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課題在于進一步提高旋轉裝置的密封部件的壽命。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旋轉裝置(12)具備封裝有潤滑劑的外殼(50)及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該外殼的旋轉軸(22),該旋轉裝置具備:潤滑劑的甩板(82),與旋轉軸一體旋轉;固定壁部件(62),與外殼主體(55A)成為一體且在軸向上與甩板對置;排氣機構(84),使第1空間與旋轉裝置的外部空間(PE1)連通;及連通通道(86),使連通第1空間與第2空間連通,其中,第1空間(P1)為所述固定部壁部件的與甩板相反的一側的空間,第2空間(P2)為所述固定壁部件與甩板之間的空間。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申請主張基于2015年3月19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5-056996號的優先權。該日本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參考援用于本說明書中。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旋轉裝置。
技術介紹
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一種旋轉裝置,其具備封裝有潤滑劑的外殼及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該外殼的旋轉軸。近年來,為了嚴格防止潤滑劑的泄漏,對外殼密封度更高的旋轉裝置的需求越來越高。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旋轉裝置中,在旋轉軸的外周與外殼的內周之間沿軸向并排配置有2個油封,由此提高外殼與旋轉軸之間的密封度。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2866247號公報提高了外殼密封度的旋轉裝置中,基于組裝該旋轉裝置時的周圍溫度、組裝旋轉裝置的場所的地理高度(標高)或組裝旋轉裝置時的大氣壓等,旋轉裝置內部的初始氣壓大致固定。但是,旋轉裝置需要具有耐得住實際使用場所的外部氣壓(大氣壓)與因運行時的溫度上升而大幅上升的內部壓力之間的差壓的密封性能。因此,密封外殼的油封等密封部件的負擔加大,成為該密封部件的壽命變短的主要原因。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為了解決這種現有問題而完成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進一步提高密封部件的壽命的旋轉裝置。本專利技術通過如下結構來解決上述課題,一種旋轉裝置,其具備封裝有潤滑劑的外殼及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該外殼的旋轉軸,該旋轉裝置具備:潤滑劑的甩板,與所述旋轉軸一體旋轉;固定壁部件,與所述外殼成為一體且在軸向上與
所述甩板對置;排氣機構,使第1空間與所述旋轉裝置的外部空間連通;及連通通道,使第1空間與第2空間連通,其中,所述第1空間為所述固定壁部件的與甩板相反的一側的空間,所述第2空間為所述固定壁部件與所述甩板之間的空間。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旋轉裝置中,外殼內的空氣能夠經由連通通道及排氣機構而排出到旋轉裝置的外部。另一方面,通過甩板抑制潤滑劑涌至連通通道,并且通過固定壁部件抑制潤滑劑向旋轉裝置外流出。因此,能夠減輕油封等密封部件的負擔,從而能夠提高密封部件的壽命。根據本專利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旋轉裝置的密封部件的壽命。附圖說明圖1為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準雙曲面齒輪馬達(旋轉裝置)的結構例的正剖視圖。圖2為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準雙曲面齒輪馬達(旋轉裝置)的結構例的側剖視圖。圖3為上述實施方式的連接罩體的主視圖。圖4為圖1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5為進一步放大表示圖4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實施方式的一例的連接罩體的主視圖。圖7為表示該另一實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相當于圖4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8為進一步放大表示圖7的主要部分的相當于圖5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圖中:12-準雙曲面齒輪馬達(旋轉裝置),14-馬達,16-減速機,22-馬達軸(旋轉軸),50-外殼,55-連接罩體,55A-連接罩主體(外殼主體),60-油封配置部,62-固定壁部件,81-油封,82-甩板,84-通氣裝置(排氣機構),86-連通通道,96-肋,97-壁部件間隙,98-肋貫穿孔,99-槽(間隙),P1-第1空間,P2-第2空間,PE1-外部空間,PG1-減速機空間。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根據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一例進行詳細說明。圖1為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準雙曲面齒輪馬達(旋轉裝置)的結構例的正剖視圖,圖2為表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準雙曲面齒輪馬達(旋轉裝置)的結構例的側剖視圖,圖3為上述實施方式的連接罩體的主視圖。準雙曲面齒輪馬達12具備馬達14和減速機16。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準雙曲面齒輪馬達12以馬達14朝向鉛垂方向上側的狀態裝配。另外,圖1的減速機16示出了圖2中的1A-1A截面部分。馬達14具備:定子18、轉子20、與該轉子20成為一體的馬達軸22(旋轉軸)。馬達軸22兼作減速機16的輸入軸。減速機16具有準雙曲面齒輪組24和平行軸齒輪組26。準雙曲面齒輪組24具備:以直切方式形成在與馬達軸22成為一體的輸入軸上的準雙曲面小齒輪28、與該準雙曲面小齒輪28嚙合的準雙曲面齒輪30。平行軸齒輪組26具備:固定在(固定有準雙曲面齒輪30的)中間軸32的中間齒輪34、與該中間齒輪34嚙合的輸出齒輪36。輸出齒輪36與減速機16的輸出軸38形成為一體(也可以獨立形成)。準雙曲面齒輪馬達12的外殼50具備:馬達外殼體51、馬達罩體52、減速機外殼體53、減速機蓋體54、連接罩體55。馬達外殼體51的整體呈圓筒狀,其與馬達14的定子18成為一體并且容納馬達14的轉子20。馬達罩體52覆蓋馬達外殼體51的軸向上的負載相反側,并且經由負載相反側軸承64支承馬達軸22的負載相反側。減速機外殼體53容納減速機16的準雙曲面齒輪組24及平行軸齒輪組26。減速機外殼體53的整體形成為圓筒狀且其軸向上與馬達相反的一側被封閉,并且側部的一部分開有較大開口。減速機蓋體54覆蓋減速機外殼體53的側部的開口部分。馬達外殼體51與減速機外殼體53經由連接罩體55連結。即,連接罩體55兼具覆蓋馬達14的軸向上的負載側的罩體的功能和覆蓋減速機16的軸向上的負載相反側的罩體的功能。馬達外殼體51、馬達罩體52及連接罩體55通過貫穿螺栓66緊固并連結在一起。減速機外殼體53及減速機蓋體54經由連結螺栓68連結在一起。連接罩體55及減速機外殼體53通過連結螺栓74連結在一起。在由減速機外殼體53、減速機蓋體54及連接罩體55形成的減速機空間PG1內封裝有潤滑劑(在該實施方式中為潤滑脂,也可以是潤滑油)。即,減速機空間PG1為需要設為密封狀態的密封空間。為了確保減速機空間PG1的密封狀態,在減速機外殼體53與減速機蓋體54之間配置有O型環76。在減速機外殼體53與連接罩體55之間配置有O型環78。而且,在連接罩體55與馬達軸22之間配置有油封81。并且,在輸出軸38與減速機外殼體53之間配置有油封73。在輸出軸38與減速機蓋體54之間配置有油封75。油封81的與軸平行的截面呈“コ”字形。為了滿足“防止減速機空間PG1內的潤滑劑泄漏到馬達14側”的密封特性,油封81的“コ”字形截面的開放側朝向減速機16的內部側。在該實施方式中,為了較高地確保減速機空間PG1的密封度,在馬達軸22的油封載置部92沿軸向并排配置2個油封81。以下,參考圖4及圖5,對馬達軸22的油封81附近的密封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圖4為圖1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5為進一步放大表示圖4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準雙曲面齒輪馬達12(旋轉裝置)具備與馬達軸22(旋轉軸)一體旋轉的潤滑劑的甩板82。在該實施方式中,甩板82由與馬達軸22同心的圓板狀部件構成。馬達軸22上的甩板82的組裝部22F的外徑小于油封載置部92的外徑。甩板82被臺階面93和擋圈91夾持,其中,所述臺階面93通過馬達軸22的油封載置部92的外徑和組裝部22F的外徑之差而形成且與軸成直角,所述擋圈91嵌入于形成在馬達軸22上的擋圈槽94中。甩板82通過過盈配合組裝于馬達軸22,甩板82能夠與馬達軸22一體旋轉。另外,擋圈91是為了防止甩板82脫落而安裝的。并且,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準雙曲面齒輪馬達12具備與外殼50的連接罩體55成為一體且與甩板82在軸向上對置的固定壁部件62。首先,從連接罩體55的結構開始說明。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旋轉裝置,其具備封裝有潤滑劑的外殼及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該外殼的旋轉軸,該旋轉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潤滑劑的甩板,與所述旋轉軸一體旋轉;固定壁部件,與所述外殼成為一體且在軸向上與所述甩板對置;排氣機構,使第1空間與所述旋轉裝置的外部空間連通;及連通通道,使第1空間與第2空間連通,其中,所述第1空間為所述固定壁部件的與甩板相反的一側的空間,所述第2空間為所述固定壁部件與所述甩板之間的空間。
【技術特征摘要】
2015.03.19 JP 2015-0569961.一種旋轉裝置,其具備封裝有潤滑劑的外殼及旋轉自如地支承于該外殼的旋轉軸,該旋轉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潤滑劑的甩板,與所述旋轉軸一體旋轉;固定壁部件,與所述外殼成為一體且在軸向上與所述甩板對置;排氣機構,使第1空間與所述旋轉裝置的外部空間連通;及連通通道,使第1空間與第2空間連通,其中,所述第1空間為所述固定壁部件的與甩板相反的一側的空間,所述第2空間為所述固定壁部件與所述甩板之間的空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通通道的所述第2空間側的開口的最外部位于所述甩板的最外部的徑向內側。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磯崎哲志,伊藤隆章,
申請(專利權)人: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