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及自行車,其中吸震結構是可隨意自自行車座管總成抽換。吸震結構由具有彈性的聚合物所制成,以可替換的方式安裝于自行車座管總成中,且貼附于自行車座管總成的座管柱,以減少傳達至自行車的震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自行車座管總成,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及自行車。
技術介紹
在現代,騎自行車已經變成最受歡迎的休閑運動。隨著環保意識的覺醒,也有許多人選擇自行車作為通勤的交通工具,如此達成節約能源與鍛煉身心的目的。同時隨著自行車制造技術的進步,自行車車架逐漸有輕量化的趨勢,使得自行車的操控性能也漸趨靈活。早期的自行車采用鋼制車架、鋁制車架、鈦制車架等金屬材質的車架,直至近年來發展出碳纖維車架。碳纖維材質由于具有重量輕、沖擊吸收性好、可以制造各種形狀的車架的優點,使得碳纖維車架越來越受到歡迎。雖然碳纖維車架具有不錯的沖擊吸收性,可以減少騎乘自行車時所產生的震動,當騎乘自行車穿過崎嶇不平的道路或是上下顛簸的山林小徑時,自行車騎士將會感受到不平整的路面經由自行車車架傳來的震動。此外,由于自行車在騎乘時,難免有一段路程會經過崎嶇不平或上下顛簸的路徑,如此會造成自行車騎士的不適與疲勞。為了降低自行車騎乘時由于路面不平所產生的震動,已經有許多可以減緩騎乘時所產生的震動的自行車產品上市或技術公開發表。例如,美國專利號US8,888,115揭示一種自行車座管總成及座桿,其座管可經配置以減小源于自行車車輪并傳輸至該自行車的騎士的震動。該專利中的座管包括一開放空腔,開放空腔界定一座桿的一外壁與座管的一內壁之間的一空間,自行車座管總成也可包含一震動阻尼構件。該震動阻尼構件較佳由一阻尼材料所制成,該阻尼材料可為一彈性材料實心件并占據該開放空腔的部分或大體上整體容積,如此減小傳輸至自行車騎士的震動。然而,此專利的自行車吸震技術的缺點在于,具有彈性的震動阻尼構件是部分填滿于座管內部的開放空腔中,而非連接于座管外
部。當自行車騎士騎乘自行車經過不平的路面時,由不平的路面所傳來的震動依舊會經由剛性的座管傳達給自行車騎士,引起自行車騎士的不適。因此,此種自行車座管的避震效果不佳。另外,中國臺灣新型專利號M452908揭示一種吸震自行車車架,包含有一管體,該管體具有一內管、以及一外管套設于該內管的至少一部份,且內管、外管之間無縫隙,該內管系纖維補強熱固性塑膠材質,該外管則為纖維補強熱塑性塑膠材質。然而,這種設計的缺點在于,外管與內管之間是經由粘著材料,例如環氧樹脂、其他液體或其他固體外管,來結合在一起,并且經由熱壓制程使得內管與外管以無縫隙的方式接合在一起。當使用者覺得自行車的避震效果太硬或是太軟,而想要更換外管時,外管是無法更換的。在此種情形下,使用者必須去更換整個自行車車架,而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所遇到的問題,本技術即提出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及自行車,具體架構及其具體實施方式將詳述于下: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及自行車,其可允許使用者自行更換自行車座管總成的吸震結構,方便使用者調整自行車的避震軟硬度。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及自行車,其中吸震結構可替換式地設置于自行車座管總成內部,且與自行車座管總成的座管柱無縫貼合,如此實現一種容易組裝,且可以有效減少因為路面不平而傳達至自行車騎士的震動的吸震結構。為達上述的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座管柱,連接至一自行車的一座墊;一座管豎桿,套接于該座管柱的一外壁;以及一吸震結構,其可替換式地設置于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中,且貼附于該座管柱。較佳者,該吸震結構由熱塑性彈性體所制成。較佳者,該吸震結構包含至少一吸震墊片。較佳者,該吸震墊片是一扁長圓弧體,其一上表面具有一凸緣。較佳者,還包含一座管束接頭,具有一開口,以容置該座管豎桿。較佳者,該座管柱是一圓柱體、橢圓柱體或水滴狀體。較佳者,該吸震結構無縫貼合于該座管柱。較佳者,該座管豎桿的一內壁的前側面或后側面與該座管柱的一外壁之間包含一安裝槽,以容置該吸震結構。較佳者,該座管柱的橫截面在橫向的長度大于座管柱在縱向的長度。綜上所述,本技術提供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及自行車,其中自行車座管總成包含一吸震結構,其組態設定為可替換式地設置于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中,且貼附于該座管柱,以減少傳達至自行車的震動。如此,使用者可以隨意更換自行車座管總成的吸震結構,以調整自行車的避震系統的軟硬度,獲得舒適的騎乘效果。底下憑借具體實施例詳加說明,當更容易了解本技術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特點及其所達成的功效。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自行車的結構示意圖;圖2A為根據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立體圖;圖2B為根據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分解圖,其中座管柱為一圓柱體;圖2C為根據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座管柱為一橢圓柱體或水滴狀體的示意圖;圖3顯示根據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的吸震墊片與座管豎桿的連接方式的示意圖;圖4A顯示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中,吸震墊片部分安裝至自行車座管總成的示意圖;圖4B顯示在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中,吸震墊片完全安裝至自行車座管總成的示意圖;圖5顯示根據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柱的截面圖。附圖標記說明:10-車架;11-前輪;12-后輪;13-座墊;14-鏈輪;15-踏板;101-前叉;102-頭管;103上管;104-下管;105-自行車座管總成;107-后上叉;108-把手;21-座管柱;22-座管豎桿;23-座管束接頭;24-吸震結構;241-凸緣;
400-安裝槽。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提供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及使用該座管總成的自行車,其中自行車座管總成包含一吸震結構,其可替換式地安裝至座管總成中,并且可供使用者手動更換吸震結構。因此,若是使用者想要調整自行車的避震系統的軟硬度,可以自行將吸震結構自自行車座管總成取出進行更換。請參見圖1,其顯示本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所提供的自行車。如圖1所示,本技術的自行車主要包含一車架10、一前輪11、一后輪12、一座墊13、一鏈輪14,以及一踏板15。座墊13設置于車架10的頂部,且車架10包含一前叉101、一頭管102、一上管103、一下管104、一自行車座管總成105、一后上叉107,以及一把手108。上管103由頭管102向后水平延伸而出,而下管13由頭管11向后下方延伸而出。自行車座管總成105包括一座管豎桿(seat tube)22,其連接上管103與下管104的后端,后下叉107由座管豎桿22上段向后延伸而出且與上管103的后端連接。前叉101可轉動地穿設于頭管102中,并且把手108設于前叉101的頂端。前叉101的尾端裝設前輪11,且后上叉107的尾端裝設后輪12。踏板15設置于車架10的中間,且在后上叉107上設置鏈輪14。值得注意的是自行車座管總成105包含一吸震結構24,其設置于自行車座管總成105內部。在本較佳實施例中,吸震結構24是一扁長圓弧體的吸震墊片。較佳者,車架10由碳纖維所制成。然而,車架10的材質可以有其他的變化,例如車架10的材質可為鋼、鋁、鈦等。關于自行車座管總成105的結構,將于底下詳細說明。圖2A顯示本專利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的立體圖,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座管柱,連接至一自行車的一座墊;一座管豎桿,套接于該座管柱的一外壁;以及一吸震結構,其可替換式地設置于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中,且貼附于該座管柱。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座管柱,連接至一自行車的一座墊;一座管豎桿,套接于該座管柱的一外壁;以及一吸震結構,其可替換式地設置于該自行車座管總成中,且貼附于該座管柱。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其特征在于,該吸震結構由熱塑性彈性體所制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其特征在于,該吸震結構包含至少一吸震墊片。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吸震結構的自行車座管總成,其特征在于,該吸震墊片是一扁長圓弧體,其一上表面具有一凸緣。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震結構的自...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姿伶,
申請(專利權)人:林姿伶,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