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檢測臺,包括分別設置在主架上部的第一伺服電機、第一滾珠絲杠和第一直線導軌副;所述主架下部設有第二伺服電機、第二滾珠絲杠和第二直線導軌副;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第一滾珠絲杠;所述第二伺服電機連接第二滾珠絲杠;所述第一直線導軌副和第二直線導軌副均設置在主架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現了全自動檢測,工人只需上下料并對總成掃碼,設備自動檢測,檢測結果無人為影響;可精確檢測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消除產品與設備連接處間隙對檢測結果影響;檢測結果上傳至追溯系統,并與總成一一對應,可用于后期追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檢測臺,屬于汽車檢測
技術介紹
據申請人了解,原有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檢查方法為手動檢測工裝檢查,檢查時間較長,且不便于操作;檢測工裝為通過性檢查,僅能檢查出是否合格,無法檢查輸入輸出端相對角度確切值,不便于對問題產品的分析;檢測工裝與輸入輸出端花鍵間隙無法消除,影響檢查精度,易出現誤判;檢查為人為判斷,無法錄入追溯系統,檢查結果不能與產品一一對應,不便于后期追溯。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檢測臺,可以是實現以下目的:1.全自動檢測,工人只需上下料,操作方便且有效提高效率;2.高精度角度編碼器檢測相對角度確切值,方便對問題件的分析;3.通過氣缸、縮嘴夾頭、過渡接頭將設備與產品連接,消除間隙對檢測結果的影響;4.程序判定是否合格,檢測結果錄入追溯系統并于產品追數碼對應,方便后續追溯。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技術具體技術方案如下:本技術一種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檢測臺,包括分別設置在主架上部的第一伺服電機、第一滾珠絲杠和第一直線導軌副;所述主架下部設有第一伺服電機、第二滾珠絲杠和第二直線導軌副;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第一滾珠絲杠;所述第二伺服電機連接第二滾珠絲杠;所述第 一直線導軌副和第二直線導軌副均設置在主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伺服電機和第二伺服電機之間依次設有第一扭矩傳感器、第一聯軸器、第一角度編碼器、第二聯軸器、第一氣缸、第一縮嘴夾頭、輸入端過渡接頭、電動轉向管柱、旋轉夾緊氣缸、定位工裝、輸出端過渡接頭、第二縮嘴夾頭、第二氣缸、第二角度編碼器、第三聯軸器和第二扭矩傳感器;還包括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花鍵和輸出端花鍵分別與輸入端過渡接頭以及輸出端過渡接頭連接。進一步地,所述電動轉向管柱設置在定位工裝上,通過旋轉夾緊氣缸夾緊固定。進一步地,所述輸入端花鍵與輸入端過渡接頭連接,并通過螺栓緊固;所述輸出端花鍵與輸出端過渡接頭連接,并通過螺栓緊固。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縮嘴夾頭夾緊輸入端過渡接頭;所述第二縮嘴夾頭夾緊輸出端過渡接頭。進一步地,此設備為電動管柱裝配線的其中一臺,整條線所有設備均配備電腦,并聯通網線,與同一臺服務器連接,電動轉向管柱主要零件均在零件表面打印二維碼,裝配前進行掃碼,其余零件均講批次碼輸入電腦,一臺總成的所有零件的追溯碼及裝配過程參數(壓裝力位移、螺栓擰緊力、試驗數據等)均上傳至服務器,并都串聯在一起,后續此總成出了問題,可輸入總成追溯碼查詢其參數,并找到與其同批次件。本技術相比現有技術的突出進步為:本技術實現了全自動檢測,工人只需上下料并對總成掃碼,設備自動檢測,檢測結果無人為影響;可精確檢測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消除產品與設備連接處間隙對檢測結果影響;檢測結果上傳至追溯系統,并與總成一一對應,可用于后期追溯。電動助力轉向管柱,將電動助力裝置與轉向管柱相結合,與液壓 助力轉向相比,更節能環保,并可隨車速實現不同助力,操控更舒適,廣泛應用于小型車。電動轉向管柱輸入端與方向盤連接,輸出端通過中間軸與方向機連接,為方便轉向管柱在整車上的轉配及裝配后方向盤角度的正確性,轉向管柱輸入及輸出端花鍵均有缺齒,與方向盤及中間軸內花鍵定向鍵配合,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正確保證方向盤角度正確;轉向管柱輸入端、輸出端通過輸出軸、扭桿、輸入軸、上轉向軸裝配連接,因裝配公差或零件問題會導致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誤差,從而導致轉向管柱裝于整車后方向盤角度誤差,通過輸入、輸出端過渡接頭連接,消除產品與設備連接處間隙,可精確檢測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并自動判定是否合格,檢測結果上傳服務器與產品追溯碼對應,便于后期追溯。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左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俯視圖。圖中:1-第一伺服電機;2-第一滾珠絲桿;3-第一直線導軌副;4-第一扭矩傳感器;5-第一聯軸器;6-第一角度編碼器;7-第二聯軸器;8-第一氣缸;9-第一縮嘴夾頭;10-輸入端過渡接頭;11-電動轉向管柱;12-旋轉夾緊氣缸;13-定位工裝;14-輸出端過渡接頭;15-第二縮嘴夾頭;16-第二氣缸;17-第二角度編碼器;18-第三聯軸器;19-第二扭矩傳感器;20-第二直線導軌副;21-第二滾珠絲桿;22-第二伺服電機。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3所示,本技術一種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檢測臺,包括分別設置在主架上部的第一伺服電機、第一滾珠絲杠和第 一直線導軌副;所述主架下部設有第一伺服電機、第二滾珠絲杠和第二直線導軌副;所述第一伺服電機連接第一滾珠絲杠;所述第二伺服電機連接第二滾珠絲杠;所述第一直線導軌副和第二直線導軌副均設置在主架上;所述第一伺服電機和第二伺服電機之間依次設有第一扭矩傳感器、第一聯軸器、第一角度編碼器、第二聯軸器、第一氣缸、第一縮嘴夾頭、輸入端過渡接頭、電動轉向管柱、旋轉夾緊氣缸、定位工裝、輸出端過渡接頭、第二縮嘴夾頭、第二氣缸、第二角度編碼器、第三聯軸器和第二扭矩傳感器;還包括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花鍵和輸出端花鍵分別與輸入端過渡接頭以及輸出端過渡接頭連接。本技術所述電動轉向管柱設置在定位工裝上,通過旋轉夾緊氣缸夾緊固定。所述輸入端花鍵與輸入端過渡接頭連接,并通過螺栓緊固;所述輸出端花鍵與輸出端過渡接頭連接,并通過螺栓緊固。所述第一縮嘴夾頭夾緊輸入端過渡接頭;所述第二縮嘴夾頭夾緊輸出端過渡接頭。此設備為電動管柱裝配線的其中一臺,整條線所有設備均配備電腦,并聯通網線,與同一臺服務器連接,電動轉向管柱主要零件均在零件表面打印二維碼,裝配前進行掃碼,其余零件均講批次碼輸入電腦,一臺總成的所有零件的追溯碼及裝配過程參數(壓裝力位移、螺栓擰緊力、試驗數據等)均上傳至服務器,并都串聯在一起,后續此總成出了問題,可輸入總成追溯碼查詢其參數,并找到與其同批次件。本技術實現了全自動檢測,工人只需上下料并對總成掃碼,設備自動檢測,檢測結果無人為影響;可精確檢測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消除產品與設備連接處間隙對檢測結果影響;檢測結果上傳至追溯系統,并與總成一一對應,可用于后期追溯。電動助力轉向管柱,將電動助力裝置與轉向管柱相結合,與液壓助力轉向相比, 更節能環保,并可隨車速實現不同助力,操控更舒適,廣泛應用于小型車。電動轉向管柱輸入端與方向盤連接,輸出端通過中間軸與方向機連接,為方便轉向管柱在整車上的轉配及裝配后方向盤角度的正確性,轉向管柱輸入及輸出端花鍵均有缺齒,與方向盤及中間軸內花鍵定向鍵配合,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正確保證方向盤角度正確;轉向管柱輸入端、輸出端通過輸出軸、扭桿、輸入軸、上轉向軸裝配連接,因裝配公差或零件問題會導致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誤差,從而導致轉向管柱裝于整車后方向盤角度誤差,通過輸入、輸出端過渡接頭連接,消除產品與設備連接處間隙,可精確檢測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并自動判定是否合格,檢測結果上傳服務器與產品追溯碼對應,便于后期追溯。除上述實施例外,本技術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檢測臺,包括分別設置在主架上部的第一伺服電機(1)、第一滾珠絲杠(2)和第一直線導軌副(3);所述主架下部設有第二伺服電機(22)、第二滾珠絲杠(21)和第二直線導軌副(20);所述第一伺服電機(1)連接第一滾珠絲杠(2);所述第二伺服電機(22)連接第二滾珠絲杠(21);所述第一直線導軌副(3)和第二直線導軌副(20)均設置在主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伺服電機(1)和第二伺服電機(22)之間依次設有第一扭矩傳感器(4)、第一聯軸器(5)、第一角度編碼器(6)、第二聯軸器(7)、第一氣缸(8)、第一縮嘴夾頭(9)、輸入端過渡接頭(10)、電動轉向管柱(11)、旋轉夾緊氣缸(12)、定位工裝(13)、輸出端過渡接頭(14)、第二縮嘴夾頭(15)、第二氣缸(16)、第二角度編碼器(17)、第三聯軸器(18)和第二扭矩傳感器(19);還包括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花鍵和輸出端花鍵分別與輸入端過渡接頭(10)以及輸出端過渡接頭(14)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輸入輸出端花鍵缺齒相對角度檢測臺,包括分別設置在主架上部的第一伺服電機(1)、第一滾珠絲杠(2)和第一直線導軌副(3);所述主架下部設有第二伺服電機(22)、第二滾珠絲杠(21)和第二直線導軌副(20);所述第一伺服電機(1)連接第一滾珠絲杠(2);所述第二伺服電機(22)連接第二滾珠絲杠(21);所述第一直線導軌副(3)和第二直線導軌副(20)均設置在主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伺服電機(1)和第二伺服電機(22)之間依次設有第一扭矩傳感器(4)、第一聯軸器(5)、第一角度編碼器(6)、第二聯軸器(7)、第一氣缸(8)、第一縮嘴夾頭(9)、輸入端過渡接頭(10)、電動轉向管柱(11)、旋轉夾緊氣缸(12)、定位工裝(13)、輸出端過渡接頭(14)、第二縮嘴夾頭(15)、第二氣缸(16)...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文龍,張遠,張秀蓮,
申請(專利權)人:南京東華汽車轉向器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