陳溪,
申請(專利權)人:賀爭光,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