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支架由底板、豎直擋板和中間隔板構成,豎直擋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一側的邊緣上,中間隔板相鄰的兩邊分別于底板和豎直擋板垂直固定;在中空隔板中部向豎直擋板方向開設有貫通的踏桿行走槽,驅動軸豎直設在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腳踏桿垂直設置在驅動軸上,腳踏桿沿驅動軸兩邊對稱,腳踏桿由中間隔板上的踏桿行走槽穿出;彈力機構設置在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通過本發明專利技術該裝置可以減少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提升下肢肌力,為早日下床活動做好準備;該裝置可以反復使用,減少不必要的耗材支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鍛煉裝置,具體的說是一種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屬于醫療輔助器械
技術介紹
外科手術后,受年齡、疾病種類(如頭顱疾病、下肢疾病不能負重)、病情嚴重、需要呼吸裝置支持生命、攜帶引流管過多、留置尿管等各種原因,需長期臥床而不能下床患者,因長期臥床導致下肢血流瘀滯,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靜脈血栓,有的甚至血栓脫落發生嚴重肺栓塞與腦栓塞可危及生命。術后長期臥床導致的下肢血栓不容小覷,現臨床常用的預防下肢血栓的方法為:使用抗凝藥物、家屬按摩促進下肢血運、患者主動的踝泵運動、壓力襪、氣壓泵。隨著快速康復外科的發展,臨床上鼓勵患者進行術后早期運動,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患者多采用術后靜養在床的方式,恢復“元氣”,使術后離床運動時間推后,殊不知可以盡早下床運動,以促進機體的快速康復。但上述方法存在的缺陷有:⑴抗凝藥物需嚴格控制凝血酶原時間,每次抽血增加患者感染與疼痛的風險,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⑵家屬按摩促進下肢血運,因患者家屬多為非醫務人員,不懂得如何掌握正確的按摩力度與手法,往往辛苦的付出也起不到效果,并且限制了患者家屬的自由,久而久之病人和家屬均產生厭倦,護士指導家屬按摩的手法與力度時,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總的來說由家屬按摩依從性較差;⑶患者主動的足泵運動同樣可起到預防下肢靜脈血栓,但缺少監督,依從性較差,且效果單一,起不到提升下肢肌力的作用;⑷壓力襪穿起來較為麻煩,使用前還需評估患者合適的型號,長時間穿戴壓力襪,無法觀察到下肢皮膚的情況,有事甚至導致醫療器械相關性壓瘡;⑸氣壓泵作為下肢按摩的替代品,可起到預防血栓的作用,但使用時產生的醫療費用對一些貧困家庭造成經濟負擔,有的家庭因此拒絕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現有技術的缺點,提出一種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可以起到監督患者主動運動下肢,操作簡單,并且可通過腓腸肌伸縮運動,以達到預防下肢靜脈血栓與提升肌力的雙重作用。配合儀器使用參數對照表,可以評估患者是否可以下床運動,為指導臨床護理工作中的術后患者早期下床運動提供依據。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包括支架、彈力機構和踩踏機構,所述支架由底板、豎直擋板和中間隔板構成,所述豎直擋板垂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一側的邊緣上,所述中間隔板相鄰的兩邊分別于底板和豎直擋板垂直固定;所述中間隔板為中空結構,在所述中空隔板中部向豎直擋板方向開設有貫通的踏桿行走槽,所述踩踏機構包括左右兩根驅動軸和與每根驅動軸對應連接的腳踏桿,所述每根驅動軸的中部均垂直安裝一根所述腳踏桿,所述兩根驅動軸豎直設在所述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所述腳踏桿由所述中間隔板上的踏桿行走槽穿出,兩根驅動軸上的所述腳踏桿沿所述中間隔板兩邊對稱設置;所述彈力機構設置在所述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所述彈力機構與所述左右兩根驅動軸獨立的連接,使左右兩根驅動軸連接的所述腳踏桿在所述踏桿行走槽內經腳步踩踏做往復運動。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限定技術方案,前述的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所述彈力機構由兩排平行排列的彈簧裝置組成,每排彈簧對應連接一根驅動軸,分別驅動連接左右腳踏桿;根據不同要求,左右兩腳踏桿可交替踩踏,也可同時踩踏。前述的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所述豎直擋板上安裝有智能電子顯示屏,在所述彈簧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以及計數器與所述智能電子顯示屏相連。豎直擋板上鑲嵌智能電子顯示屏上包含多個電子按鈕,具體功能為:①可根據下肢肌力對照表,預先設置下肢肌力目標值,當本次功能鍛煉達標后,電子顯示屏可閃爍報警。電子屏顯示的為累計下肢做功量,即下肢運動時力的累加值。②像秒表一樣定時,具有定時功能。③具有計數功能,分別記錄左右兩踏板踩到底的有效個數。前述的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所述豎直擋板與中間隔板連接處設有倉門,所述倉門設有與所述智能電子顯示屏相連的電源盒,所述倉門上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倉門板。進一步的,前述的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所述腳踏桿通過安裝孔安裝在驅動軸上,所述腳踏桿可在驅動軸的安裝孔內任意角度旋轉,腳踏桿上包裹有軟質橡膠套,提高病人的使用舒適度。本專利技術的裝置的智能特性體現在:可以量化下肢踩踏動作的數量、運動過程中下肢用力的累加值、計時功能可以規定在固定時間內應完成的做功量、達到目標值后自動報警。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以根據個人下肢肌力拆卸增加彈簧調整,原理簡單,經濟適用;通過該裝置可以減少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提升下肢肌力,為早日下床活動做好準備;該裝置可以反復使用,減少不必要的耗材支出。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背板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實施例1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支架、彈力機構和踩踏機構,支架由底板1、豎直擋板2和中間隔板3構成,豎直擋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一側的邊緣上,中間隔板相鄰的兩邊分別于底板和豎直擋板垂直固定,豎直擋板上安裝有智能電子顯示屏8;中間隔板為中空結構,在中空隔板中部向豎直擋板方向開設有貫通的踏桿行走槽4,踩踏機構包括左右兩根驅動軸和與每根驅動軸對應連接的腳踏桿5,每根驅動軸的中部均垂直安裝一根腳踏桿,腳踏桿可在驅動軸的安裝孔內任意角度旋轉,腳踏桿上包裹有軟質橡膠套6,兩根驅動軸豎直設在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腳踏桿由中間隔板上的踏桿行走槽穿出,兩根驅動軸上的腳踏桿沿中間隔板兩邊對稱設置;彈力機構設置在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彈力機構由兩排平行排列的彈簧裝置組成,每排彈簧對應連接一根驅動軸,分別驅動連接左右腳踏桿,使左右兩根驅動軸連接的腳踏桿在踏桿行走槽內經腳步踩踏做往復運動,在彈簧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以及計數器與智能電子顯示屏8相連,豎直擋板與中間隔板連接處設有倉門,倉門設有與智能電子顯示屏相連的電源盒,倉門上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倉門板7。本實施例在使用時,中間隔板起到分隔左右下肢的作用,中間隔板的中空結構內設置兩排彈簧,彈簧的遠端固定于豎直擋板上,近端固定于驅動軸上,在彈簧上安裝有壓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以及計數器與智能電子顯示屏相連;當踩動腳踏桿,使彈簧壓縮至最小時觸發計數器,位于垂直擋板上的能電子顯示屏顯示觸發次數、累計做功量等信息。本實施例的裝置特別適用于手術后患者,術后尚不能離床活動前,可用此鍛煉儀在床上進行下肢運動,加速下肢血液流動,減少下肢靜脈血栓,鍛煉下肢肌力,為早日下床活動做好準備。本實施例的裝置對術后臥床患者的下肢肌力鍛煉,提前感知下肢肌力情況,預知患者是否可以承受站立時的下肢用力度,為患者能否安全下床提供客觀依據。可以有效預防下肢靜脈血栓;適用于長期臥床病人,預防足下垂,預防肌肉廢用性萎縮;使用參數對照表,可以評估患者何時能夠安全下床活動,為患者早期下床運動提供可參考依據。以上實施例僅為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凡是按照本專利技術提出的技術思想,在技術方案基礎上所做的任何改動,均落入本專利技術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包括支架、彈力機構和踩踏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底板、豎直擋板和中間隔板構成,所述豎直擋板垂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一側的邊緣上,所述中間隔板相鄰的兩邊分別于底板和豎直擋板垂直固定;所述中間隔板為中空結構,在所述中空隔板中部向豎直擋板方向開設有貫通的踏桿行走槽,所述踩踏機構包括左右兩根驅動軸和與每根驅動軸對應連接的腳踏桿,所述每根驅動軸的中部均垂直安裝一根所述腳踏桿,所述兩根驅動軸豎直設在所述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所述腳踏桿由所述中間隔板上的踏桿行走槽穿出,兩根驅動軸上的所述腳踏桿沿所述中間隔板兩邊對稱設置;所述彈力機構設置在所述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所述彈力機構與所述左右兩根驅動軸獨立的連接,使左右兩根驅動軸連接的所述腳踏桿在所述踏桿行走槽內經腳步踩踏做往復運動。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鍛煉儀,包括支架、彈力機構和踩踏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由底板、豎直擋板和中間隔板構成,所述豎直擋板垂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一側的邊緣上,所述中間隔板相鄰的兩邊分別于底板和豎直擋板垂直固定;所述中間隔板為中空結構,在所述中空隔板中部向豎直擋板方向開設有貫通的踏桿行走槽,所述踩踏機構包括左右兩根驅動軸和與每根驅動軸對應連接的腳踏桿,所述每根驅動軸的中部均垂直安裝一根所述腳踏桿,所述兩根驅動軸豎直設在所述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所述腳踏桿由所述中間隔板上的踏桿行走槽穿出,兩根驅動軸上的所述腳踏桿沿所述中間隔板兩邊對稱設置;所述彈力機構設置在所述中間隔板的中空空腔內,所述彈力機構與所述左右兩根驅動軸獨立的連接,使左右兩根驅動軸連接的所述腳踏桿在所述踏桿行走槽內經腳步踩踏做往復運動。2.根據權利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莉萍,李雪陽,陳明霞,方小萍,
申請(專利權)人: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