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燃油泵布置結構及電噴車,所述燃油泵布置結構包括位于燃油箱外的燃油泵,所述燃油泵固定在車架上,且所述燃油泵位于發動機缸體的后方、曲軸箱箱體的上方、空濾器前方靠近曲軸箱箱體的區域內,所述燃油泵通過進油管、回油管分別與燃油箱連接,且燃油泵通過供油管與發動機的噴油器連接。燃油泵上方有燃油箱遮擋,側面有覆蓋件遮擋,下方有空濾器遮擋,無需設置防護罩,遠離泥水飛濺,有利于提高燃油泵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燃油泵端與發動機的噴油器端的兩個接頭距離短,燃油泵進油接嘴與燃油箱出油接嘴的距離短,從而使供油管、進油管均可設計得較短,節省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發動機燃油供給技術,特別涉及一種燃油泵布置結構及電噴車。
技術介紹
傳統電噴車為燃油泵內置于燃油箱的結構,將燃油箱中的燃油輸送到發動機中。這種結構存在以下缺點:燃油箱的殘余油量會增加較多,導致油箱有效容量變小;燃油箱與燃油泵配合處的精度要求較高,對制造質量控制要求較高;燃油泵的維護保養需拆卸燃油箱后才能進行,保養不方便;燃油泵出口處為高壓燃油,且燃油泵下方為發動機,如果泄露將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燃油泵布置結構及電噴車,不僅能克服傳統燃油泵內置方式的缺陷,而且燃油泵安裝可靠。其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燃油泵布置結構,包括位于燃油箱外的燃油泵,所述燃油泵固定在車架上,且所述燃油泵位于節流閥體的后上方、燃油箱及車架主管的下方、空濾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區域內,所述燃油泵通過進油管、回油管分別與燃油箱連接,且燃油泵通過供油管與發動機的噴油器連接。其進一步技術方案如下:所述燃油泵的進油口的設置位置比燃油泵的回油口的設置位置更低,且燃油泵的進油口、燃油泵的回油口相對水平面朝上設置。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結構還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與燃油泵連接,所述車架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安裝孔,所述固定架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安裝孔,所述固定架通過緊固件與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配合固定在車架上。所述緊固件包括螺栓、襯套、墊片及減震墊,所述螺栓的一端依次穿過所述墊片、減震墊、第一安裝孔、襯套及第二安裝孔,且所述螺栓與第二安裝孔螺紋連接。所述車架上設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安裝孔,所述固定架上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安裝孔,所述固定架通過兩個所述緊固件分別與兩個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配合固定在車架上。所述燃油泵位于車架側管靠近中間區域的一側,且所述固定架與車架連接時,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的中心線朝向車架上方。所述固定架上設有縱向安裝孔與橫向安裝孔,所述燃油泵通過兩個螺釘分別與縱向安裝孔、橫向安裝孔配合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一種電噴車,包括車身本體、與車身本體連接的車架及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結構。所述燃油泵安裝區域罩設有車身本體的覆蓋件與座墊。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上述燃油泵布置結構及電噴車,將燃油泵布置于燃油箱外,能克服傳統燃油泵內置方式的缺陷,燃油泵保養更方便;燃油泵位于節流閥體的后上方、燃油箱及車架主管的下方、空濾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區域內,該處區域遠離熱源,保證燃油泵具有良好的工作溫度;并且上有燃油箱遮擋,側面有覆蓋件遮擋,下方有空濾器遮擋,無需設置防護罩,遠離泥水飛濺,有利于提高燃油泵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同時燃油泵位燃油箱下方,是處于車架圍成的區域內部,收納性較好,不影響整體外觀,且空間利用充分,為其它零件的布置提供的空間;降低油液泄露出現的安全隱患;并且位于節流閥體的后上方、空濾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區域內,燃油泵端與發動機的噴油器端的兩個接頭距離短,燃油泵進油接嘴與燃油箱出油接嘴的距離短,從而使供油管、進油管均可設計得較短,節省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燃油泵布置結構的裝配示意圖一;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燃油泵布置結構的裝配示意圖二;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燃油泵布置結構的裝配示意圖三;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燃油泵布置結構的拆解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燃油箱,2、車架,21、車架主管,22、車架主管,23、固定片,201、第一安裝孔,3、發動機,4、節流閥體,5、空濾器,6、噴油器,7、燃油濾清器,8、曲軸箱,10、燃油泵,110、進油管,120、回油管,130、供油管,140、螺釘,20、固定架,210、第二安裝孔,220、縱向安裝孔,230、橫向安裝孔,30、緊固件,310、螺栓,320、襯套,330、墊片,340、減震墊。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至4所示,一種燃油泵布置結構,包括位于燃油箱1外的燃油泵10,所述燃油泵10固定在車架2上,且所述燃油泵10位于節流閥體4的后上方、燃油箱1及車架主管21的下方、空濾器5前上方靠近燃油箱1的區域內,所述燃油泵10通過進油管110、回油管120分別與燃油箱1連接,且燃油泵10通過供油管130與發動機3的噴油器6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油管110上設有燃油濾清器7,用于對由燃油箱1進入燃油泵10的燃油進行過濾。所述前、后是以具備該燃油泵布置結構的車為參照,靠近車頭位置為前,車尾位置為后,所述車架2具有車架主管21與車架主管22,形成車身本體的支撐。將燃油泵10布置于燃油箱1外,能克服傳統燃油泵內置方式的缺陷,燃油泵10保養更方便;燃油泵10位于節流閥體4的后上方、燃油箱1及車架主管21的下方、空濾器5前上方靠近燃油箱1的區域內,該處區域遠離熱源,并且上有燃油箱1遮擋,側面有覆蓋件遮擋,下方有空濾器5遮擋,保證燃油泵10具有良好的工作溫度;而且遠離泥水飛濺,有利于提高燃油泵10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同時燃油泵10位燃油箱1下方,是處于車架2圍成的區域內部,收納性較好,不影響整體外觀,且空間利用充分,為其它零件的布置提供的空間;降低油液泄露出現的安全隱患;并且位于節流閥體4的后上方、空濾器5前上方靠近燃油箱1的區域內,燃油泵10端與發動機3的噴油器6端的兩個接 頭距離短,燃油泵10進油接嘴與燃油箱1出油接嘴的距離短,從而使供油管130、進油管110均可設計得較短,節省成本。所述燃油泵10的進油口的設置位置比燃油泵10的回油口的設置位置更低,且燃油泵10的進油口、燃油泵10的回油口相對水平面朝上設置。這樣設置便于燃油流入或者流出燃油泵10。如圖2-4所示,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結構還包括固定架20,所述固定架20與燃油泵10連接,所述車架2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安裝孔201,所述固定架20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安裝孔210,所述固定架20通過緊固件30與第一安裝孔201、第二安裝孔210配合固定在車架2上。通過設置固定架20使燃油泵10與車架2固定連接,方便拆裝。本實施例中,所述車架2上設有固定片23,所述固定片23上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安裝孔201,所述固定架20上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安裝孔210,使固定架20通過兩個緊固件30固定在車架2上,提高安裝穩定性。所述緊固件30包括螺栓310、襯套320、墊片330及減震墊340,所述螺栓310的一端依次穿過所述墊片330、減震墊340、第一安裝孔201、襯套320及第二安裝孔210,且所述螺栓310與第二安裝孔210螺紋連接。所述襯套320一端具有法蘭臺,其另一端穿過第一安裝孔201伸入到所述減震墊340內,減震墊340通過襯套320、墊片330及螺栓310限位,固定架20與車架2之間采用柔性連接,減小整車振動對燃油泵10的影響,利于提高燃油泵10工作的可靠性和降低燃油泵10工作時的噪音。所述固定架20上設有縱向安裝孔220與橫向安裝孔230,所述燃油泵10通過兩個螺釘140分別與縱向安裝孔220、橫向安裝孔230配合固定在所述固定架20上。通過兩個螺釘140分別與縱向安裝孔220、橫向安裝孔230配合固定燃油泵10,使燃油泵10與固定架20之間在水平方向與豎直方向均被限定,提高安裝可靠度。所述燃油泵10位于車架側管22靠近中間區域的一側,使整車在寬度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燃油泵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燃油箱外的燃油泵,所述燃油泵固定在車架上,且所述燃油泵位于節流閥體的后上方、燃油箱及車架主管的下方、空濾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區域內,所述燃油泵通過進油管、回油管分別與燃油箱連接,且燃油泵通過供油管與發動機的噴油器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燃油泵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燃油箱外的燃油泵,所述燃油泵固定在車架上,且所述燃油泵位于節流閥體的后上方、燃油箱及車架主管的下方、空濾器前上方靠近燃油箱的區域內,所述燃油泵通過進油管、回油管分別與燃油箱連接,且燃油泵通過供油管與發動機的噴油器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泵的進油口的設置位置比燃油泵的回油口的設置位置更低,且燃油泵的進油口、燃油泵的回油口相對水平面朝上設置。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與燃油泵連接,所述車架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安裝孔,所述固定架上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安裝孔,所述固定架通過緊固件與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配合固定在車架上。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泵布置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件包括螺栓、襯套、墊片及減震墊,所述螺栓的一端依次穿過所述墊片、減震墊、第一安裝孔、襯套...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鄒科,姜文龍,趙向陽,王建中,
申請(專利權)人:江門市大長江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