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循環水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系統、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紫外殺菌室和植物吸收管,從養殖池起,在水體循環路徑中,當養殖池中的自取式控水閥拿掉后養殖水體流到第一過濾室,然后經水泵a抽到植物吸收管,經過植物充分的吸收,水流到第二過濾室,再被水泵b抽到紫外殺菌室,然后打開紫外殺菌室的總閥門和養殖池上方進水管a的閥門,清潔的水流到養殖池,完成水體循環。本發明專利技術裝置在減小養殖魚體患病幾率的前提下,解決現有的循環水養殖系統水循環緩慢、需要經常更換養殖水體、不能更新養殖車間空氣和魚體易得病等問題,以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形成水中、水面立體循環養殖系統。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循環水養殖裝置,屬于水產品養殖器械領域。
技術介紹
當今世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大大小小的養殖場越來越多。然而,由于投喂以及魚自身排泄,使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指標升高,水質迅速惡化,使得養殖風險增大。目前大的養殖場一般都裝有循環水養殖系統,但是絕大部分小養殖場和部分大的養殖場還是沒有裝循環水養殖系統,所用養殖池需要定期的換水,清除魚的排泄廢物,這樣才能保證水體中氮磷的平衡。經常換水不但浪費水資源,而且水質的頻繁變化會對魚體產生不良影響。目前養殖場裝的循環水養殖系統缺乏植物處理環節,導致循環水周期縮短,而且一般在養殖車間內容易滋生霉菌等,增大了養殖風險;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更加有效處理水質,維護養殖水體生態平衡的循環水養殖裝置,通過水、魚、植、微生物、光照等組成有機的生態系統,達到動態平衡,使養殖裝置真正做到循環、生態,本身又可以更新養殖車間內的空氣的循環水養殖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循環水養殖裝置,在減小養殖魚體患病幾率的前提下,解決現有的循環水養殖系統水循環緩慢、需要經常更換養殖水體、不能更新養殖車間空氣和魚體易得病等問題,以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形成水中、水面立體循環養殖系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循環水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系統、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紫外殺菌室和植物吸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養殖系統為兩排相互平行設置的開放型的養殖池,每排養殖池的上方設立有一條進水管a;每排養殖池的底部通過排水管b連接形成通路,通路的一端封閉、另一端通過排水管a與第一過濾室側壁下部的孔洞相連接,從而將養殖池內的污水導入第一過濾室中進行過濾;所述的第一過濾室內部設有水泵a,水泵通過進水管與植物吸收管的進水口相連通,從而將第一過濾室內的水體導入植物吸收管中進行吸收;所述的植物吸收管的出水口連接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第二過濾室的上方,從而將植物吸收管內的水體導入第二過濾室中進行二次過濾;所述的第二過濾室內部設有水泵b,水泵b通過水管與紫外殺菌室側壁上部的孔洞相連接,從而將第二過濾室內部的水體導入紫外殺菌室中進行紫外線殺毒滅菌;所述的紫外殺菌室底部開設有孔洞且連接有總水管,總水管配設有總閥門且連接有兩路分水管,兩路分水管分別與位于兩排養殖池的上方的進水管a相連接,從而將紫外殺菌室內經過處理后的干凈的水體導入養殖池中從而循環利用。優選的,所述的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為開放型,二者高度相同;所述的紫外殺菌室為封閉性,高度高于第一過濾室和第二過濾室;所述的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紫外殺菌室位于同一條橫向的水平線上,且第二過濾室位于第一過濾室的右側,紫外殺菌室位于第二過濾室的右側;所述的兩排養殖池均縱向設置、且分別位于第一過濾室、紫外殺菌室的外側;所述的植物吸收管位于養殖系統、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的上方。優選的,所述的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內底鋪設有過濾棉,可投放有益菌,于過濾餌料殘渣和糞便;所述的植物吸收管內部種植有水培植物,管體上均勻開設有養殖孔,水培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的微生物;所述的紫外殺菌室內部設置有兩個紫外燈,可以對水體進行紫外線殺毒滅菌。優選的,所述的養殖系統,每排設置有6個養殖池,養殖池均為圓錐狀,底部設有通水孔;通水孔上方套有自取式控水閥,通水孔下方通過水管與所述的排水管b相連,每排養殖池配設的排水管b彼此之間相通形成通路。優選的,所述的自取式控水閥為一個內徑與通水孔的孔徑相同、高度略低于養殖池高度的水管;所述的自取式控水閥自上而下鉆有6排孔洞;如此即使沒人管也不會造成養殖水溢出事故。優選的,所述的每排養殖池的上方設立的進水管a,其上開設有排水口,排水口的位置與養殖池相對應,排水口處分別安裝有水管,水管上安裝有閥門,閥門可控制每個養殖池的進水量。優選的,所述的第一過濾室側壁開設有三個孔洞,三個孔洞可以位于同一面側壁也可位于不同面的側壁上;其中兩個孔洞分別通過排水管a、與排水管b連接,從而分別與兩排養殖池相連通;最后一個孔洞連接有排水管,排水管上設有排水閥。優選的,所述的植物吸收管分成左右兩排安裝在墻柱上,每排均成“S”型且并聯設置,第一過濾室內的水體從進水管導入后分成兩路分別進入兩排植物吸收管中,進過植物吸收后的水體回合成一路由出水口導向第二過濾室。優選的,所述的植物吸收管是PVC管材料制成,易裝,符合養殖場的需要。本專利技術裝置的使用方法為:(1)取出養殖池中的自取式控水閥,養殖池內的養殖污水經排水管a、排水管b導向第一過濾室中,第一過濾室內部的過濾棉對水體進行一次過濾;(2)步驟(1)結束后,打開第一過濾室內的水泵a,水體由第一過濾室導向兩排“S”型植物吸收管中,植物吸收管中的植物對水體中的微生物進行吸收;吸收后的水體由出水管導向第二過濾室;(3)步驟(2)結束后,打開第一過濾室內的水泵b,水體由第二過濾室導向紫外殺菌室,紫外殺菌室內的紫外燈對內部的水體進行紫外殺菌;(4)步驟(3)結束后,打開紫外殺菌室總水管的總閥門和養殖池上方進水管a的閥門,清潔的水流到養殖池,完成水體循環。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的優點在于:本專利技術的循環養殖系統,以循環養殖裝置的造型和規格為衍生原型,從養殖池起,在水體循環路徑中,當養殖池中的自取式控水閥拿掉后養殖水體流到第一過濾室,然后經水泵a抽到植物吸收管,經過植物充分的吸收,水流到第二過濾室,再被水泵b抽到紫外殺菌室,然后打開紫外殺菌室的總閥門和養殖池上方進水管a的閥門,清潔的水流到養殖池,完成水體循環。本專利技術的循環水養殖裝置,利用養殖池和水處理系統組成立體循環水養殖系統,結合微生物菌群、高效物理凈化、建造一個生態循環系統,使魚、植物通過水循環和微生物處理系統進行“凈化交流”,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微生物降解產物形成一個高效的生態循環系統;達到魚健康成長、植物生長良好、水質清新的養殖效果;相比普通養殖裝置更加環保節約,科學,將魚、水、植物更好的融為一體,使這一新型的循環水養殖裝置更具生態養殖性。附圖說明圖1:本專利技術循環水養殖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本專利技術循環水養殖裝置的俯視圖;圖3:本專利技術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紫外殺菌室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圖4:本專利技術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紫外殺菌室、植物吸收管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圖5:本專利技術植物吸收管的結構示意圖;圖6:本專利技術養殖池及進水管a、閥門的示意圖;其中:1-第一過濾室 2-第二過濾室 3-植物吸收管 4-進水管 5-出水管 6-紫外殺菌室 7-進水管a 8-閥門 9-墻柱 10-自取式孔水閥 11-排水閥 12-排水管a 13-排水管 14-排水管b 15-孔 16-養殖池 17紫外燈。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對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的具體實施方式詳細描述,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以下描述內容:一種循環水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系統、第一過濾室1、第二過濾室2、紫外殺菌室6和植物吸收管3,如圖1-6所示: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為開放型,二者高度相同;紫外殺菌室為封閉性,高度高于第一過濾室和第二過濾室;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紫外殺菌室位于同一條橫向的水平線上,且第二過濾室位于第一過濾室的右側,紫外殺菌室位于第二過濾室的右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循環水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系統、第一過濾室(1)、第二過濾室(2)、紫外殺菌室(6)和植物吸收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養殖系統為兩排相互平行設置的開放型的養殖池(16),每排養殖池的上方設立有一條進水管a(7);每排養殖池的底部通過排水管b(14)連接形成通路,通路的一端封閉、另一端通過排水管a(12)與第一過濾室(1)側壁下部的孔洞相連接,從而將養殖池內的污水導入第一過濾室中進行過濾;所述的第一過濾室內部設有水泵a,水泵通過進水管(4)與植物吸收管(3)的進水口相連通,從而將第一過濾室內的水體導入植物吸收管中進行吸收;所述的植物吸收管的出水口連接有出水管(5),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第二過濾室的上方,從而將植物吸收管內的水體導入第二過濾室中進行二次過濾;所述的第二過濾室內部設有水泵b,水泵b通過水管與紫外殺菌室側壁上部的孔洞相連接,從而將第二過濾室內部的水體導入紫外殺菌室中進行紫外線殺毒滅菌;所述的紫外殺菌室底部開設有孔洞且連接有總水管,總水管配設有總閥門且連接有兩路分水管,兩路分水管分別與位于兩排養殖池的上方的進水管a相連接,從而將紫外殺菌室內經過處理后的干凈的水體導入養殖池中從而循環利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循環水養殖裝置,包括養殖系統、第一過濾室(1)、第二過濾室(2)、紫外殺菌室(6)和植物吸收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養殖系統為兩排相互平行設置的開放型的養殖池(16),每排養殖池的上方設立有一條進水管a(7);每排養殖池的底部通過排水管b(14)連接形成通路,通路的一端封閉、另一端通過排水管a(12)與第一過濾室(1)側壁下部的孔洞相連接,從而將養殖池內的污水導入第一過濾室中進行過濾;所述的第一過濾室內部設有水泵a,水泵通過進水管(4)與植物吸收管(3)的進水口相連通,從而將第一過濾室內的水體導入植物吸收管中進行吸收;所述的植物吸收管的出水口連接有出水管(5),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第二過濾室的上方,從而將植物吸收管內的水體導入第二過濾室中進行二次過濾;所述的第二過濾室內部設有水泵b,水泵b通過水管與紫外殺菌室側壁上部的孔洞相連接,從而將第二過濾室內部的水體導入紫外殺菌室中進行紫外線殺毒滅菌;所述的紫外殺菌室底部開設有孔洞且連接有總水管,總水管配設有總閥門且連接有兩路分水管,兩路分水管分別與位于兩排養殖池的上方的進水管a相連接,從而將紫外殺菌室內經過處理后的干凈的水體導入養殖池中從而循環利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過濾室(1)、第二過濾室(2)為開放型,二者高度相同;所述的紫外殺菌室為封閉性,高度高于第一過濾室和第二過濾室;所述的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紫外殺菌室(6)位于同一條橫向的水平線上,且第二過濾室位于第一過濾室的右側,紫外殺菌室位于第二過濾室的右側;所述的兩排養殖池均縱向設置、且分別位于第一過濾室、紫外殺菌室的外側;所述的植物吸收管(3)位于養殖系統、第一過濾室、第二過濾室的上方。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過濾室...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華坤,王亞軍,杜麗紅,胡佳寶,鄭昊,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