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包括混凝土墻以及設置在混凝土墻周圍的框架梁和框架柱,所述混凝土墻直接與框架梁和框架柱連接,在所述混凝土墻內設置有若干豎縫,所述若干豎縫沿混凝土墻長度方向排列且相對于混凝土墻高度方向不貫通混凝土墻的墻體,所述混凝土墻內設置有豎直鋼筋和水平鋼筋,所述豎直鋼筋兩端錨固于框架梁中,所述水平鋼筋兩端錨固于框架柱中,所述豎直鋼筋和水平鋼筋采用分布式配筋以及局部集中加強配筋相結合的布筋方式。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在混凝土墻內設置不通長的豎縫,可通過改變豎縫的數量來控制墻體的剛度與延性,從而實現對墻體剛度的控制與延性的提高,克服傳統隔墻的主要缺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建筑結構工程
,特別涉及一種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
技術介紹
歷次實際震害表明,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中被視為“非結構”構件的填充墻實際上參與了結構的地震剪力分配,填充墻的剛度效應可能會導致填充墻框架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發生軟弱層破壞或扭轉破壞,從而引起結構嚴重受損甚至倒塌。傳統的填充墻存在剛度不可控制、延性差、耗能能力低等問題,填充墻不能作為一道抗震防線參與抵抗地震。國內外多次大地震震害表明,采用框架結構單一抗側力體系的房屋建筑,其倒塌率遠遠高于采用雙重和多重抗側力體系的房屋建筑,使框架結構中的隔墻能夠成為一道防線參與抗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成本低、施工方便的可控制剛度、具有良好延性與耗能能力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本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包括混凝土墻以及設置在混凝土墻周圍的框架梁和框架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墻直接與框架梁和框架柱連接,在所述混凝土墻內設置有若干豎縫,所述若干豎縫沿混凝土墻長度方向排列且相對于混凝土墻高度方向不貫通混凝土墻的墻體,所述混凝土墻內設置有豎直鋼筋和水平鋼筋,所述豎直鋼筋兩端錨固于框架梁中,所述水平鋼筋兩端錨固于框架柱中,所述豎直鋼筋和水平鋼筋采用分布式配筋以及局部集中加強配筋相結合的布筋方式。本技術所述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其所述豎縫位于混凝土墻的中間位置,所述豎縫的長度不大于混凝土墻對應的框架柱柱高的1/2,所述豎縫上、下端距離框架梁的間距分別大于混凝土墻對應的框架柱柱高的1/4,所述豎縫的寬度為10~20mm。本技術所述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其在所述豎縫內部填充有柔性密封材料。本技術所述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其相鄰兩個豎縫之間的墻體形成墻肢,所述豎縫之間的每一段墻肢高寬比大于2,即豎縫的長度與相鄰豎縫之間的間距比大于2,整片開豎縫的混凝土墻水平剛度為所有墻肢彎曲水平剛度之和,所述開豎縫的混凝土墻水平剛度小于砌體隔墻的水平剛度。本技術所述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其所述混凝土墻與框架柱連接位置不設置豎縫,所述混凝土墻的厚度小于框架柱在對應墻厚方向尺寸的1/3。本技術所述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其所述分布式配筋中豎直鋼筋的布置方式為在整片墻體內單層分布式配筋,所述豎直鋼筋不需要在每段墻肢進行布置,所述水平鋼筋布置方式為在整片墻體內單層分布式配筋,所述局部集中加強配筋中豎直鋼筋布置在混凝土墻兩端以及在混凝土墻中間隔若干墻肢進行多層分布式配筋,所述水平鋼筋布置在豎縫兩端且多層分布式配筋。本技術所述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其所述分布式配筋以及局部集中加強配筋中的所有鋼筋配筋率為0.10~0.25%。本技術通過在混凝土墻內設置不通長的豎縫,從而減小了墻體剛度,增加了墻體延性,設置豎縫數量越多,則墻體剛度越低而延性越強,因此,可以通過改變豎縫的數量來控制墻體的剛度與延性,從而實現對墻體剛度的控制與延性的提高,克服傳統隔墻的主要缺點,而且混凝土墻與框架梁、框架柱直接連接,在地震中能夠順利參與承擔部分地震荷載,從而成為在框架之前的第一道防線,起到“保險絲”效應。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A剖視圖。圖中標記:1為混凝土墻,2為框架梁,3為框架柱,4為豎直鋼筋,5為水平鋼筋,6為豎縫。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詳細的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技術。如圖1和2所示,一種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包括混凝土墻1以及設置在混凝土墻1周圍的框架梁2和框架柱3,所述混凝土墻1可使用低標號混凝土直接與框架梁2和框架柱3連接,在所述混凝土墻1內設置有若干豎縫6,所述混凝土墻1與框架柱3連接位置不設置豎縫6,所述混凝土墻1的厚度小于框架柱3在對應墻厚方向尺寸的1/3,所述若干豎縫6沿混凝土墻1長度方向排列且相對于混凝土墻1高度方向不貫通混凝土墻1的墻體,通過不通長豎縫的設置能夠減小墻體剛度并增加墻體延性與耗能能力,所述豎縫6位于混凝土墻1的中間位置,所述豎縫6的長度不大于混凝土墻1對應的框架柱3柱高的1/2,所述豎縫6上、下端距離框架梁2的間距分別大于混凝土墻1對應的框架柱3柱高的1/4,所述豎縫6的寬度為10~20mm,在所述豎縫6內部填充有柔性密封材料,所述混凝土墻1內設置有豎直鋼筋4和水平鋼筋5,所述豎直鋼筋4兩端錨固于框架梁2中,所述水平鋼筋5兩端錨固于框架柱3中,所述豎直鋼筋4和水平鋼筋5采用分布式配筋以及局部集中加強配筋相結合的布筋方式。所述隔墻在建筑中僅僅起到分隔空間、提供合適剛度并承擔一定水平荷載的作用,并不承擔豎向荷載,因此構造上可采用框架梁、框架柱預留插筋,后澆墻構件的方法。墻體中鋼筋僅僅起到防止墻體平面外閃倒的作用,可使用C6與C8小直徑鋼筋。為進一步誘導墻體中裂縫位置位于墻體中部設置豎縫區域,墻體周圍加強鋼筋直徑應大于墻體中部分布鋼筋與加強鋼筋。為防止較早破壞的墻體中裂縫擴散進入框架梁與框架柱,豎縫不應通長設置,現有研究結果表明,當豎縫長度小于框架柱柱高的1/2時,墻體破壞產生的裂縫不會擴展到框架梁之中;當墻體厚度小于框架柱在墻厚方向尺寸的1/3時,墻體破壞產生的裂縫不會擴展到框架柱當中。因此,對墻體中豎縫的長度須限制在框架柱高的1/2以內,且位于墻體的中間高度位置;墻體墻厚須限制在框架柱在墻厚方向尺寸的1/3以內。其中,相鄰兩個豎縫6之間的墻體形成墻肢,所述豎縫6之間的每一段墻肢高寬比大于2,即豎縫6的長度與相鄰豎縫6之間的間距比大于2,整片開豎縫6的混凝土墻1水平剛度為所有墻肢彎曲水平剛度之和,所述開豎縫6的混凝土墻1水平剛度小于砌體隔墻的水平剛度;所述分布式配筋中豎直鋼筋4的布置方式為在整片墻體內單層分布式配筋,所述豎直鋼筋4不需要在每段墻肢進行布置,所述水平鋼筋5布置方式為在整片墻體內單層分布式配筋,所述局部集中加強配筋中豎直鋼筋4布置在混凝土墻1兩端以及在混凝土墻1中間隔若干墻肢進行多層分布式配筋,所述水平鋼筋5布置在豎縫6兩端且多層分布式配筋,所述分布式配筋以及局部集中加強配筋中的所有鋼筋配筋率為0.10~0.25%。通過設置豎縫改變墻體剛度與延性的受力機理在于,設縫之后墻體成為一系列墻肢,每一段墻肢高寬比相對不設縫墻體都顯著增加,從而使得墻體的破壞模式從整片墻的剪切型破壞,變為每一段墻肢的彎曲型破壞,因此墻體延性隨著每段墻肢高寬比的增加而增加。墻體初始剛度由剪切剛度變化為所有墻肢彎曲水平剛度之和,因此,可以通過改變設置豎縫的數量來控制墻體的水平剛度值,整片墻體的剛度隨著豎縫數量的增加而減小。為了保證每一段墻肢在承擔水平荷載時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包括混凝土墻(1)以及設置在混凝土墻(1)周圍的框架梁(2)和框架柱(3),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墻(1)直接與框架梁(2)和框架柱(3)連接,在所述混凝土墻(1)內設置有若干豎縫(6),所述若干豎縫(6)沿混凝土墻(1)長度方向排列且相對于混凝土墻(1)高度方向不貫通混凝土墻(1)的墻體,所述混凝土墻(1)內設置有豎直鋼筋(4)和水平鋼筋(5),所述豎直鋼筋(4)兩端錨固于框架梁(2)中,所述水平鋼筋(5)兩端錨固于框架柱(3)中,所述豎直鋼筋(4)和水平鋼筋(5)采用分布式配筋以及局部集中加強配筋相結合的布筋方式。
【技術特征摘要】
1. 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包括混凝土墻(1)以及設置在混凝土墻(1)周圍的框架梁(2)和框架柱(3),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墻(1)直接與框架梁(2)和框架柱(3)連接,在所述混凝土墻(1)內設置有若干豎縫(6),所述若干豎縫(6)沿混凝土墻(1)長度方向排列且相對于混凝土墻(1)高度方向不貫通混凝土墻(1)的墻體,所述混凝土墻(1)內設置有豎直鋼筋(4)和水平鋼筋(5),所述豎直鋼筋(4)兩端錨固于框架梁(2)中,所述水平鋼筋(5)兩端錨固于框架柱(3)中,所述豎直鋼筋(4)和水平鋼筋(5)采用分布式配筋以及局部集中加強配筋相結合的布筋方式。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其特征在于:所述豎縫(6)位于混凝土墻(1)的中間位置,所述豎縫(6)的長度不大于混凝土墻(1)對應的框架柱(3)柱高的1/2,所述豎縫(6)上、下端距離框架梁(2)的間距分別大于混凝土墻(1)對應的框架柱(3)柱高的1/4,所述豎縫(6)的寬度為10~20mm。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土耗能隔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豎縫(6)內部填充有柔性密封材料。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通式少配筋局部加強型不貫通開縫混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馮遠,張川,吳小賓,熊耀清,高永東,劉昭清,張蜀瀘,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