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面作業裝置。為解決目前海帶收獲時苗繩在向舢板上轉移時的技術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海帶收獲船,包括左船體與右船體,在靠近左右船體前端的兩船體之間設有連接兩船體的橫向座板,在座板上設有前支撐架,在座板后方的左右船體之間設有后支撐架,在前后支撐架上設有苗繩輸送裝置;所述的苗繩輸送裝置包括設置在前后支撐架上的兩平行導軌,兩平行導軌自前支撐架向后支撐架方向逐漸升高,導軌前端伸出前支撐架并向下方傾斜延伸至左右船體之間,在兩平行導軌上分別設有環狀鏈條,兩鏈條之間設有海帶托桿,海帶托桿的兩端分別設有苗繩掛鉤。該海帶收獲船結構合理,能夠實現與舢板的完美結合,顯著提高海帶的收獲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面作業裝置,具體是指一種海帶收獲船。
技術介紹
目前海帶的養殖面積不斷擴大,養殖產量逐年提升,海帶收獲期短,勞動強度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針對此問題,目前有各種類型的用于海帶收獲的船只出現。如申請號:2013103992150、名稱:海帶收獲船,申請號:2014206271553、名稱:海帶收割裝置,申請號:201220462829X、名稱:海帶收獲裝置等等。但上述收獲船只在進行收獲作業時,或是將海帶直接收獲到自身船艙內或是采用吊具將海帶吊裝到舢板上。目前,海帶養殖區域的各種配套設施仍然以配合舢板運輸為主,多艘舢板在海帶養殖區內完成裝載后串聯起來由拖頭拖至碼頭進行卸載,作業工人已熟練并適應該作業方式,在該作業方式中,最繁重的環節在于將解開吊繩后的苗繩轉移到舢板上,由于一根苗繩上生長了20-40顆海帶,其重量很大,在轉移的過程中需要作業人員付出較大的勞動強度,并且容易發生危險。而現有收獲船只在收獲后在向舢板轉移時與舢板的配合存在較大的技術問題,或者是船只設計過于復雜,生產成本較高,或者是船只不能在架繩之間穩定前行造成海帶收獲失敗。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目前海帶收獲時苗繩在向舢板上轉移時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結構相對簡單、操作簡便,能夠顯著降低勞動強度的海帶收獲船。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海帶收獲船,包括船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體包括左船體與右船體,在靠近左右船體前端的兩船體之間設有連接兩船體的橫向座板,左右船體前后端之間敞開,在座板上設有前支撐架,在座板后方的左右船體之間設有后支撐架,在前后支撐架上設有苗繩輸送裝置;所述的苗繩輸送裝置包括設置在前后支撐架上的兩平行導軌,兩平行導軌自前支撐架向后支撐架方向逐漸升高,導軌前端伸出前支撐架并向下方傾斜延伸至左右船體之間,在兩平行導軌上分別設有環狀鏈條,兩鏈條之間設有海帶托桿,海帶托桿的兩端分別設有苗繩掛鉤。進一步的,在靠近左右船體外側的船體甲板上分別設有架繩抓取裝置,所述的架繩抓取裝置包括固定在甲板上的支撐柱,支撐柱的頂端設有可自由轉動的夾緊輪,所述的夾緊輪中間設有軸孔,夾緊輪的輪面中間設有內陷的V字型夾緊槽,夾緊輪內部中空,夾緊輪上設有充氣口。進一步的,左右船體上的架繩抓取裝置為多個,其各個夾緊輪之間通過傳動裝置連接,各夾緊輪實現同步轉動。進一步的,所述的夾緊輪之間的傳動裝置為傳動鏈。進一步的,在兩平行導軌之間設有托網,托網位于環狀鏈條及海帶托桿的下方。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該海帶收獲船結構合理,能夠實現與舢板的完美結合,海帶苗繩通過苗繩輸送裝置能夠自動轉移到舢板之上,極大地減輕了收獲人員的勞動強度,顯著提高海帶的收獲效率。附圖說明附圖1為該海帶收獲船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夾緊輪的結構主視圖。附圖3為附圖2中A-A向結構剖視圖。附圖4為苗繩輸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如附圖1所示,一種海帶收獲船,包括船體,船體包括左船體1與右船體2,在靠近左右船體前端的兩船體之間設有連接兩船體的橫向座板3,左右船體前后端之間敞開,在座板3上設有前支撐架4,在座板后方的左右船體之間設有后支撐架5,在前后支撐架上設有苗繩輸送裝置6。通過座板3及后支撐架5將左右船體實現牢固連接,同時在前支撐架4及后支撐架5之間搭建苗繩輸送裝置6。如附圖4所示,苗繩輸送裝置6包括設置在前后支撐架上的兩平行導軌7,導軌7的作用起到支撐環狀鏈條及導向的作用。如附圖1所示,后支撐架5的高度大于前支撐架4,兩平行導軌自前支撐架4向后支撐架5方向逐漸升高,同時,導軌前端伸出前支撐架4并向下方傾斜延伸至左右船體之間。如附圖4所示,在兩平行導軌上分別設有環狀鏈條8,兩鏈條之間設有海帶托桿9,海帶托桿的兩端分別設有苗繩掛鉤10。如附圖1所示,工作時,舢板11駛進左右船體后方中間,舢板船艙正對苗繩輸送裝置的末端,兩操作人員分別站在左右船體前端的甲板上,操作人員將架繩上的苗繩系扣解開,將苗繩兩端掛在海帶托桿9兩端的苗繩掛鉤10上,此操作步驟由于苗繩及海帶在水中,利用海水的浮力,操作人員可以輕松的將苗繩掛在苗繩掛鉤10上,苗繩輸送裝置運轉帶動苗繩及苗繩上的海帶向后方移動,當苗繩達到苗繩輸送裝置的最高點時,環狀鏈條8發生回轉,在回轉的過程中,苗繩兩端自動與苗繩掛鉤10分離形成脫鉤操作,苗繩及海帶墜落于舢板艙內實現海帶苗繩向舢板的轉移。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苗繩掛在海帶托桿9的兩端后,苗繩上的海帶很容易由兩海帶托桿之間的空隙中落下,當苗繩到達高點的回轉位置時,由于海帶沒有不能及時發聲反轉,在沒有海帶重量的牽拉下,苗繩兩端難以實現自動脫鉤。為解決該技術問題,如附圖4所示,在兩平行導軌7之間設有托網11,托網11位于環狀鏈條7及海帶托桿9的下方。托網11可采用不銹鋼網支撐,利用該托網,當苗繩掛在苗繩掛鉤10上后,苗繩上的海帶堆積在托網11上方,當苗繩到達高點回轉位置時,托網11上堆積的海帶迅速墜落,利用海帶的重量迫使苗繩兩端與苗繩掛鉤10實現自動脫鉤。該海帶收獲船在架繩之間的行進依靠抓取架繩進行的。其具體結構見附圖1-3所示。如附圖1所示,在靠近左右船體外側的船體甲板上分別設有架繩抓取裝置12,該架繩抓取裝置12包括固定在甲板上的支撐柱13,支撐柱13的頂端設有可自由轉動的夾緊輪14。如附圖2及附圖3所示,夾緊輪14中間設有軸孔15,夾緊輪的輪面中間設有內陷的V字型夾緊槽16,夾緊輪14設有中空內腔17,夾緊輪上設有充氣口(附圖中未示出)。根據附圖1-3所示,當向夾緊輪的中空內腔17中沖入高壓氣體后,夾緊輪14發生膨脹,此時V字型夾緊槽16的深度及寬度發生變化,根據架繩的直徑確定V字型夾緊槽16的寬度,當架繩位于夾緊槽16內部后,由于夾緊槽16兩側的槽壁具有彈性,利用架繩自身的重量,架繩被勒進夾緊槽16內部,此時夾緊輪14發生轉動,利用夾緊槽槽壁與架繩之間的摩擦力就會推動船只沿架繩走動。如附圖1所示,在左右船體上設置多個架繩抓取裝置12,每個架繩抓取裝置12上的夾緊輪之間通過傳動裝置連接(附圖中未示出),例如傳動鏈,各夾緊輪通過電機的帶動實現同步轉動。當多個夾緊輪同步轉動時,就會推動船只沿架繩前進或后退。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專利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海帶收獲船,包括船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體包括左船體與右船體,在靠近左右船體前端的兩船體之間設有連接兩船體的橫向座板,左右船體前后端之間敞開,在座板上設有前支撐架,在座板后方的左右船體之間設有后支撐架,在前后支撐架上設有苗繩輸送裝置;所述的苗繩輸送裝置包括設置在前后支撐架上的兩平行導軌,兩平行導軌自前支撐架向后支撐架方向逐漸升高,導軌前端伸出前支撐架并向下方傾斜延伸至左右船體之間,在兩平行導軌上分別設有環狀鏈條,兩鏈條之間設有海帶托桿,海帶托桿的兩端分別設有苗繩掛鉤。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海帶收獲船,包括船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體包括左船體與右船體,在靠近左右船體前端的兩船體之間設有連接兩船體的橫向座板,左右船體前后端之間敞開,在座板上設有前支撐架,在座板后方的左右船體之間設有后支撐架,在前后支撐架上設有苗繩輸送裝置;所述的苗繩輸送裝置包括設置在前后支撐架上的兩平行導軌,兩平行導軌自前支撐架向后支撐架方向逐漸升高,導軌前端伸出前支撐架并向下方傾斜延伸至左右船體之間,在兩平行導軌上分別設有環狀鏈條,兩鏈條之間設有海帶托桿,海帶托桿的兩端分別設有苗繩掛鉤。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海帶收獲船,其特征在于:在靠近左右船體外側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軍壯,
申請(專利權)人:王軍壯,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