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電力系統帶電作業用直線絕緣子遮蔽罩的電氣試驗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直線絕緣子遮蔽罩電氣試驗平臺,其設有平臺基座,特征在于平臺基座上方設有引線支架和遮蔽罩固定裝置,所述的遮蔽罩固定裝置由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組成,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之間的縫隙為遮蔽罩固定腔,所述的內電極的下端經支架與平臺基座相連接,內電極的下端設有高壓引線端口,可拆卸外電極的上端設有接地引線端口,可拆卸外電極的側面設有套接條口,所述的內電極的下端設有固定待測遮蔽罩的卡子,卡子的固定卡與內電極相連接,卡子的活動卡呈弧形并與內電極的外弧相配合,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方便、更換方便、試驗現象明顯、便于判定實驗結果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電力系統帶電作業用直線絕緣子遮蔽罩的電氣試驗
,具體地說是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方便、更換方便、試驗現象明顯、便于判定實驗結果的直線絕緣子遮蔽罩電氣試驗平臺。
技術介紹
眾所周知,直線絕緣子遮蔽罩是指對直線絕緣子進行遮蔽的護罩,具有在帶電作業人員發生意外短暫碰撞(即擦過接觸)時,阻礙人體直接接觸帶電體或接地體的功能,起絕緣遮蔽或隔離的保護作用,其絕緣性能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作業人員安全與否。由于電力設備的空氣間隙小,作業安全距離小,因此配網帶電作業對絕緣遮蔽用具的絕緣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直線絕緣子遮蔽罩在使用過程中,其絕緣性能的破壞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絕緣裝備與設備尖銳部位刮蹭;二、絕緣設備遭受過電壓導致絕緣擊穿,其中,第一種損傷可由肉眼直接發現,但絕緣被擊穿的裝備并無明顯外傷,無法及時發現、更換,給作業人員的安全帶來極大威脅。目前,為了及時發現絕緣子遮蔽罩的隱患,預防發生人身事故,需要在絕緣子罩的使用期(一般為3年)內,對其定期(每半年一次)進行檢查、試驗和檢測,現有的檢測試驗裝置,無法實現待檢測遮蔽罩的平整鋪設,檢測會存在漏檢部位,同時試驗現象不明顯,也不便于判定實驗結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方便、更換方便、試驗現象明顯、便于判定實驗結果的直線絕緣子遮蔽罩電氣試驗平臺。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直線絕緣子遮蔽罩電氣試驗平臺,設有平臺基座,其特征在于平臺基座上方設有引線支架和遮蔽罩固定裝置,引線支架的軸線與平臺基座平面垂直,引線支架的旁邊的平臺基座上設有遮蔽罩固定裝置,所述的遮蔽罩固定裝置由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組成,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之間的縫隙為遮蔽罩固定腔,所述的內電極的下端經支架與平臺基座相連接,內電極的大小和形狀與待檢測遮蔽罩內部空腔大小和形狀相配合,內電極的高度大于待檢測遮蔽罩的長度,內電極的下端設有高壓引線端口,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的內部空腔大小與待檢測遮蔽罩的外部輪廓大小相配合,可拆卸外電極的高度小于待檢測遮蔽罩的高度,可拆卸外電極的上端設有接地引線端口,可拆卸外電極的側面設有套接條口,所述的內電極的下端設有固定待測遮蔽罩的卡子,卡子的固定卡與內電極相連接,卡子的活動卡呈弧形并與內電極的外弧相配合。本技術所述的固定待測遮蔽罩的卡子至少設有三個,增大待檢測遮蔽罩與內電極連接的平整性以及緊密度,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防止漏檢現象的發生。本技術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的下端外側設有用于防止刮破待測遮蔽罩的弧形條,保證試驗結果準確性的同時也防止遮蔽罩固定裝置對待測遮蔽罩產生損壞。本技術由于平臺基座上方設有引線支架和遮蔽罩固定裝置,引線支架的軸線與平臺基座平面垂直,引線支架的旁邊的平臺基座上設有遮蔽罩固定裝置,所述的遮蔽罩固定裝置由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組成,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之間的縫隙為遮蔽罩固定腔,所述的內電極的下端經支架與平臺基座相連接,內電極的大小和形狀與待檢測遮蔽罩內部空腔大小和形狀相配合,內電極的高度大于待檢測遮蔽罩的長度,內電極的下端設有高壓引線端口,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的內部空腔大小與待檢測遮蔽罩的外部輪廓大小相配合,可拆卸外電極的高度小于待檢測遮蔽罩的高度,可拆卸外電極的上端設有接地引線端口,可拆卸外電極的側面設有套接條口,所述的內電極的下端設有固定待測遮蔽罩的卡子,卡子的固定卡與內電極相連接,卡子的活動卡呈弧形并與內電極的外弧相配合,所述的固定待測遮蔽罩的卡子至少設有三個,增大待檢測遮蔽罩與內電極連接的平整性以及緊密度,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防止漏檢現象的發生,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的下端外側設有用于防止刮破待測遮蔽罩的弧形條,保證試驗結果準確性的同時也防止遮蔽罩固定裝置對待測遮蔽罩產生損壞,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方便、更換方便、試驗現象明顯、便于判定實驗結果等優點。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中可拆卸外電極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如附圖所示,一種直線絕緣子遮蔽罩電氣試驗平臺,設有平臺基座1,其特征在于平臺基座1上方設有引線支架2和遮蔽罩固定裝置,引線支架2的軸線與平臺基座1平面垂直,引線支架2的旁邊的平臺基座1上設有遮蔽罩固定裝置,所述的遮蔽罩固定裝置由內電極3和可拆卸外電極4組成,內電極3和可拆卸外電極4之間的縫隙為遮蔽罩固定腔,所述的內電極3的下端經支架5與平臺基座1相連接,內電極3的大小和形狀與待檢測遮蔽罩9內部空腔大小和形狀相配合,內電極3的高度大于待檢測遮蔽罩9的長度,內電極3的下端設有高壓引線端口6,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4的內部空腔大小與待檢測遮蔽罩9的外部輪廓大小相配合,可拆卸外電極4的高度小于待檢測遮蔽罩9的高度,可拆卸外電極4的上端設有接地引線端口7,可拆卸外電極4的側面設有套接條口11,所述的內電極3的下端設有固定待測遮蔽罩的卡子8,卡子8的固定卡與內電極3相連接,卡子8的活動卡呈弧形并與內電極3的外弧相配合,所述的固定待測遮蔽罩9的卡子8至少設有三個,增大待檢測遮蔽罩9與內電極3連接的平整性以及緊密度,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防止漏檢現象的發生,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的下端外側設有用于防止刮破待測遮蔽罩的弧形條10,保證試驗結果準確性的同時也防止遮蔽罩固定裝置對待測遮蔽罩9產生損壞。本技術在使用時,將待檢測的絕緣子遮蔽罩9置于內電極3和可拆卸外電極4之間的縫隙內,工頻耐壓試驗過程中,額定電壓10kV,工頻電壓45kV,加壓時間持續1min,如試樣各部位無擊穿、無閃絡、無明顯發熱,則試驗通過,本技術由于平臺基座1上方設有引線支架2和遮蔽罩固定裝置,引線支架2的軸線與平臺基座1平面垂直,引線支架2的旁邊的平臺基座1上設有遮蔽罩固定裝置,所述的遮蔽罩固定裝置由內電極3和可拆卸外電極4組成,內電極3和可拆卸外電極4之間的縫隙為遮蔽罩固定腔,所述的內電極3的下端經支架5與平臺基座1相連接,內電極3的大小和形狀與待檢測遮蔽罩9內部空腔大小和形狀相配合,內電極3的高度大于待檢測遮蔽罩9的長度,內電極3的下端設有高壓引線端口6,可拆卸外電極的側面設有套接條口11,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4的內部空腔大小與待檢測遮蔽罩9的外部輪廓大小相配合,可拆卸外電極4的高度小于待檢測遮蔽罩9的高度,可拆卸外電極4的上端設有接地引線端口7,所述的內電極3的下端設有固定待測遮蔽罩的卡子8,卡子8的固定卡與內電極3相連接,卡子8的活動卡呈弧形并與內電極3的外弧相配合,所述的固定待測遮蔽罩9的卡子8至少設有三個,增大待檢測遮蔽罩9與內電極3連接的平整性以及緊密度,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防止漏檢現象的發生,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的下端外側設有用于防止刮破待測遮蔽罩的弧形條10,保證試驗結果準確性的同時也防止遮蔽罩固定裝置對待測遮蔽罩9產生損壞,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拆卸方便、更換方便、試驗現象明顯、便于判定實驗結果等優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直線絕緣子遮蔽罩電氣試驗平臺,設有平臺基座,其特征在于平臺基座上方設有引線支架和遮蔽罩固定裝置,引線支架的軸線與平臺基座平面垂直,引線支架的旁邊的平臺基座上設有遮蔽罩固定裝置,所述的遮蔽罩固定裝置由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組成,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之間的縫隙為遮蔽罩固定腔,所述的內電極的下端經支架與平臺基座相連接,內電極的大小和形狀與待檢測遮蔽罩內部空腔大小和形狀相配合,內電極的高度大于待檢測遮蔽罩的長度,內電極的下端設有高壓引線端口,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的內部空腔大小與待檢測遮蔽罩的外部輪廓大小相配合,可拆卸外電極的高度小于待檢測遮蔽罩的高度,可拆卸外電極的上端設有接地引線端口,可拆卸外電極的側面設有套接條口,所述的內電極的下端設有固定待測遮蔽罩的卡子,卡子的固定卡與內電極相連接,卡子的活動卡呈弧形并與內電極的外弧相配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直線絕緣子遮蔽罩電氣試驗平臺,設有平臺基座,其特征在于平臺基座上方設有引線支架和遮蔽罩固定裝置,引線支架的軸線與平臺基座平面垂直,引線支架的旁邊的平臺基座上設有遮蔽罩固定裝置,所述的遮蔽罩固定裝置由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組成,內電極和可拆卸外電極之間的縫隙為遮蔽罩固定腔,所述的內電極的下端經支架與平臺基座相連接,內電極的大小和形狀與待檢測遮蔽罩內部空腔大小和形狀相配合,內電極的高度大于待檢測遮蔽罩的長度,內電極的下端設有高壓引線端口,所述的可拆卸外電極的內部空腔大小與待檢測遮蔽...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丁超,孫世勇,柯夏楠,邱衛,宋海霞,劉樸明,姚朋飛,郝杰,任增田,
申請(專利權)人: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威海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