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它涉及一種墻體砌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解決現有夾心墻保溫層內的雨水、濕氣難以排出而造成墻體長毛發霉、變質,降低墻體的結構穩定性以及保溫性能,影響住戶的使用的問題。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包括砌塊體、兩個豎直通孔、兩個半圓槽和兩個U形槽,兩個豎直通孔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的上端面,每個豎直通孔分別沿砌塊體的高度方向上設置,每個豎直通孔的前側壁與砌塊體的前端面之間分別設有一個半圓槽,兩個半圓槽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的下端面,砌塊體兩個邊肋的上端面上分別設有一個U形槽,每個U形槽分別與相鄰的豎直通孔相貫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用于夾心墻的外葉墻。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砌塊,具體涉及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
技術介紹
我國目前的建筑物外墻節能保溫主要有4種做法:單一材料墻體、內保溫復合墻體、外保溫復合墻體及夾心復合墻體。單一材料墻體即利用某種材料自身良好的熱工性能及其他力學性能來實現國家節能設計標準要求的節能目標,如傳統的磚混房屋的黏土磚墻。內保溫復合墻是在外墻內側粘、砌某種保溫材料,使之得到設計熱阻。外保溫復合墻體由隔熱保溫材料通過貼、粉、噴的施工工藝,在外葉墻外側的基層上包一層隔熱保溫層,使其整體達到設計熱阻。夾心復合墻體是在圍護結構的內外兩葉墻中夾以某種高效保溫材料,通過防銹鋼筋件使之拉成一體,達成保溫節能的效果。傳統的夾心保溫復合墻,即《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墻體建筑構造》(05J102-1)和《夾心保溫墻體結構構造》(07SG617)中規定的夾心墻形式,具體包括內葉墻、保溫層、空氣層、外葉墻,其中內葉墻體與外葉墻體之間采用拉結筋進行拉結。夾心墻是一種性能優越的新型節能墻體,但近年來夾心墻在國內的應用情況并不好,墻面存在連續冷橋、拉結筋不便施工、耐久性差等一系列問題制約其快速發展。墻體的保溫性能主要取決于內外葉墻體之間的保溫材料以及施工質量,而夾心墻在推廣使用中面臨的最大困難也在于施工環節。按照施工規范要求,內葉墻與保溫材料之間應該采取有效粘結措施,這樣才能使保溫材料與外葉墻之間存在由固定間距形成的空氣層(厚度約為20mm),使其發揮有效作用。然而進入到實際施工現場時,工人的錯誤操作、粘結劑的質量問題等往往導致保溫材料與內葉墻沒有有效粘合,導致保溫材料在這個由內葉墻和外葉墻形成的空腔中會產生歪斜,部分墻體位置夾心層無保溫材料,保溫效果大大降低,而同時部分墻體位置夾心層被保溫材料充滿,造成墻體中預留的空氣層對流排濕也失去作用。外葉墻在日常風壓作用下,濕氣、雨水等會滲透到墻體中,而由于施工工法的原因導致墻體內部保溫材料排布混亂,空氣層在內部被阻斷而失去作用。通常對進氣口和出氣口的設置,也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施工中往往被遺漏。此時墻體內的水分不能及時排出,而墻體的排濕又是衡量墻體性能優異的重要指標。排濕受阻,水汽就會存在墻體內部,長期累積也會向正常區域蔓延,導致墻體保溫層發霉、變質,墻體表面也會相應出現黑斑、長毛等現象,降低墻體的結構穩定性以及保溫性能,影響住戶的使用,而且對于這類問題,修復起來往往也極其困難。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解決現有夾心墻保溫層內的雨水、濕氣難以排出而造成墻體長毛發霉、變質,降低墻體的結構穩定性以及保溫性能,影響住戶的使用的問題,進而提出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本技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是: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包括砌塊體、兩個豎直通孔、兩個半圓槽和兩個U形槽,兩個豎直通孔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的上端面,每個豎直通孔分別沿砌塊體的高度方向上設置,每個豎直通孔的前側壁與砌塊體的前端面之間分別設有一個半圓槽,兩個半圓槽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的下端面,砌塊體兩個邊肋的上端面上分別設有一個U形槽,每個U形槽分別與相鄰的豎直通孔相貫通。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包含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利用自然條件實現墻體內自主空氣交換的夾心墻的砌塊,采用專用防護砌塊和砌塊中保證呼吸的腔體,實現了外葉墻與保溫層和室外的有效連通,利用每層墻體頂部與底部的高度差產生的自然空氣壓力差實現對流,達到濕交換的目的。改變了傳統夾心墻在墻體內預留不小于20mm空氣夾層的做法,降低了施工難度,保證了工程質量,增強了墻體內通風、排濕的功能,避免因通風排濕不暢引起的夾心墻保溫層因結露、水汽傳遞引起墻體內霉變、保溫材料含水率增加引起的保溫性能下降和耐久性不足問題。夾心墻的整體性能提高;增強了外葉墻的整體性,可減少拉結筋設置數量,降低成本。本技術的中肋厚度70mm,兩個邊肋各30mm,這樣在錯縫砌筑時,兩個邊肋的厚度加上10mm寬的灰縫,剛好等于中肋的厚度,實現了孔洞的100%對孔,即使有砌塊的孔洞錐度變化,依然能夠保證其對孔率在80%~90%之間,為下一步豎向的空氣流通提供了保證。本技術兩個邊肋上端開槽,保證了空氣在砌塊內部沿水平方向的流動,使得幾個豎向孔洞內的空氣可從一個排氣孔排出。本技術中肋沒有開槽,主要是增加砌塊的承載面,避免因開槽太多導致墻體的穩定出現問題,其與兩個邊肋的開槽相配合,即保證了通風,又保證了承載,增強了墻體的穩定性。本技術底部內側面兩個半圓形開口,與保溫層材料相連,便于保溫層中的濕氣通過圍護砌塊的孔洞排出。本技術通過將砌塊三向開孔,實現圍護墻內的通氣排濕,并滿足墻身承載力要求。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圖1的仰視圖;圖4是上下皮砌塊的對應關系示意圖;圖5是砌塊的氣流流向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具體實施方式一:結合圖1至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所述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包括砌塊體1、兩個豎直通孔2、兩個半圓槽3和兩個U形槽4,兩個豎直通孔2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1的上端面,每個豎直通孔2分別沿砌塊體1的高度方向上設置,每個豎直通孔2的前側壁與砌塊體1的前端面之間分別設有一個半圓槽3,兩個半圓槽3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1的下端面,砌塊體1兩個邊肋的上端面上分別設有一個U形槽4,每個U形槽4分別與相鄰的豎直通孔2相貫通。如此設計在砌筑時將砌塊體1的兩個U形槽4向上設置,在砌塊體1的上端面上鋪設灰縫,兩個半圓槽3貼近夾心墻的保溫層,使保溫層通過半圓槽3和豎直通孔2與空氣充分接觸,多個豎直通孔2相連,使砌塊體1中形成保證呼吸的腔體,從而實現了外葉墻與保溫層和室外的有效連通,利用每層墻體頂部與底部的高度差產生的自然空氣壓力差實現對流,達到濕交換的目的。本實施方式中,砌塊體1的邊肋的厚度小于中肋厚度的一半,這樣可以有效增加砌塊體1的整體強度。集塊模式是將分散的塊材通過“積木式”砌筑、“整體化”裝配集成為綠色建筑的新型產業化模式,即工廠化生產的砌塊,經現場集中砌筑、樓面裝配、孔洞內配筋、灌注混凝土,形成承重結構,融合自主創新的節能與防護技術,用新理念和新生產方式建造綠色建筑的一體化模式。這里的塊材,一般指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塊。集塊模式砌體墻片,指的是全灌芯的配筋砌塊砌體墻片,也就是將空心砌塊墻片插入鋼筋、灌注混凝土形成的墻片。具體實施方式二:結合圖1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包括砌塊體(1)、兩個豎直通孔(2)、兩個半圓槽(3)和兩個U形槽(4),兩個豎直通孔(2)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1)的上端面,每個豎直通孔(2)分別沿砌塊體(1)的高度方向上設置,每個豎直通孔(2)的前側壁與砌塊體(1)的前端面之間分別設有一個半圓槽(3),兩個半圓槽(3)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1)的下端面,砌塊體(1)兩個邊肋的上端面上分別設有一個U形槽(4),每個U形槽(4)分別與相鄰的豎直通孔(2)相貫通。
【技術特征摘要】
1.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塊模式三向開孔混凝土砌塊包
括砌塊體(1)、兩個豎直通孔(2)、兩個半圓槽(3)和兩個U形槽(4),兩個豎直通孔
(2)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1)的上端面,每個豎直通孔(2)分別沿砌塊體(1)的高
度方向上設置,每個豎直通孔(2)的前側壁與砌塊體(1)的前端面之間分別設有一個半
圓槽(3),兩個半圓槽(3)分別對稱設置在砌塊體(1)的下端面,砌塊體(1)兩個邊肋
的上端面上分別設有一個U形槽...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鳳來,刁領雙,孫緒杰,
申請(專利權)人:哈爾濱達城綠色建筑技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黑龍江;2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