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排灰組合閥門,包括上層狀態閥、中層功能閥和下層密封閥;上層狀態閥包括上閥座和上閥殼,上閥座和上閥殼共同形成上落料空腔,上落料空腔內設有上閥板,上閥板連接在上閥板開閉部件上;中層功能閥包括中間閥體和中間閥座,中間閥體和中間閥座共同形成中落料空腔,中間閥體與上閥座連接,空腔下方、中間閥體內設有中間閥蓋,中間閥蓋通過萬向節與閥蓋驅動部件連接;下層密封閥包括下閥殼和下閥座,下閥座與所述中間閥體連接,下閥座和下閥殼共同形成下落料空腔,下落料空腔內還設有下閥板和帶動下閥板在下落料空腔內移動的下閥板移動部件。本組合閥具有安全性和密封性均好,操作可靠性高之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除塵
,尤其是涉及一種適用于鋼鐵冶金所用除塵器的排灰組合閥門。
技術介紹
鋼鐵冶金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灰塵,灰塵首先被除塵器捕集到灰倉內,然后通過灰倉下部的排灰閥連續或階段性的進行排放。根據鋼鐵冶金行業生產工藝的需要,排灰有帶壓排灰及不帶壓排灰兩種形式,無論上述哪種形式,灰塵都不同程度的磨損排灰閥,造成排灰閥失效,失效后的排灰閥必須進行整體更換,不僅浪費成本,而且造成生產的被動;另外,為了鋼鐵冶金生產行為環境更加友好,力求放灰速度穩定而且均勻,并可及時進行調整、控制;尤其是針對帶壓放灰的情況,必須要求排灰閥實現有效密封,保證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及操作的便利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排灰組合閥門,該閥門由三種不同功能的控制閥組合而成,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排灰組合閥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閥門包括上層狀態閥、中層功能閥和下層密封閥;所述上層狀態閥包括上閥座和上閥殼,所述上閥座和上閥殼共同形成上落料空腔,所述上落料空腔內設有上閥板,所述上閥板連接在上閥板開閉部件上;所述中層功能閥包括中間閥體和中間閥座,所述中間閥體和中間閥座共同形成中落料空腔,所述中間閥體與所述上閥座連接,所述空腔下方、中間閥體內設有中間閥蓋,所述中間閥蓋通過萬向節與所述閥蓋驅動部件連接;所述下層密封閥包括下閥殼和下閥座,所述下閥座與所述中間閥體連接,所述下閥座和下閥殼共同形成下落料空腔,所述下落料空腔內還設有下閥板和帶動所述下閥板在所述下落料空腔內移動的下閥板移動部件。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還有:所述上層狀態閥還設有落灰部件,所述落灰部件包括位于所述上閥殼下部的上閥落灰倉,所述上閥落灰倉與上閥排塵管道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還有:所述上閥板開閉部件包括與所述上閥板一端連接的上閥過渡絲桿,所述上閥過渡絲桿與手輪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還有:所述閥蓋驅動部件包括與所述萬向節連接的曲臂,所述曲臂與旋轉軸連接,所述旋轉軸的一端穿過所述中間閥體與中間閥電動機構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還有:所述下閥板移動部件包括與所述下閥板連接的下閥過渡絲桿,所述下閥過渡絲桿與下閥電動機構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還有:所述下閥板與所述下閥座之間裝有密封圈。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還有:所述密封圈鑲嵌在所述下閥板上端配合的下閥座面上。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還有:所述下閥殼的下部還設有下閥落料倉,所述下閥落料倉與下閥排塵管道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技術特征還有:與下閥板下端配合的下閥座面上設置有落灰槽。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組合閥的上層狀態閥以切斷和密封為主要功能,實現生產與檢修狀態的切換,保證檢修的便利及調節的上層狀態閥;中層功能閥以承料、調節并實現初次密封為主要功能,有利于設備維修,并實現從整體更換到局部更換的轉變;下層密封閥以密封為主要功能;上層狀態閥切斷后,便于中層功能閥的中間閥蓋與中間閥座的更換;中間閥蓋沿固定在中間閥體上的旋轉軸作偏心旋轉動動,中間閥蓋中心與曲臂以萬向節接連接,自由找平,能起到承料及初密封的功能,中層功能閥的中間閥蓋開啟角度隨意可調,能控制好下灰量的大小,能更好的適應了生產工藝的要求;下層密封閥以軟密封為主,下閥座上設置落灰槽,確保閥組關閉到位、嚴密。本組合閥具有安全性和密封性均好,操作可靠性高之優點。附圖說明附圖1是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其中11為上閥殼、12為上閥座、13為上閥板、14為上閥過渡絲桿、15為手輪、16為上閥落灰倉、17為上閥排塵管道、21為中間閥體、22為中間閥座、23為中間閥蓋、24為萬向節、25為曲臂、26為旋轉軸、27為檢修門、28為中間閥電動機構、31為下閥殼、32為下閥座、33為下閥板、34為密封圈、35為下閥過渡絲桿、36為下閥電動機構、37為下閥落灰倉、38為下閥排塵管道、39為落灰槽。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排灰組合閥門,其中上閥座12、中間閥體21、下閥座32進行串接,上閥殼11、上閥座12、上閥板13、上閥過渡絲桿14、手輪15、上閥落灰倉16、上閥排塵管道17組成上層狀態閥,上閥板13與上閥過渡絲桿14連接固定,上閥過渡絲桿14與手輪15連接。手輪15旋轉時通過上閥過渡絲桿14帶動上閥板13做平行移動,當上閥板13達到與上閥座12配合位置時,實現狀態性切斷。上閥殼11的下部位置有一上閥落灰倉16,上閥落灰倉16與上閥排灰管道17相連。中間閥體21、中間閥座22、中間閥蓋23、萬向節24、曲臂25、旋轉軸26、檢修門27、中間閥電動機構28組成中層功能閥,中間閥座22通過法蘭固定在中間閥體21上,中間閥蓋23下面的中心與萬向節24上端球頭連接,萬向節24下端與曲臂25連接固定,曲臂25與旋轉軸26連接固定,旋轉軸26的一端穿過中間閥體21與中間閥電動機構28連接,中間閥電動機構28通過支座固定在中間閥體21上,中間閥電動機構28帶動旋轉軸26轉動,然后通過曲臂25和萬向節24推動中間閥蓋23與中間閥座22配合,實現調節、承料與密封等功能,中間閥體21的側面安裝有檢修門27。下閥殼31、下閥座32、下閥板33、密封圈34、下閥過渡絲桿35、下閥電動機構36、下閥落灰倉37、下閥排塵管道38、落灰槽39組成下層密封閥,下閥板33的一端與下閥過渡絲桿35連接固定,下閥過渡絲桿35與下閥電動機構36連接,下閥電動機構36通過下閥過渡絲桿35帶動下閥板33進行平行移動,在下閥板33與下閥座32配合位置處,與下閥板33上端配合的下閥座32面上鑲嵌有密封圈34,保證密封效果,與下閥板33下端配合的下閥座32面上設置有落灰槽39,及時排除積灰影響關到位,下閥殼31的下部位置有一下閥落灰倉37,下閥落灰倉37與下閥排灰管道38相連接。當然,上述說明并非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本專利技術也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專利技術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屬于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排灰組合閥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閥門包括上層狀態閥、中層功能閥和下層密封閥;所述上層狀態閥包括上閥座和上閥殼,所述上閥座和上閥殼共同形成上落料空腔,所述上落料空腔內設有上閥板,所述上閥板連接在上閥板開閉部件上;所述中層功能閥包括中間閥體和中間閥座,所述中間閥體和中間閥座共同形成中落料空腔,所述中間閥體與所述上閥座連接,所述中落料空腔下方、中間閥體內設有中間閥蓋,所述中間閥蓋通過萬向節與所述閥蓋驅動部件連接;所述下層密封閥包括下閥殼和下閥座,所述下閥座與所述中間閥體連接,所述下閥座和下閥殼共同形成下落料空腔,所述下落料空腔內還設有下閥板和帶動所述下閥板在所述下落料空腔內移動的下閥板移動部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排灰組合閥門,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閥門包括上層狀態閥、中層功能閥和下層密封閥;所述上層狀態閥包括上閥座和上閥殼,所述上閥座和上閥殼共同形成上落料空腔,所述上落料空腔內設有上閥板,所述上閥板連接在上閥板開閉部件上;所述中層功能閥包括中間閥體和中間閥座,所述中間閥體和中間閥座共同形成中落料空腔,所述中間閥體與所述上閥座連接,所述中落料空腔下方、中間閥體內設有中間閥蓋,所述中間閥蓋通過萬向節與所述閥蓋驅動部件連接;所述下層密封閥包括下閥殼和下閥座,所述下閥座與所述中間閥體連接,所述下閥座和下閥殼共同形成下落料空腔,所述下落料空腔內還設有下閥板和帶動所述下閥板在所述下落料空腔內移動的下閥板移動部件。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合閥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狀態閥還設有落灰部件,所述落灰部件包括位于所述上閥殼下部的上閥落灰倉,所述上閥落灰倉與上閥排塵管道連接。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廖敏,賈瑞民,劉進,魏學軍,謝超雄,孫洪兵,陳軍,范振世,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