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輸電設備
,尤其涉及一種電壓補償器及電壓補償方法。
技術介紹
電壓質量對電網穩定及電力設備的安全運行、線路損耗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都有直接影響。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家庭居民購買大量的家用電器以及電力排灌機井等電動機械,致使農業用電負荷劇增。目前,用戶端的使用電壓一般達不到供電標準中要求的電壓,例如220V供電,實際的供電電壓可能低于或高于220V,該不穩定的供電電壓可能造成用戶端用電設備燒壞等情形。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壓補償器,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用戶端的使用電壓一般達不到供電標準中要求的電壓,可能造成用戶端用電設備燒壞等情形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電壓補償器,所述電壓補償器包括單片機、補償線圈、電源穩壓電路以及接觸器控制電路,其中:所述單片機分別與所述電源穩壓電路、接觸器控制電路連接,所述電源穩壓電路與輸入相線連接;所述補償線圈包括主線圈、第一副線圈和第二副線圈,所述主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所述主線圈輸出端連接輸出相線,所述第一副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輸出端連接零線,第二副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輸出端連接零線,所述第一副線圈連接輸入相線的一端設有第一接觸器,所述第二副線圈連接輸入相線的一端設有第二接觸器;所述接觸器控制電路分別與所述第一接觸器、第二接觸器連接。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電源穩壓電路包括整流電路和穩壓電路,其中,所述整流電路與所述輸入相線連接,所述整流電路和所述穩壓電路分別與所述單片機連接。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單片機包括采樣信號比對模塊、計算模塊和信 >號輸出模塊,其中,所述計算模塊分別與所述信號比對模塊和信號輸出模塊連接。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電壓補償器還包括上電延時電路,所述上電延時電路與所述單片機連接,所述主線圈輸出端的輸出相線上設有第三接觸器,所述第三接觸器與所述上電延時電路連接。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電壓補償器還包括過壓保護電路,所述過壓保護電路分別與所述單片機的信號輸出模塊連接,所述主線圈輸出端的輸出相線上還設有第四接觸器,所述第四接觸器與所述過壓保護電路連接。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電壓補償器的電壓補償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驟:電源穩壓電路對輸入相線上的交流電壓信號進行采集,執行整流動作,同時為所述單片機提供電源電壓,并獲取電壓補償信號;單片機對所述電壓補償信號進行信號比對,計算電壓補償參數,并生相應的電壓補償信號輸送給所述接觸器控制電路;所述接觸器控制電路根據所述電壓補償信號控制所述第一接觸器或第二接觸器閉合,控制所述第一副線圈或第二副線圈對所述主線圈進行電壓補償。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方法還包括下述步驟:當所述單片機通電工作時,上電延時電路延時閉合所述第三接觸器。作為一種改進的方案,所述方法還包括下述步驟:當所述單片機計算得到的電壓補償參數大于預先設定的過電壓保護閾值時,過壓保護電路控制打開第四接觸器,斷開輸出相線。在本專利技術中,電壓補償器包括單片機、補償線圈、電源穩壓電路以及接觸器控制電路,單片機分別與電源穩壓電路、接觸器控制電路連接,電源穩壓電路與輸入相線連接;補償線圈包括主線圈、第一副線圈和第二副線圈,主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主線圈輸出端連接輸出相線,第一副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輸出端連接零線,第二副線圈輸入端連接輸入相線,輸出端連接零線,第一副線圈連接輸入相線的一端設有第一接觸器,第二副線圈連接輸入相線的一端設有第二接觸器;接觸器控制電路分別與第一接觸器、第二接觸器連接,從而實現對輸入相線的電壓的自動補償,使到達用戶端的供電電壓
滿足國家供電標準要求。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電壓補償器的結構原理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電壓補償方法的實現流程圖;其中,1-單片機,2-補償線圈,3-電源穩壓電路,4-接觸器控制電路,5-主線圈,6-第一副線圈,7-第二副線圈,8-輸入相線,9-零線,10-第一接觸器,11-第二接觸器,12-整流電路,13-穩壓電路,14-采樣信號比對模塊,15-計算模塊,16-信號輸出模塊,17-上電延時電路,18-第三接觸器,19-過壓保護電路,20-第四接觸器,21-輸出相線。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圖1示出了本專利技術提供的的結構示意圖,為了便于說明,圖中僅給出了與本專利技術相關的部分。電壓補償器包括單片機1、補償線圈2、電源穩壓電路3以及接觸器控制電路4,其中:單片機1分別與電源穩壓電路3、接觸器控制電路4連接,電源穩壓電路3與輸入相線連接;補償線圈2包括主線圈5、第一副線圈6和第二副線圈7,主線圈5輸入端連接輸入相線8,主線圈5輸出端連接輸出相線21,第一副線圈6輸入端連接輸入相線8,輸出端連接零線9,第二副線圈7輸入端連接輸入相線8,輸出端連接零線9,第一副線圈6連接輸入相線8的一端設有第一接觸器10,第二副線圈7連接輸入相線8的一端設有第二接觸器11;接觸器控制電路4分別與第一接觸器10、第二接觸器11連接,用于根據單片機1輸出的電壓補償信號,控制第一接觸器10和第二接觸器11的閉合時間。其中,該第一副線圈6和第二副線圈7主要用于在通電時,為上述主線圈5提供電壓補償,主線圈5自動對輸入相線8上的電壓進行補償,下述有具體的事例進行說明,在此不再贅述。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電源穩壓電路3主要用于對輸入相線8上的電壓進行采樣取樣,然后分析生成電壓補償信號,同時為單片機1等用電器件進行供電,其中,該電源穩壓電路3包括整流電路12和穩壓電路13,其中,整流電路12與輸入相線8連接,整流電路12和穩壓電路13分別與單片機1連接;該整流電路12將輸入相線8的電壓信號進行整流濾波后,一路提供給單片機1作為電壓補償信號,另一路經穩壓電路13后,為單片機1供電,在此不再贅述。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單片機1包括采樣信號比對模塊14、計算模塊15和信號輸出模塊16,其中,計算模塊15分別與信號比對模塊和信號輸出模塊16連接;該采樣信號比對模塊14與上述整流電路12連接,主要用于對電壓補償信號進行比對分析,判斷確定當前輸入相線8輸入到主線圈5的電壓,從而通過計算模塊15生成需要補償的電壓參數,并通過信號輸出模塊16輸出到接觸器控制電路4上。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電壓補償器還包括上電延時電路17,該上電延時電路17與單片機1連接,主線圈5輸出端的輸出相線21上設有第三接觸器18,第三接觸器18與上電延時電路17連接;其中,該上電延時電路17主要用于防止通電開始時,單片機1輸出誤動指令,造成錯誤控制,該延時時間可以設置為5至15秒,即第三接觸器18處于斷開狀態,當延時時間到達時,則閉合該接觸器,單片機1對于接觸器控制電路4的控制才有效。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電壓補償器還包括過壓保護電路19,該過壓保護電路19分別與單片機1的信號輸出模塊16連接,主線圈5輸出端的輸出相線21上還設有第四接觸器20,第四接觸器20與過壓保護電路19連接;即當單片機1的信號輸出模塊16輸出的電壓高于預先設定的過電壓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壓補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壓補償器包括單片機、補償線圈、電源穩壓電路以及接觸器控制電路,其中:所述單片機分別與所述電源穩壓電路、接觸器控制電路連接,所述電源穩壓電路與輸入相線連接;所述補償線圈包括主線圈、第一副線圈和第二副線圈,所述主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所述主線圈輸出端連接輸出相線,所述第一副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輸出端連接零線,第二副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輸出端連接零線,所述第一副線圈連接輸入相線的一端設有第一接觸器,所述第二副線圈連接輸入相線的一端設有第二接觸器;所述接觸器控制電路分別與所述第一接觸器、第二接觸器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壓補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壓補償器包括單片機、補償線圈、電源穩壓電路以及接觸器控制電路,其中:所述單片機分別與所述電源穩壓電路、接觸器控制電路連接,所述電源穩壓電路與輸入相線連接;所述補償線圈包括主線圈、第一副線圈和第二副線圈,所述主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所述主線圈輸出端連接輸出相線,所述第一副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輸出端連接零線,第二副線圈輸入端連接所述輸入相線,輸出端連接零線,所述第一副線圈連接輸入相線的一端設有第一接觸器,所述第二副線圈連接輸入相線的一端設有第二接觸器;所述接觸器控制電路分別與所述第一接觸器、第二接觸器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壓補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穩壓電路包括整流電路和穩壓電路,其中,所述整流電路與所述輸入相線連接,所述整流電路和所述穩壓電路分別與所述單片機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壓補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片機包括采樣信號比對模塊、計算模塊和信號輸出模塊,其中,所述計算模塊分別與所述信號比對模塊和信號輸出模塊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壓補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壓補償器還包括上電延時電路,所述上電延時電路與所述單片機連接,所述主線圈輸出端的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鯤,曲磊,巨濤,潘建國,朱小正,朱小明,李建新,
申請(專利權)人:李建新,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