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緊固件,具體涉及一種手擰螺絲,包括螺絲主體和與螺絲主體連接的手柄;所述螺絲主體包括螺柱、彈簧和連接于所述螺柱一端的螺帽,所述手柄包括轉動部和與所述轉動部連接的操作部;其中,所述螺帽上形成有一通孔,所述轉動部安裝于所述通孔內,以使所述操作部可相對所述螺帽轉動,所述彈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螺柱,所述彈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轉動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能夠相對螺帽轉動的轉動部,將所述手柄的操作部轉動一定方向,使其能夠與其作用的工件表面平齊,或者稍稍露出工件表面,擴大了所述手擰螺絲的使用范圍,且其結構簡單,使用美觀、操作方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緊固件,具體涉及一種手擰螺絲。
技術介紹
螺絲為日常生活和工業中常用的一種緊固件,其作用不言而喻?,F有的螺絲大體分為幾類,其中一類是在螺帽上打十字凹槽或者一字凹槽的螺絲,這種螺絲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通常需要螺絲刀或其他工具配合來擰緊,不同的操作人員使用螺絲刀時使出的力不同,而對于同一顆螺絲而言,操作人員使出的力一旦超過其凹槽的側壁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力時,就會出現擰花的情況,一旦擰花后,螺絲刀或者是其他工具無法插入凹槽內,螺絲就無法擰進或者是擰出,給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不便,特別是應用在一些需要常拆卸或連接的工件上,很容易出現將螺帽上的凹槽擰花的現象。為此,設計了另一類螺絲,即手擰螺絲,可以用在需常拆卸或連接的兩個工件之間,其可以不借助工具僅用手就能很輕松的實現兩個工件的拆卸或連接。但是目前的手擰螺絲一般都設置有一個方便手擰的手柄以代替設置在螺帽上的十字凹槽或一字凹槽,且考慮到手柄的實用性,在使用該類手擰螺絲時,當將其安裝于兩個工件上以使兩個工件連接時,其手柄會凸出于工件表面,對工件的美觀帶來了一定影響,并且限制了手擰螺絲的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手柄可彎折的手擰螺絲。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手擰螺絲,包括螺絲主體和與螺絲主體連接的手柄;所述螺絲主體包括螺柱、彈簧和連接于所述螺柱一端的螺帽,所述手柄包括轉動部和與所述轉動部連接的操作部;其中,所述螺帽上形成有一通孔,所述轉動部安裝于所述通孔內,以使所述操作部可相對所述螺帽轉動,所述彈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螺柱,所述彈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轉動部。較佳地,所述螺柱用于連接所述螺帽的一端設置有容置所述彈簧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與所述通孔相連通,以使所述彈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轉動部。較佳地,所述螺帽包括從所述螺柱一端延伸出來的第一連接件和與所述第一連接件卡合連接的第二連接件。較佳地,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與所述螺柱連接的第一連接主體和從所述第一連接主體的徑向上延伸出來的卡合凸,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第二連接件主體、從所述第二連接件主體的外沿朝向所述第一連接件方向延伸出來的側圍和設置于所述側圍的自由端的凸緣,所述側圍和所述第二連接主體形成容置所述第一連接主體的沉孔,所述凸緣與所述卡合凸相配合。較佳地,所述第一連接件或所述第二連接件上設置有通槽,用于安裝所述轉動部。較佳地,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上對應設置有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相互配合形成所述通孔,用于安裝所述轉動部。較佳地,所述螺柱與所述第一連接件為一體成型。較佳地,所述螺絲主體還包括設置于所述螺柱和所述螺帽之間的支撐臺,所述螺帽與所述支撐臺形成臺階狀,所述操作部可轉動至所述支撐臺的臺階面。較佳地,所述轉動部與所述操作部為一體成型。較佳地,所述螺柱包括螺紋段和光滑段。本技術手擰螺絲,包括螺絲主體和與螺絲主體連接的手柄;所述螺絲主體包括螺柱、彈簧和連接于所述螺柱一端的螺帽,所述手柄包括轉動部和與所述轉動部連接的操作部;其中,所述螺帽上形成有一通孔,所述轉動部安裝于所述通孔內,以使所述操作部可相對所述螺帽轉動,所述彈簧的一端抵接于
所述螺柱,所述彈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轉動部;其通過能夠相對螺帽轉動的轉動部,將所述手柄的操作部轉動一定方向,使其能夠與其作用的工件表面平齊,或者稍稍露出工件表面,擴大了所述手擰螺絲的使用范圍,且其結構簡單,使用美觀、操作方便。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本技術的分解示意圖;圖3、本技術的分解示意圖;圖4、本技術的上視圖;圖5、本技術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圖6、本技術沿B-B線的剖面示意圖;圖7、本技術的另一狀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1~7所示,一種手擰螺絲100,包括螺絲主體和與螺絲主體連接的手柄10;螺絲主體包括螺柱20、連接于螺柱20一端的螺帽30和設置于螺柱20和螺帽30之間的彈簧40,手柄10包括轉動部11和與轉動部11連接的操作部12;其中,螺帽30上形成有一通孔33,轉動部11安裝于通孔33內,以使操作部12可相對螺帽30轉動,彈簧40的一端抵接于螺柱20,另一端抵接于轉動部11;在此,螺柱20用于連接螺帽30的一端設置有容置彈簧40的容置槽23,容置槽23與通孔33相連通,這樣就能實現彈簧40的一端抵接于容置槽23的底部,另一端抵接于轉動部11,以限制轉動部11的轉動。在本實施例中,手柄10為D型手柄,如圖2和3所示,具體地,D型手柄的豎直邊即為轉動部11,弧邊即為操作部12,其為一體成型的結構,當然手柄10的形狀和結構不限于此,其還可以為其他形狀,如方型手柄等,或者手柄10
中的操作部12和轉動部11為分體式結構,能夠實現手柄10位于手柄螺絲100上將手柄螺絲100擰入工件的功能即可。而手柄10的功能實現還需要借助下述結構:其中螺帽30包括從螺柱20一端延伸出來的第一連接件31和與第一連接件31卡合連接的第二連接件32。具體地,第一連接件31包括與螺柱20連接的第一連接主體311和從第一連接主體311的徑向上延伸出來的卡合凸312,其中,如圖3所示,卡合凸312的徑向尺寸大于第一連接主體311的徑向尺寸,第一連接主體311和卡合凸312形成環形臺階狀;第二連接件32包括第二連接件主體321、從第二連接件主體321的外沿朝向第一連接件31方向延伸出來的側圍322和設置于側圍322的自由端的凸緣324,側圍322和第二連接主體321形成容置第一連接主體311的沉孔325,凸緣324與卡合凸312相配合;此外,第一連接件31朝向第二連接件32的一側設置有第一通槽313,第一通槽313將第一連接主體311分成兩個分開且相對的類半圓結構,卡合凸312也相應分成兩個相對的半圓環結構;第二連接件32朝向第一連接件31的一側上設置有與第一通槽313相對應的第二通槽323,兩通槽相互配合形成通孔33,用于安裝轉動部11,其中的第二通槽323為直接在側圍322和凸緣324上開口形成的。當然,也可以僅在第一連接件31上設置通槽,其對應地與第二連接件32連接后,則會形成上述的通孔33,一樣可以用于安裝轉動部11;當然也可以僅在第二連接件32上設置通槽,其對應地與第一連接件31連接后,同樣會形成上述的通孔33,用于安裝轉動部11,實現手柄10的轉動即可。優選地,螺絲主體還包括設置于螺柱20和螺帽30之間的支撐臺50,螺帽30的徑向尺寸小于支撐臺50的徑向尺寸,螺帽30與支撐臺50形成臺階狀,具體地,第一連接件主體311的徑向尺寸小于支撐臺50的徑向尺寸,卡合凸312和支撐臺50之間的臺階形成環形槽,用于收置第二連接件32的凸緣324,并且該結構中操作部12可轉動至支撐臺50的臺階面,用于容置該操作部12,使其在支撐臺50上的高度不要超出螺帽30的高度;這樣在使用該手擰螺絲100時,當需要操作該手擰螺絲100時,該手擰螺絲100處于如圖1所示的狀態,可以直接手擰進入螺絲孔,連接對應的工件,當該手擰螺絲100與工件完全擰緊后,
可以按壓操作部12,對彈簧40施加力,以給出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手擰螺絲,包括螺絲主體和與螺絲主體連接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絲主體包括螺柱、彈簧和連接于所述螺柱一端的螺帽,所述手柄包括轉動部和與所述轉動部連接的操作部;其中,所述螺帽上形成有一通孔,所述轉動部安裝于所述通孔內,以使所述操作部可相對所述螺帽轉動,所述彈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螺柱,所述彈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轉動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手擰螺絲,包括螺絲主體和與螺絲主體連接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絲主體包括螺柱、彈簧和連接于所述螺柱一端的螺帽,所述手柄包括轉動部和與所述轉動部連接的操作部;其中,所述螺帽上形成有一通孔,所述轉動部安裝于所述通孔內,以使所述操作部可相對所述螺帽轉動,所述彈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螺柱,所述彈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轉動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擰螺絲,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用于連接所述螺帽的一端設置有容置所述彈簧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與所述通孔相連通,以使所述彈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轉動部。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擰螺絲,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帽包括從所述螺柱一端延伸出來的第一連接件和與所述第一連接件卡合連接的第二連接件。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手擰螺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與所述螺柱連接的第一連接主體和從所述第一連接主體的徑向上延伸出來的卡合凸,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第二連接件主體、從所述第二連接件主體的外沿朝向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天江,沈大淵,郭豪,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高億電子五金配件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