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平行流換熱器及空調器,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氣液分離器的中部設置有氣液兩相進口,頂部設置有氣相出口,底部設置有液相出口;氣相輸入管的一端與氣相出口連通述,另一端與氣相進口連通;液相輸入管的一端與液相出口連通,另一端設置在混合器內;液相輸入管設置在混合器內的一段上設置有液相排出口。從節流裝置節流后的氣液兩相冷媒從氣液兩相進口進入氣液分離器,分離成液相和氣相兩部分;而后在混合器內,將液相冷媒和氣相冷媒充分混合;當充分混合的液相冷媒和氣相冷媒進入換熱器內時,能夠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家用電器
,具體是指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以及裝配有此氣液兩相分配器的平行流換熱器,還有裝配了上述平行流換熱器的空調器。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為了改善微通道換熱器氣液兩相的分配,通常采用在入口集管內部設置打孔分流管的內分流方法;采用隔板將集管分割成多個腔室并采用分配器或跨管結構將多個分割腔室進行相連的外分流方法。但是,由于進入集管的氣液兩相冷媒通常呈分層流或環狀流形態,實際分流效果并不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將氣相冷媒和液相冷媒充分混合的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包括氣液分離器、混合器、氣相輸入管和液相輸入管;所述氣液分離器的中部設置有氣液兩相進口,所述氣液分離器的頂部設置有氣相出口,所述氣液分離器的底部設置有液相出口;所述混合器上設置有氣相進口和氣液兩相出口;所述氣相輸入管的一端與所述氣相出口連通,所述氣相輸入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氣相進口連通;所述液相輸入管的一端與所述液相出口連通,所述液相輸入管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混合器內;所述液相輸入管設置在所述混合器 內的一段上設置有液相排出口;所述液相出口的位置高于所述混合器。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從節流裝置節流后的氣液兩相冷媒從氣液兩相進口進入氣液分離器,分離成液相和氣相兩部分;而后在混合器內,將液相冷媒和氣相冷媒充分混合;當充分混合的液相冷媒和氣相冷媒進入換熱器內時,能夠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果。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技術還可以做如下改進。進一步,所述混合器為水平設置的第一混合管,所述第一混合管的兩端密封,所述氣相進口設置在所述第一混合管的底部,所述氣液兩相出口設置在所述第一混合管的頂部。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氣相冷媒從第一混合管的底部進入,從頂部排出,當氣相冷媒從底部向上運動時,更加容易的與在路徑上的液相冷媒顆粒進行混合;進而促使液相冷媒和氣相冷媒混合的更加充分。進一步,所述液相輸入管的另一端密封,所述液相輸入管的另一端從所述第一混合管的一端伸入所述所述第一混合管內、并與所述第一混合管的一端密封連接;所述液相排出口設置在所述液相輸入管布置在所述第一混合管內的一段的頂部。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當液相冷媒從液相排出口排出時,有向下運動的趨勢,但是卻被由下自上流動的氣相冷媒裹著液相冷媒一起向上運動。當剛從液相排出口出來的液相冷媒沒有與氣相冷媒充分接觸并隨著氣相冷媒一起向上運動,而是向下滴落;由于液相排出口設置在液相輸入管的頂部,這樣可以增加液相冷媒在第一混合管內的停留時間,給氣相冷媒足夠的時間與與液相冷媒充分混合。進一步,所述液相排出口為設置在所述液相輸入管頂部的多個孔,多個孔均布在所述液相輸入管位于所述第一混合管內的一段上。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液相排出口設置成小孔,使液相冷 媒以顆粒的狀態從液相排出口排出,顆粒越小,越容易與氣相冷媒充分混合。優選的,所述孔的直徑為1~2㎜。進一步,還包括分流器和多條氣相輸出管,所述分流器具有一個氣相入口和多個氣相排出口,所述氣相入口的截面積大于每個所述氣相排出口的截面積;所述氣相輸入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氣相入口連通;所述氣相進口為多個,所述氣相排出口、所述氣相輸出管和所述氣相進口的數量相同,并一一對應設置;所述氣相輸出管的一端與對應的所述氣相排出口連通,所述氣相輸出管的另一端與對應的所述氣相進口連通。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當氣相冷媒從氣相入口進入分流器,而后從氣相排出口排出,不僅能夠均勻的分配氣相冷媒進入氣相輸出管,而且還能增加氣相冷媒的流動速度,進而也能夠提高液相冷媒和氣相冷媒的混合效果。進一步,還包括水平設置的第二混合管和多條氣液兩相輸出管,所述第二混合管的一端密封,所述第二混合管的另一端為氣液兩相混合出口;所述第二混合管設置在所述第一混合管的上方;所述第二混合管的底部設置有多個氣液兩相入口,所述氣液兩相出口、所述氣液兩相輸出管和所述氣液兩相入口數量相同,并一一對應設置;所述氣液兩相輸出管的一端與所述氣液兩相出口連通,所述氣液兩相輸出管的另一端與所述氣液兩相入口連通。優選的,所述氣液兩相出口與所述氣相進口交錯設置。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交錯設置的氣液兩相出口和氣相進口,能夠攪動氣流,可以提高液相冷媒顆粒與氣相冷媒的混合效果。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換熱效率高的平行流換熱器。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平行流換熱器,包括進口集管、出口集管、多根扁管和翅片,多根所述扁管設置在所述進口集 管與所述出口集管之間,并將所述進口集管與所述出口集管連通,所述翅片插接在多根所述扁管上;還包括如上述任一技術方案所述的氣液兩相分配器,所述氣液兩相出口與所述進口集管連通。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在第二混合管內充分混合的氣液混合流進入進口集管,此時氣液兩相混合流型呈現混合流狀態;最后,充分混合的氣液兩相混合流分流至各路扁管中,參與換熱器換熱。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技術還可以做如下改進。進一步,所述進口集管內設置有發泡金屬。優選的,所述發泡金屬為發泡鋁。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換熱效率高的空調器。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空調器,所述空調器采用如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一種平行流換熱器。本技術的有益效果與上述平行流換熱器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在贅述。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平行流換熱器結構示意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氣液分離器,2、第一混合管,3、分流器,4、氣液兩相進口,5、氣相出口,6、液相出口,7、氣相輸入管,8、氣相入口,9、氣相排出口,10、氣相輸出管,11、氣相進口,12、氣液兩相出口,13、液相排出口,14、氣液兩相輸出管,15、氣液兩相入口,16、第二混合管,17、氣液兩相混合出口,18、液相輸入管,19、進口集管,20、翅片,21、扁管,22、出口集管,23、發泡金屬。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氣液分離器1,氣液分離器1的中部設置有氣液兩相進口4,頂部設置有氣相出口5,底部設置有液相出口6。從節流裝置節流后的氣液兩相冷媒從氣液兩相進口4進入氣液分離器1,會由于重力作用,液相冷媒從液相出口6輸出,氣相冷媒從氣相出口5輸出。氣相輸入管7的一端與氣相出口5連通。分流器3具有一個氣相入口8和多個氣相排出口9,在本實施例中,氣相排出口9設置為三個。氣相入口8和氣相排出口9均為圓孔,氣相入口8的直徑大于氣相排出口9的;每個氣相排出口9的直徑相同。氣相輸入管7的另一端與氣相入口8連通。三根氣相輸出管10,每一根的一端與一個氣相排出口9連通。當氣相冷媒從氣相入口8進入分流器3,而后從氣相排出口9排出,不僅能夠均勻的分配氣相冷媒進入三根氣相輸出管10,而且還能增加氣相冷媒的流動速度。氣相排出口9的直徑為2~4㎜;在本實施例中,氣相排出口9的直徑選用3㎜。水平設置的第一混合管2的兩端密封,第一混合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氣液分離器(1)、混合器、氣相輸入管(7)和液相輸入管(18);所述氣液分離器(1)的中部設置有氣液兩相進口(4),所述氣液分離器(1)的頂部設置有氣相出口(5),所述氣液分離器(1)的底部設置有液相出口(6);所述混合器上設置有氣相進口(11)和氣液兩相出口(12);所述氣相輸入管(7)的一端與所述氣相出口(5)連通,所述氣相輸入管(7)的另一端與所述氣相進口(11)連通;所述液相輸入管(18)的一端與所述液相出口(6)連通,所述液相輸入管(18)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混合器內;所述液相輸入管(18)設置在所述混合器內的一段上設置有液相排出口(13);所述液相出口(6)的位置高于所述混合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氣液分離器(1)、混合器、氣相輸入管(7)和液相輸入管(18);所述氣液分離器(1)的中部設置有氣液兩相進口(4),所述氣液分離器(1)的頂部設置有氣相出口(5),所述氣液分離器(1)的底部設置有液相出口(6);所述混合器上設置有氣相進口(11)和氣液兩相出口(12);所述氣相輸入管(7)的一端與所述氣相出口(5)連通,所述氣相輸入管(7)的另一端與所述氣相進口(11)連通;所述液相輸入管(18)的一端與所述液相出口(6)連通,所述液相輸入管(18)的另一端設置在所述混合器內;所述液相輸入管(18)設置在所述混合器內的一段上設置有液相排出口(13);所述液相出口(6)的位置高于所述混合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為水平設置的第一混合管(2),所述第一混合管(2)的兩端密封,所述氣相進口(11)設置在所述第一混合管(2)的底部,所述氣液兩相出口(12)設置在所述第一混合管(2)的頂部。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輸入管(18)的另一端密封,所述液相輸入管(18)的另一端從所述第一混合管(2)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混合管(2)內、并與所述第一混合管(2)的一端密封連接;所述液相排出口(13)設置在所述液相輸入管(18)布置在所述第一混合管(2)內的一段的頂部。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排出口(13)為設置在所述液相輸入管(18)頂部的多個孔,多個孔均布在所述液相輸入管(18)位于所述第一混合管(2)內的一段上。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直徑為1~2㎜。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一種氣液兩相分配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分流器(3)和多條氣相輸出管(10),所述分流器(3)具有一個氣相入口(8)和多個氣相排出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偉平,申立亮,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