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抗震結構,該抗震結構的基坑底層是橡膠輪胎層,橡膠輪胎層的上層是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Ⅰ,鋼筋混凝土層Ⅰ與橡膠輪胎層之間由熱熔膠填充,鋼筋混凝土層Ⅰ的凹槽內設置有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Ⅱ,鋼筋混凝土層Ⅰ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Ⅱ的下底面之間均勻的分布著橡膠球,鋼筋混凝土層Ⅰ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Ⅱ的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橡膠球的直徑,鋼筋混凝土層Ⅰ與鋼筋混凝土層Ⅱ的兩側間隙填充有橡膠緩沖物,房屋固定在鋼筋混凝土層Ⅱ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經濟可靠的抗震結構,該抗震結構采用地基與建筑物分離的方式,通過改變了地基結構而具有較好的減震隔震的效果,提高了房屋結構的抗震能力,減輕了地震災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一種抗震結構,該抗震結構的基坑底層是橡膠輪胎層,橡膠輪胎層的上層是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Ⅰ,鋼筋混凝土層Ⅰ與橡膠輪胎層之間由熱熔膠填充,鋼筋混凝土層Ⅰ的凹槽內設置有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Ⅱ,鋼筋混凝土層Ⅰ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Ⅱ的下底面之間均勻的分布著橡膠球,鋼筋混凝土層Ⅰ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Ⅱ的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橡膠球的直徑,鋼筋混凝土層Ⅰ與鋼筋混凝土層Ⅱ的兩側間隙填充有橡膠緩沖物,房屋固定在鋼筋混凝土層Ⅱ上。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經濟可靠的抗震結構,該抗震結構采用地基與建筑物分離的方式,通過改變了地基結構而具有較好的減震隔震的效果,提高了房屋結構的抗震能力,減輕了地震災害。【專利說明】一種抗震結構
本技術涉及建筑抗震
,尤其涉及一種抗震結構。
技術介紹
在建筑領域,傳統的建筑為地基與建筑物為一體狀的牢固結合,這種建筑結構適用于地殼比較穩定的地區,但是若建在地殼運動比較頻繁的地區,則會因為受到地殼活動的慣性而擺動,最終被晃塌。現有技術中,隔震效果較好的就是采取下底面面積較大的地基基礎,以此提高地基的荷載,但是此結構抗震能力較差,地震時,底面積越大,直接受沖擊力的力度及斷裂、位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只是采用較大底面積的地基基礎是無法實現抗震目的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解決上述的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了一種經濟可靠的抗震結構,該抗震結構采用地基與建筑物分離的方式,能夠通過改變地基結構而具有較好的減震隔震的效果,能夠提高房屋結構的抗震能力,減輕地震災害。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抗震結構,該抗震結構的基坑底層是橡膠輪胎層,橡膠輪胎層的上層是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I,鋼筋混凝土層I與橡膠輪胎層之間由熱熔膠填充,鋼筋混凝土層I的凹槽內設置有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Π,鋼筋混凝土層I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Π的下底面之間均勻的分布著橡膠球,鋼筋混凝土層I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Π的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橡膠球的直徑,鋼筋混凝土層I與鋼筋混凝土層Π的兩側間隙填充有橡膠緩沖物,房屋固定在鋼筋混凝土層Π上。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Π的下底面均勻的分布著與橡膠球相契合的凹槽Π。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I上頂面均勻的分布著與橡膠球相對應的凹槽I,該凹槽I的半徑大于橡膠球的半徑。所述的橡膠輪胎層中的輪胎全部為廢棄輪胎。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I和鋼筋混凝土層Π均為一次澆筑成型的結構。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Π的凹形外側有突出部分。所述的橡膠輪胎層共有2-5層。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種經濟可靠的抗震結構,該抗震結構采用地基與建筑物分離的方式,通過改變了地基結構而具有較好的減震隔震的效果,提高了房屋結構的抗震能力,減輕了地震災害。【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局部放大圖。其中,1、基坑,2、橡膠輪胎層,3、鋼筋混凝土層I,4、熱熔膠,5、鋼筋混凝土層Π,6、橡膠球,7、橡膠緩沖物,8、房屋,9、凹槽Π,10、凹槽I。【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一種抗震結構,該抗震結構的基坑I底層是橡膠輪胎層2,橡膠輪胎層2的上層是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13,鋼筋混凝土層13與橡膠輪胎層2之間由熱熔膠4填充,鋼筋混凝土層13的凹槽內設置有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Π 5,鋼筋混凝土層13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Π 5的下底面之間均勻的分布著橡膠球6,鋼筋混凝土層13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Π 5的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橡膠球6的直徑,鋼筋混凝土層13與鋼筋混凝土層Π 5的兩側間隙填充有橡膠緩沖物7,房屋8固定在鋼筋混凝土層Π 5上。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Π5的下底面均勻的分布著與橡膠球6相契合的凹槽Π 9。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13上頂面均勻的分布著與橡膠球6相對應的凹槽110,該凹槽110的半徑大于橡膠球6的半徑。所述的橡膠輪胎層2中的輪胎全部為廢棄輪胎。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13和鋼筋混凝土層Π5均為一次澆筑成型的結構。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Π5的凹形外側有突出部分。所述的橡膠輪胎層2共有2-5層。地震發生時,地震波在橡膠輪胎層2的輪胎及輪胎之間產生反射、折射,輪胎的形變和輪胎之間的摩擦運動都能消耗地震波的能量,由于輪胎之間不連續,對地震起到了阻隔的作用。因為鋼筋混凝土層13與橡膠輪胎層2之間由熱熔膠4填充,從橡膠輪胎層2傳導到鋼筋混凝土層13的地震波能量會分散到熱熔膠4中,從而減少對房屋8的震動影響,進而起到減震的作用,而熱熔膠4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鋼筋混凝土層13與橡膠輪胎層2之間的結構,使得該抗震結構更加牢固可靠。因為鋼筋混凝土層13上頂面的凹槽IlO的半徑大于橡膠球6的半徑,橡膠球6可以在該凹槽IlO小規模的移動,而鋼筋混凝土層Π 5的下底面均勻的分布著與橡膠球6相契合的凹槽Π 9,因此當地震來臨時,房屋8會跟隨鋼筋混凝土層Π 5利用橡膠球6在鋼筋混凝土層13上小規模移動,又加之鋼筋混凝土層13與鋼筋混凝土層Π 5的兩側間隙填充有橡膠緩沖物7,使得這種移動能夠有效的隔離地震所產生的橫向力,減弱剪切變形產生整體水平位移,大大削弱地震對建筑物的水平破壞力。因為鋼筋混凝土層Π 5的凹槽Π 9與橡膠球6相契合,因此橡膠球6不能在凹槽Π9內滾動,而鋼筋混凝土層13的凹槽IlO的半徑大于橡膠球6的半徑,因此橡膠球6能在凹槽Π9內小規模滾動卻不能滾出凹槽Π9,保證了該抗震結構的穩定性。因為鋼筋混凝土層13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Π5的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橡膠球6的直徑,也就是說鋼筋混凝土層13和鋼筋混凝土層Π 5之間是存在距離沒有相互接觸的,橡膠球6的移動和形變能大大減少地震波的能量,而這種分離結構也阻礙了地震波的傳輸,從而大大減少地震波對房屋8的損害。因為橡膠輪胎層2中的輪胎全部為廢棄輪胎,使得該抗震結構大大節約了成本,所以該抗震結構可以推廣到經濟不發達地區,能夠較好的在地震多發區推廣應用。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技術較優選的【具體實施方式】的一種,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的通常變化和替換都應包括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主權項】1.一種抗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震結構的基坑(I)底層是橡膠輪胎層(2),橡膠輪胎層(2)的上層是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1(3),鋼筋混凝土層1(3)與橡膠輪胎層(2)之間由熱熔膠(4)填充,鋼筋混凝土層1(3)的凹槽內設置有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Π (5),鋼筋混凝土層1(3)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Π (5)的下底面之間均勻的分布著橡膠球(6),鋼筋混凝土層1(3)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Π (5)的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橡膠球(6)的直徑,鋼筋混凝土層1(3)與鋼筋混凝土層Π (5)的兩側間隙填充有橡膠緩沖物(7),房屋(8)固定在鋼筋混凝土層Π (5)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Π(5)的下底面均勻的分布著與橡膠球(6)相契合的凹槽Π (9)。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1(3)上頂面均勾的分布著與橡膠球(6)相對應的凹槽I(1),該凹槽I (10)的半徑大于橡膠球(6)的半徑。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抗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層1(3)和鋼筋混凝土層Π (5)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抗震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震結構的基坑(1)底層是橡膠輪胎層(2),橡膠輪胎層(2)的上層是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Ⅰ(3),鋼筋混凝土層Ⅰ(3)與橡膠輪胎層(2)之間由熱熔膠(4)填充,鋼筋混凝土層Ⅰ(3)的凹槽內設置有凹形的鋼筋混凝土層Ⅱ(5),鋼筋混凝土層Ⅰ(3)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Ⅱ(5)的下底面之間均勻的分布著橡膠球(6),鋼筋混凝土層Ⅰ(3)的上頂面和鋼筋混凝土層Ⅱ(5)的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小于橡膠球(6)的直徑,鋼筋混凝土層Ⅰ(3)與鋼筋混凝土層Ⅱ(5)的兩側間隙填充有橡膠緩沖物(7),房屋(8)固定在鋼筋混凝土層Ⅱ(5)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建棋,劉昊純,劉軼,劉克勤,張娟,王宏偉,龔新杰,張秀琳,
申請(專利權)人:新蒲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