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包括駕駛室,所述駕駛室天花板上部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所述駕駛室天花板下部設置有蓄電池和一組LED燈,所述燈座與所述蓄電池電連接,所述駕駛室設置在動力裝置一側,所述動力裝置上部設置有扒渣軌道,所述扒渣軌道前端與機體前座連接,所述機體前座上部設置有主座,所述主座與轉座轉動配合,所述主座一側設置有轉臂油缸,所述轉座與主臂鉸接,所述主臂與副臂鉸接,所述副臂與鏟斗鉸接。該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能夠利用太陽能給駕駛室照明,節省了扒渣機本身的電量,同時本扒渣機的機械手可以左右轉動,避免了駕駛員需要調整扒渣機車體位置的問題,這給扒渣機的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扒渣機領域,具體為一種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
技術介紹
在煤礦、磷礦、鐵礦、銅礦、金礦、銀礦、鉛鋅礦等各種礦山及鐵路、公路、水利、國防等隧道工程中進行碎石料采集工作時,都會用到扒渣機,扒渣機的使用使得裝車變得方便,它是由機械手與輸送機相結合,扒渣和輸送裝車功能合二為一的機械設備,具有安全環保、能耗小、效率高的特點,在實際應用中,扒渣機經常需要在空間狹小或受限的工作場所進行裝車裝料工作,但是扒渣機的機械手不能夠左右轉動,而只能夠上下轉動,這樣就使得扒渣機在裝車過程中必須不斷調整車體的位置,來實現將多個角度的碎石等材料挖起裝填,但是在狹小的空間內來回調整車體位置非常不便,極其考驗駕駛員的操作水平,操作不當時甚至會使得扒渣機刮碰周遭石壁或其他設備,會造成扒渣機的損壞,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本技術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包括駕駛室,所述駕駛室天花板上部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所述駕駛室天花板下部設置有蓄電池和一組燈座,所述燈座上設置有LED燈,所述燈座與所述蓄電池電連接,所述駕駛室設置在動力裝置一側,所述動力裝置與行走履帶配合,所述動力裝置上部設置有扒渣軌道,所述扒渣軌道上設置有傳送裝置,所述扒渣軌道前端與機體前座連接,所述機體前座前部設置有扒渣口,所述扒渣口與所述扒渣軌道連通,所述機體前座上部設置有主座,所述主座與轉座轉動配合,所述主座一側設置有轉臂油缸座,所述轉臂油缸座與轉臂油缸鉸接,所述轉臂油缸與所述轉座鉸接,所述轉座與主臂鉸接,所述主臂與副臂鉸接,所述副臂與鏟斗鉸接。優選的,所述駕駛室中設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設置有開燈鈕和關燈鈕,所述控制器與所述蓄電池電連接。優選的,所述主座上設置有轉座軸承,所述轉座通過所述轉座軸承與所述主座配合。優選的,所述轉座一側設置有轉動臺階,所述轉動臺階上設置有連接座,所述連接座與所述轉臂油缸鉸接,所述轉座下部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與所述轉座軸承配合。優選的,所述轉座前部設置有主臂油缸座,所述主臂油缸座上設置有主臂油缸,所述主臂油缸與所述主臂鉸接。優選的,所述主臂和所述副臂之間設置有副臂油缸,所述副臂油缸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主臂和所述副臂鉸接。優選的,所述副臂與所述鏟斗之間設置有鏟斗油缸,所述鏟斗油缸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副臂和所述鏟斗鉸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裝置能夠利用太陽能給駕駛室照明,節省了扒渣機本身的電量,同時本扒渣機的機械手可以左右轉動,避免了駕駛員需要調整扒渣機車體位置的問題,這給扒渣機的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順時針轉動90°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轉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轉座的軸測圖。圖中,1-駕駛室、2-太陽能電池板、3-蓄電池、4-燈座、5-LED燈、6-動力裝置、7-行走履帶、8-扒渣軌道、9-傳送裝置、10-機體前座、11-扒渣口、12-主座、13-轉座、14-轉臂油缸座、15-轉臂油缸、16-主臂、17-副臂、18-鏟斗、19-控制器、20-開燈鈕、21-關燈鈕、22-轉座軸承、23-轉軸、24-轉動臺階、25-連接座、26-主臂油缸座、27-主臂油缸、28-副臂油缸、29-鏟斗油缸。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如圖1~圖5所示,一種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包括駕駛室1,所述駕駛室1天花板上部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2,所述駕駛室1天花板下部設置有蓄電池3和一組燈座4,所述燈座4上設置有LED燈5,所述燈座4與所述蓄電池3電連接,所述駕駛室1設置在動力裝置6一側,所述動力裝置6與行走履帶7配合,所述動力裝置6上部設置有扒渣軌道8,所述扒渣軌道8上設置有傳送裝置9,所述扒渣軌道8前端與機體前座10連接,所述機體前座10前部設置有扒渣口11,所述扒渣口11與所述扒渣軌道8連通,所述機體前座10上部設置有主座12,所述主座12與轉座13轉動配合,所述主座12一側設置有轉臂油缸座14,所述轉臂油缸座14與轉臂油缸15鉸接,所述轉臂油缸15與所述轉座13鉸接,所述轉座13與主臂16鉸接,所述主臂16與副臂17鉸接,所述副臂17與鏟斗18鉸接,所述駕駛室1中設置有控制器19,所述控制器19上設置有開燈鈕20和關燈鈕21,所述控制器19與所述蓄電池3電連接,所述主座12上設置有轉座軸承22,所述轉座13通過所述轉座軸承22與所述主座12配合,所述轉座13一側設置有轉動臺階23,所述轉動臺階23上設置有連接座24,所述連接座24與所述轉臂油缸15鉸接,所述轉座13下部設置有轉軸25,所述轉軸25與所述轉座軸承22配合,所述轉座13前部設置有主臂油缸座26,所述主臂油缸座26上設置有主臂油缸27,所述主臂油缸27與所述主臂16鉸接,所述主臂16與所述副臂17之間設置有副臂油缸28,所述副臂油缸28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主臂16和所述副臂17鉸接,所述副臂17與所述鏟斗18之間設置有鏟斗油缸29,所述鏟斗油缸29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副臂17和所述鏟斗18鉸接。工作原理:在使用該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時,駕駛室1上部的太陽能電池板2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儲存在駕駛室1內的蓄電池3中,需要進行駕駛室照明時,則可以按下開燈鈕20,則蓄電池3會給燈座4供電,設置在燈座4上的LED燈5通電進行照明,節省了扒渣機本身的電量,環保節能,進行扒渣工作時,主臂16、副臂17以及鏟斗18的垂直工作過程與常規扒渣機無異,而本扒渣機主座12上的轉臂油缸15可以伸縮,轉臂油缸15伸出時,則會推動轉座13使得轉座13在轉軸25與轉座軸承22的配合下轉動,這樣的設計使得本扒渣機主臂16、副臂17、鏟斗18組成的機械手裝置可以左右擺動,進行扒渣填料工作時,駕駛員不必再將扒渣機車體來回前進倒退來調整工作位置就可以進行大范圍的裝填工作,使用極為方便,適用性強,安全性高。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
技術實現思路
采取或借鑒已有技術即可實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包括駕駛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駕駛室天花板上部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所述駕駛室天花板下部設置有蓄電池和一組燈座,所述燈座上設置有LED燈,所述燈座與所述蓄電池電連接,所述駕駛室設置在動力裝置一側,所述動力裝置與行走履帶配合,所述動力裝置上部設置有扒渣軌道,所述扒渣軌道上設置有傳送裝置,所述扒渣軌道前端與機體前座連接,所述機體前座前部設置有扒渣口,所述扒渣口與所述扒渣軌道連通,所述機體前座上部設置有主座,所述主座與轉座轉動配合,所述主座一側設置有轉臂油缸座,所述轉臂油缸座與轉臂油缸鉸接,所述轉臂油缸與所述轉座鉸接,所述轉座與主臂鉸接,所述主臂與副臂鉸接,所述副臂與鏟斗鉸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包括駕駛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駕駛室天花板上部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所述駕駛室天花板下部設置有蓄電池和一組燈座,所述燈座上設置有LED燈,所述燈座與所述蓄電池電連接,所述駕駛室設置在動力裝置一側,所述動力裝置與行走履帶配合,所述動力裝置上部設置有扒渣軌道,所述扒渣軌道上設置有傳送裝置,所述扒渣軌道前端與機體前座連接,所述機體前座前部設置有扒渣口,所述扒渣口與所述扒渣軌道連通,所述機體前座上部設置有主座,所述主座與轉座轉動配合,所述主座一側設置有轉臂油缸座,所述轉臂油缸座與轉臂油缸鉸接,所述轉臂油缸與所述轉座鉸接,所述轉座與主臂鉸接,所述主臂與副臂鉸接,所述副臂與鏟斗鉸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左右擺臂的扒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駕駛室中設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設置有開燈鈕和關燈鈕,所述控制器與所述蓄電池電連接。3.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煥偉,張曉東,卞澤武,劉星,劉有成,高然,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科技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