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滾輪鉤針,包括桿狀鉤針本體,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端部的鉤體,以及轉動設置于所述鉤體上的滾動機構;所述鉤體包括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端部的第一延伸部,一端與所述第一延伸部連接的彎曲部,以及與所述彎曲部另一端連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滾動機構轉動設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滾輪鉤針,在鉤線過程中不會產生線傷,使用壽命長,節約工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磁環繞線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滾輪鉤針。
技術介紹
傳統技術中,變壓器大磁環類產品,由于磁環內徑小,線材線徑較粗等特點,需要使用卷線鉤針進行卷線。目前使用的卷線鉤針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塑料鉤針和金屬鉤針。對于塑料鉤針:主要通過模具成型制作而成,價格較為便宜,但需要開模具導致可供選擇的型號有限。而且由于材質的局限性,塑料鉤針在使用時非常容易磨損,導致在生產過程需要頻繁更換鉤針,需要經常中斷作業,浪費工時。而且,塑料鉤針在鉤漆包線時偶爾會產生線傷不良,在鉤膠皮線時產生線傷的不良率也非常高。對于金屬鉤針:金屬鉤針分為兩種,一種是用金屬棒材直接彎制拋光而成,對彎鉤的要求很高,一般需要把金屬棒材折彎到270°以上形成一個彎鉤,然后拋光。但是,即使表面拋得非常光滑,使用不長時間后,金屬棒折彎時所產生的裂紋就會出現,這種裂紋在鉤線時會造成線傷,導致這種鉤針不能太長時間使用;另一種是用金屬棒材經過機器加工后拋光而成,但在實踐使用過程中也同樣經常造成線傷。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滾輪鉤針,在鉤線過程中不會產生線傷,使用壽命長,節約工時。其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滾輪鉤針,包括桿狀鉤針本體,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端部的鉤體,以及轉動設置于所述鉤體上的滾動機構;所述鉤體包括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端部的第一延伸部,一端與所述第一延伸部連接的彎曲部,以及與所述彎曲部另一端連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滾動機構轉動設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第一延伸部、彎曲部、第二延伸部依次連接形成彎曲的鉤體,鉤體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用于設置可轉動的滾動機構,從而形成一種滾輪鉤針。在用滾輪鉤針鉤線的過程中,線不再直接與鉤體接觸,而是落到滾動機構上。而且在鉤線的過程中,線材隨著滾動機構一起滾動,而不是在鉤體上滑動,將以前線材與鉤體之間的滑動摩擦改變為線材與滾動機構之間的滾動摩擦,這樣就不會磨損鉤體,也不會使線材與鉤體上的裂紋接觸,不容易損傷線材,從而能夠提高鉤體的使用壽命,也能減少線傷的產生,提高了產品良率。下面對進一步技術方案進行說明:進一步地,所述滾動機構包括鉸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的滾軸。鉸接于鉤體上的滾軸就構成了滾動機構,鉤線過程中,線材直接與滾軸滾動接觸,不再與鉤體接觸可避免發生滑動摩擦。進一步地,所述滾動機構還包括固定套設或轉動套設于所述滾軸上的滾輪。當滾輪固定套設于滾軸上時,滾輪與滾軸固定在一起同步轉動,鉤線過程中,線材直接與滾輪滾動接觸,不再與鉤體接觸可避免發生滑動摩擦;當滾輪轉動套設于滾軸上時,滾輪與滾軸可以相互轉動,鉤線過程中,線材也是直接與滾輪滾動接觸,不再與鉤體接觸可避免發生滑動摩擦。進一步地,所述滾動機構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的滾軸,以及轉動套設于所述滾軸上的滾輪。在鉤線過程中,線材落在滾輪上,而滾輪可繞著固定的滾軸轉動,線材就可以在滾輪上發生滾動摩擦,也不再與鉤體接觸可避免發生滑動摩擦。進一步地,所述滾動機構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的滾軸,以及轉動套設于所述滾軸上的滾輪,且所述彎曲部設置為所述滾軸。此時,固定的滾軸替代了彎曲部,滾輪可以繞著滾軸轉動,在鉤線過程中,線材落在滾輪上,可以在滾輪上發生滾動摩擦,也不再與鉤體接觸可避免發生滑動摩擦。進一步地,所述滾輪設置為正圓柱狀、或者內凹的弧形柱狀。當將滾輪設置為內凹的弧形柱狀時,在鉤線的過程中,線材會向滾輪內凹的部分靠攏,不會卡到滾輪與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而影響鉤線正常進行、或對線材產生損傷。進一步地,所述滾輪上均勻開設有多個鉤線凹槽。鉤線的過程中,可以使線材位于鉤線凹槽中,避免線材到處移動,發生纏繞或與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接觸,避免對線材產生損傷或影響鉤線正常進行。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均設置為扁平板狀,且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上均開設有軸孔,所述滾軸兩端分別穿設于兩個所述軸孔處。將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設置為扁平板狀,便于在二者上開設軸孔,從而便于將滾軸兩端安裝設置到二者上。進一步地,所述鉤針本體包括柱狀鉤針大端,連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扁平板狀鉤針小端,以及連接所述鉤針大端和鉤針小端的過渡段,所述過渡段的橫截面積由所述鉤針大端向所述鉤針小端逐漸減小。體積較大的鉤針大端便于安裝到相應的鉤線設備上,而將鉤針小端設置得相對小巧,便于鉤住相對細小的線材。通過漸變的過渡段將鉤針大端和鉤針小端連接起來,可使得鉤針大端到鉤針小端的變化不會太過突然,保證了鉤針本體的整體強度,也使得鉤針本體看起來更美觀。進一步地,所述彎曲部橫截面面積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或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橫截面面積。即將彎曲部設計得相對于第一延伸部或第二延伸部更加粗壯,提高彎曲部的強度,因為彎曲部在鉤線過程中是主要的受力部位,可避免彎曲部在鉤線過程中發生損傷,從而可提高鉤體的壽命。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將傳統鉤針鉤線時的滑動摩擦,轉變成滾動摩擦,延長鉤針的使用壽命,也能降低線傷不良率。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滾輪鉤針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滾輪鉤針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滾輪鉤針的鉤針本體和鉤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滾輪鉤針的鉤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滾輪鉤針的滾動機構的滾軸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滾輪鉤針的滾動機構的滾輪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0-鉤針本體,110-鉤針大端,120-過渡段,130-鉤針小端,200-鉤體,210-第一延伸部,220-彎曲部,230-第二延伸部,300-滾動機構,310-滾軸,320-滾輪。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滾輪鉤針,包括桿狀鉤針本體100,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100端部的鉤體200,以及轉動設置于所述鉤體200上的滾動機構300,該滾動機構300可在鉤體200上自由轉動。如圖3至圖4所示,所述鉤體200包括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100端部的第一延伸部210,一端與所述第一延伸部210連接的彎曲部220,以及與所述彎曲部220另一端連接的第二延伸部230。從而使得第一延伸部210、彎曲部220、第二延伸部230依次連接形成彎曲的鉤體200。所述滾動機構300轉動設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10與所述第二延伸部230之間,即滾動機構300可在鉤體200的第一延伸部210和第二延伸部230之間自由轉動。鉤針本體100、設置于鉤針本體100上的鉤體200、以及設置于鉤體200上的可轉動的滾動機構300,構成了一種滾輪鉤針。在利用滾輪鉤針鉤線的過程中,線材不再直接與鉤體200接觸,而是落到滾動機構300上而直接與滾動機構300接觸。而且在鉤線的過程中,線材隨著滾動機構300一起滾動,而不是在鉤體200上滑動,將以前線材與鉤體200之間的滑動摩擦改變為線材與滾動機構300之間的滾動摩擦,這樣就不會磨損鉤體200,也不會使線材與鉤體200上的裂紋接觸(也不容易使鉤體200上的裂紋顯現出來),不容易損傷線材,從而能夠提高鉤體200和滾輪鉤針的使用壽命,也能減少線傷的產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滾輪鉤針,其特征在于,包括桿狀鉤針本體,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端部的鉤體,以及轉動設置于所述鉤體上的滾動機構;所述鉤體包括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端部的第一延伸部,一端與所述第一延伸部連接的彎曲部,以及與所述彎曲部另一端連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滾動機構轉動設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滾輪鉤針,其特征在于,包括桿狀鉤針本體,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端部的鉤體,以及轉動設置于所述鉤體上的滾動機構;所述鉤體包括設置于所述鉤針本體端部的第一延伸部,一端與所述第一延伸部連接的彎曲部,以及與所述彎曲部另一端連接的第二延伸部;所述滾動機構轉動設置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鉤針,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機構包括鉸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的滾軸。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滾輪鉤針,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機構還包括固定套設或轉動套設于所述滾軸上的滾輪。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鉤針,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機構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的滾軸,以及轉動套設于所述滾軸上的滾輪。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滾輪鉤針,其特征在于,所述滾動機構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的滾軸,以及轉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波,
申請(專利權)人:勝美達電機香港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香港;8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