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撐開型椎間融合器,屬于醫療器械領域,適用于側方腰椎椎間融合手術。
技術介紹
腰椎間融合術是治療脊柱疾病的方法之一,每年越來越多的人群接受椎間融合術的治療。椎間融合術包括自體骨移植融合和異體骨移植融合,由于自體骨來源有限,增加供區創傷、不能提供及時的機械穩定等缺點使得椎間融合術的臨床應用受到限制,而異體骨移植不僅費用高、數量有限而且由異體骨引起的病毒傳播和免疫排斥也是影響其在臨床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為提高骨移植融合率,減少外固定依賴性,改善和保持脊柱的曲度,撐開型椎間融合器應運而生,但是現有的撐開型椎間融合器在臨床應用時大多需同時植入兩枚融合器,因而必需切除雙側小關節突,對腰椎后部結構破壞嚴重,影響腰椎術后穩定性,且往往采用撐開方式植入,植入困難,與上下脊柱的接觸面積較小,植入之后在脊柱間容易松動,不穩固,影響植入效果,取出也較困難,易對患者造成創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方便植入、植入后不容易脫出、對脊柱損傷小的,并且只需植入單枚融合器的側入路撐開型椎間融合器。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撐開型椎間融合器,包括融合器體、推塊、頂絲和端蓋;所述融合器體為矩形框狀,所述推塊安裝在所述融合器體內部,所述端蓋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融合器體的頂部位置和底部位置,所述融合器體一端面上設有矩形凸臺,另一端過渡成尖角狀,所述矩形凸臺中間設有第一螺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撐開型椎間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體、推塊、頂絲和端蓋;所述融合器體為矩形框狀,所述推塊安裝在所述融合器體內部,所述端蓋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融合器體的頂部位置和底部位置,所述融合器體一端面上設有矩形凸臺,另一端過渡成尖角狀,所述矩形凸臺中間設有第一螺紋孔,所述頂絲一端為螺紋部,所述螺紋部的外圍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螺紋孔相配合的頂絲螺紋,所述第一螺紋孔和所述頂絲通過螺紋連接,所述推塊兩端和中間位置分別設置有楔形凸起,工作狀態下,所述楔形凸起靠近頂絲的一端為平臺,所述推塊靠近頂絲的楔形凸起的平臺上設有與所述頂絲配合安裝的第一圓孔,所述端蓋上表面均布有齒狀凸起,所述端蓋底部的兩端和中間位置上設有與所述楔形凸起相配合的楔形槽,工作時,轉動頂絲,帶動推塊向一端移動,使所述楔形凸起沿所述楔形槽的斜面滑動,將所述端蓋平行撐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1.一種撐開型椎間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器體、推塊、頂絲和端蓋;所述融合器
體為矩形框狀,所述推塊安裝在所述融合器體內部,所述端蓋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融合
器體的頂部位置和底部位置,所述融合器體一端面上設有矩形凸臺,另一端過渡成尖角狀,
所述矩形凸臺中間設有第一螺紋孔,所述頂絲一端為螺紋部,所述螺紋部的外圍設置有與
所述第一螺紋孔相配合的頂絲螺紋,所述第一螺紋孔和所述頂絲通過螺紋連接,所述推塊
兩端和中間位置分別設置有楔形凸起,工作狀態下,所述楔形凸起靠近頂絲的一端為平臺,
所述推塊靠近頂絲的楔形凸起的平臺上設有與所述頂絲配合安裝的第一圓孔,所述端蓋上
表面均布有齒狀凸起,所述端蓋底部的兩端和中間位置上設有與所述楔形凸起相配合的楔
形槽,工作時,轉動頂絲,帶動推塊向一端移動,使所述楔形凸起沿所述楔形槽的斜面滑動,
將所述端蓋平行撐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撐開型椎間融合器,其特征是:所述推塊的第一圓孔的上部和
下部分別設置有貫穿所述推塊的銷釘孔,所述銷釘孔與所述第一圓孔垂直,所述銷釘孔內
分別安裝有銷釘。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撐開型椎間融合器,其特征是:所述端蓋中間部位設有第一矩
形孔和第二矩形孔,所述推塊與所述端蓋第一矩形孔和第二矩形孔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第
三矩形孔和第四矩形孔,所述端蓋上設置六個定位針孔,所述定位孔內安裝有定位針。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撐開型椎間融合器,其特征是:所述融合器體尖角狀一端中央
位置設有第二圓孔和第三圓孔,所述融合器體兩個側面上在其中央位置分別對稱設有長圓
凹槽,所述長圓凹槽底部的中間位置設置有長圓通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撐開型椎間融合器,其特征是:所述推塊中間部位的楔形凸起
兩側面分別對稱設有水滴狀凸臺,所述水滴狀凸臺中央位置分別對稱設有第二螺紋孔和第
技術研發人員:王雅玲,黃錫藝,魯文勝,仇萬裕,張磊,
申請(專利權)人:胡桓宇,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