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的繞線盤,包括U型鐵架,設于U型鐵架上并可相對于U型鐵架進行旋轉的線盤卷軸,所述線盤卷軸的一側端面上設置有旋轉驅動機構,以驅動線盤卷軸在U型鐵架上進行自轉;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包括固定在線盤卷軸上的安裝座,設于安裝座上并可相對于安裝座進行自轉的轉動圈,以及手柄;所述手柄與轉動圈之間以卡扣方式進行連接,且可相對于轉動圈進行來回翻轉運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合理結構設置,使得該繞線盤在使用時,可用人手驅動手柄任意方向上無死角地對線盤卷軸進行驅動,其操控方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繞線盤
,具體是涉及一種便于驅動的繞線盤。
技術介紹
可以理解,繞線盤中用于纏繞電源延長線的線盤卷軸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做相對于機架進行旋轉運動,以達到對纏繞在該線盤卷軸上的電源延長線進行拉出或者盤入。目前,現有的繞線盤其多采用驅動手柄直接裝配在線盤卷軸的端面上,并通過人手來作用在該驅動手柄上來達到對線盤卷軸的旋轉驅動。可以理解,由于采用固定設置在線盤卷軸上的驅動手柄來對線盤卷軸進行驅動,這樣不方便人手的驅動操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繞線盤。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繞線盤,包括U型鐵架,設于U型鐵架上并可相對于U型鐵架進行旋轉的線盤卷軸,所述線盤卷軸的一側端面上設置有旋轉驅動機構,以驅動線盤卷軸在U型鐵架上進行自轉;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包括固定在線盤卷軸上的安裝座,設于安裝座上并可相對于安裝座進行自轉的轉動圈,以
及手柄;所述手柄與轉動圈之間以卡扣方式進行連接,且可相對于轉動圈進行來回翻轉運動。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安裝座上設置有一中心凸柱,且所述中心凸柱相對于該安裝座部分向外凸出;所述轉動圈套接在該安裝座的中心凸柱,并用螺釘進行限位。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轉動圈上對稱地開設有兩個限位孔;所述手柄在面向轉動圈的一側端部開設有內徑大于轉動圈外徑的缺槽,并在該缺槽的相對端分別設置匹配于轉動圈上兩限位孔的凸扣。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安裝座與線盤卷軸設為一體式結構。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線盤卷軸上開設有一安裝孔,并在該安裝孔內嵌裝有一插接組件;所述插接組件包括至少一個插座體及一個插頭體,其中所述插座體的插孔面設置在該線盤卷軸的外端面上,所述插頭體嵌設在線盤卷軸內,且該線盤卷軸在插頭體所在的位置處開設有一插接孔,以便外置電源線通過該插接孔將與插頭體進行電性連接。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旋轉驅動機構與與插接組件中插座體的插孔面設置在線盤卷軸的同一端面上。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插接組件包括4個插座體,且所述4個插座體兩兩對稱設置。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
優點:本技術所述的繞線盤,通過安裝座、轉動圈及手柄的合理結構設置,使得該繞線盤在使用時,可用人手驅動手柄任意方向上無死角地對線盤卷軸進行驅動,其操控方便。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附圖1為本技術所述繞線盤的分解圖。附圖2為本技術所述繞線盤的裝配圖。附圖3為本技術中U型鐵架的結構示意圖。附圖4為本技術中線盤卷軸的結構示意圖。附圖5為本技術中轉動圈的結構示意圖。附圖6為本技術中手柄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附圖1、附圖2所示,本技術所述的繞線盤100,包括U型鐵架10,設于U型鐵架10上并可相對于該U型鐵架10進行旋轉的線盤卷軸20,纏繞在線盤卷軸20上的電源延長線(圖未示),以及用于驅動線盤卷軸20做相對于U型鐵架10進行自轉的旋轉驅動機構40。其中所述線盤卷軸20上設置有插接組件30,以用其與用電設備進行電性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源延長線與線盤卷軸20之間是采用分體式設置的。請參考附圖3,所述U型鐵架10為該繞線盤100整體的支架結構,其以轉動連接的方式將線盤卷軸20進行連接,并將線盤卷軸20相對于地面進行架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U型鐵架10具體可以劃分4個部分,具體包括第一支架部11、與第一支架部11相對設置的第二支架部12,設于第一支架部11與第二支架部12之間的安裝支架部13,以及連接第一支架部11與第二支架部12的橫向支架部14。其中,所述安裝支架部13與第二支架部12連接,其包括一與線盤卷軸20轉動連接的安裝軸131,且所述安裝軸131相對于第一支架部11及第二支架部12平行設置。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部12的其中一個自由端與橫向支架部14相連接,另一個自由端與安裝支架部13遠離線盤卷軸20一側的端部以垂直方式連接固定。為了提高該U型鐵架10應用在該繞線盤100中對線盤卷軸20支撐的平穩性。本實施例的U型鐵架10中的第一支架部11與第二支架部12均設置為U型架,當繞線盤100放置到地面上時,該U型鐵架10中第一支架部11與第二支架部12的封閉端來與地面接觸,亦即該U型鐵架10是通過線盤卷軸20兩側與地面之間的面面接觸來實現對線盤卷軸20的支撐,這樣就提高了該U型鐵架10對線盤卷軸20支撐的平衡性。相應地,所述橫向支架部14也設置為U型架,且該橫向支架部14的兩自由端與第一支架部11的兩自由端分別通過圓弧連接端15相連接。可以理解,本實施例的U型鐵架10具體可由一根長管軸通過彎折形成,且該長管軸的其中一個端部用于伸入至線盤卷軸20,以對線盤卷軸20進行支撐;而另一個端部則可以通過焊接的方式與該長管軸的中間部固定連接。為了便于人們對該繞線盤100的提拉,本實施例的U型鐵架10上設置有一塑料把手101,其中所述塑料把手101具體套接在該橫向支架部14的封閉端上。可以理解,線盤卷軸20應用在該繞線盤100中使用,其需相對于U型鐵架10進行自轉,以便纏繞在該線盤卷軸20上的電源延長線從該線盤卷軸20上進行拉出或者盤入。請參考附圖4,所述線盤卷軸20上開設有一安裝孔21,并在該安裝孔21內嵌裝有一插接組件30,其中所述插接組件30包括一個插座體31和一個插頭體32,其中所述插座體31的外端面上開設有至少一個插孔,用于與用電設備電連接,亦即所述插接組件30中的插座體31是外露在該線盤卷軸20的外側,以方便外置的用電設備與該線盤卷軸20進行電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插座體31的外端面上開設有4個插孔,且所述4個插孔兩兩對稱設置。而所述插接組件30的插頭體32具體是嵌設在線盤卷軸20內的,相應地,所述線盤卷軸20在插頭體32所在的位置處開設有一開口22,以便電源延長線通過該開口22與設于該線盤卷軸20內插頭體32進行電性連接,實現了電源延長線與插接組件30上的插座體31進行電性連接,以實現插接在該插接組件30的插座體31上的用電設備進行供電的目的。可以理解,本實施例選用將電源延長線與線盤卷軸20采用插接式連接方式,這樣人們在對該繞線盤100進行攜帶時,可將電源延長線與線盤卷軸20分開進行攜帶,便于了攜帶,而且電源延長線相對于線盤卷軸20是獨立的,這樣也便于了對該電源延長線所進行地收納,當然也便于對損壞了的電源延長線進行更換。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線盤卷軸20在安裝孔21內具體嵌裝有一安裝架23,來實現該線盤卷軸20與U型鐵架10以及插接組件30之間的裝配,其具體包括與U型鐵架10限位固定的第一部,以及用于對插接組件30裝配至安裝孔21內進行位置限位的第二部,進一步地,所述安裝架23具體可與線盤卷軸20設為一體式結構。其中,所述第一部包括長圓環體231,這樣該U型鐵架10與線盤卷軸20進行裝配時,可以將該U型鐵架10中的安裝軸131貫穿長圓環體231,其中該安裝軸131在位于線盤卷軸20外側的部分上固定有第一限位片232,以在一個方向上對線盤卷軸20裝配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繞線盤,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鐵架,設于U型鐵架上并可相對于U型鐵架進行旋轉的線盤卷軸,所述線盤卷軸的一側端面上設置有旋轉驅動機構,以驅動線盤卷軸在U型鐵架上進行自轉;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包括固定在線盤卷軸上的安裝座,設于安裝座上并可相對于安裝座進行自轉的轉動圈,以及手柄;所述手柄與轉動圈之間以卡扣方式進行連接,且可相對于轉動圈進行來回翻轉運動。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繞線盤,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鐵架,設于U型鐵架上并可相對于U型鐵架進行旋轉的線盤卷軸,所述線盤卷軸的一側端面上設置有旋轉驅動機構,以驅動線盤卷軸在U型鐵架上進行自轉;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包括固定在線盤卷軸上的安裝座,設于安裝座上并可相對于安裝座進行自轉的轉動圈,以及手柄;所述手柄與轉動圈之間以卡扣方式進行連接,且可相對于轉動圈進行來回翻轉運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繞線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座上設置有一中心凸柱,且所述中心凸柱相對于該安裝座部分向外凸出;所述轉動圈套接在該安裝座的中心凸柱,并用螺釘進行限位。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繞線盤,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圈上對稱地開設有兩個限位孔;所述手柄在面向轉動圈的一側端部開設有內徑大于轉動圈外徑的缺槽,并在該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俞國麟,許寶良,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唯爾電器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