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包括固定套管、吊帶和拉手環,固定套管固定在公交橫桿上,吊帶的一端與固定套管連接,另一端與拉手環連接,拉手環包括拉手環桿和安全錘,安全錘呈握桿狀,拉手環桿設有兩臂,此兩臂上分別開設有第一、第二通孔,安全錘具有錘體和連接座,連接座與錘體的一端之間通過卡扣結構連接,連接座嵌設于所述第一通孔內,錘體的另一端穿設于第二通孔內,錘體設有脫扣按鈕。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將安全錘作為拉手環的握桿,且安全錘的錘體與連接座通過卡扣結構連接在一起,簡單高效。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公交應急系統,具體涉及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
技術介紹
意外發生時,逃生最重要。公交車輛一旦發生起火等意外時,車門一般是人們逃生的首選通道,但是有時候情況危急,必須使用安全錘砸開兩側車窗,進行緊急疏散。一般的公交車安全錘通常是安裝在車窗邊沿上,數量有限,分布的間隔較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方便拿到,真到了要緊急救命的時刻,這個局限性可能是會要命的弱點。在連續的公交縱火案發生后,不少地方都對公交車進行安全檢查與改造。在檢查與改造中,一樣原先不起眼的小東西,也成為檢查的重點,它就是破窗用的安全錘。鑒于此,本案專利技術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將安全錘作為拉手環的握桿,便于拿取和放置,簡單高效。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包括固定套管、吊帶和拉手環,所述固定套管固定在公交橫桿上,吊帶的一端與固定套管連接,另一端與拉手環連接,所述拉手環包括拉手環桿和安全錘,所述安全錘呈握桿狀,所述拉手環桿設有兩臂,此兩臂上分別開設有第一、第二通孔,所述安全錘具有錘體和連接座,所述連接座與所述錘體的一端之間通過卡扣結構連接,所述連接座嵌設于所述第一通孔內,所述錘體的另一端穿設于第二通孔內,所述錘體的側壁上設有脫扣按鈕。所述錘體與所述連接座連接的一端設有彈性卡鉤,所述彈性卡鉤設于所述錘體的側壁上;所述連接座的相應部位設置有適配的卡槽。采用上述結構后,本技術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將安全錘作為拉手環的握桿,且安全錘的錘體與連接座通過卡扣結構連接在一起,簡單高效,緊急情況下,按下卡扣結構的脫扣按鈕,就可以將錘體輕松拿取下來。且,本技術中,通過將安全錘設置在拉手環位置,其在公交車的分布數量更多,分布點也更為均勻,為更多的人提供安全錘。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一種應急安全錘拉手的結構示意圖;圖2本技術一種應急安全錘拉手的結構示意圖;圖3本技術一種應急安全錘拉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公交橫桿1固定套管2吊帶3拉手環4拉手環桿41第一通孔42第二通孔43安全錘5錘體51尖端511連接座52卡槽521套蓋53卡鉤54按壓部541卡接部542卡塊543通槽55脫卡按鈕56具體實施方式為了進一步解釋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如圖1-3所示,包括固定套管2、吊帶3和拉手環4,固定套管2固定套設在公交橫桿1上,吊帶3的上端與固定套管2連接,下端與拉手環4連接,拉手環4包括拉手環桿41和安全錘5,安全錘5呈拉手桿狀,拉手環桿41呈倒U型狀,具有兩臂和頂部連接桿,吊帶3的下端固定連接于頂部連接桿的中部,兩臂連接于頂部連接桿的兩端。拉手環桿41的兩臂的端部分別開設有第一通孔42和第二通孔43。安全錘5包括錘體51、連接座52和兩個結構相同的套蓋53。錘體51中間細兩頭粗,便于手持,且為中空狀。錘體51的第一端設有圓錐形的錐頭,連接座52與錘體51的第一端511之間通過卡扣結構連接。錘體51的第二端與套蓋53緊密連接在一起。套蓋53的外徑大于等于第二通孔43的內徑。錘體51的第一端511設有彈性卡鉤54,彈性卡鉤54設于錘體51的側壁上,彈性卡鉤54具有脫扣按鈕541和卡接部542。脫扣按鈕541為錘體51的側壁的一部分,按壓部541的兩側與錘體51的側壁本體之間分別隔設有通槽55。通槽55為條狀,其長度等于脫扣按鈕541的長度。通槽55的寬度適度,保證彈性卡鉤54具有適當的彈性。脫扣按鈕541上設有便于按壓操作的凸條56??ń硬?42具有卡接面,卡接面上設有卡塊543??▔K543與脫扣按鈕541之間形成以卡接面為槽底面的凹槽。連接座52為圓環體,所述圓環體的外徑等于第一通孔2的內徑,其環高小于通孔42的孔高,其從第一通孔42的內側穿入第一通孔42內,緊密嵌設于第一通孔42內。在第一通孔42內留有套蓋53與連接座52對接的預留段,此預留段形成一臺階,套蓋53從第一通孔42的外側穿入,與連接座52對接,保護錘體51的錐頭等組件免受空氣等外界環境影響。所述圓環體與卡鉤54相應部位設置有適配的卡槽521。作為一種較好的實施方式,錘體51的第一端511上可設有兩個彈性卡鉤54,此兩個彈性卡鉤54于錘體51的第一端511上對稱設置。使用時,將錘體51的第一端511從第二通孔43穿入,錘體51的第一端511與連接座52通過卡扣結構連接在一起,再從第一通孔42的外側扣上套蓋53,簡單高效。緊急情況下,按下脫扣按鈕541,產生相應的作用力,卡塊543從卡槽521中松退出來,脫離連接座52,就可以將錘連體輕松拿取下來。采用上述結構后,本技術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將安全錘作為拉手環4的握桿,且安全錘5的錘體51與連接座52通過卡扣結構連接在一起,簡單高效。將安全錘5設置在拉手環4的位置,其在公交車的分布數量更多,分布點也更為均勻,為更多的人提供安全錘。上述實施例并非限定本技術產品的式樣,任何所屬
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皆應視為不脫離本技術的專利范疇。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包括固定套管、吊帶和拉手環,所述固定套管固定在公交橫桿上,吊帶的一端與固定套管連接,另一端與拉手環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環包括拉手環桿和安全錘,所述安全錘呈握桿狀,所述拉手環桿設有兩臂,此兩臂上分別開設有第一、第二通孔,所述安全錘具有錘體和連接座,所述連接座與所述錘體的一端之間通過卡扣結構連接,所述連接座嵌設于所述第一通孔內,所述錘體的另一端穿設于第二通孔內,所述錘體的側壁上設有脫扣按鈕。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公交應急安全錘拉手,包括固定套管、吊帶和拉手環,
所述固定套管固定在公交橫桿上,吊帶的一端與固定套管連接,另一
端與拉手環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環包括拉手環桿和安全錘,
所述安全錘呈握桿狀,所述拉手環桿設有兩臂,此兩臂上分別開設有
第一、第二通孔,所述安全錘具有錘體和連接座,所述連接座與所述
錘體的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慕陽,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省納金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