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混合動力集散兩用貨船,包括船艙,船艙內設有混合動力主機,混合動力主機與齒輪箱相連接,齒輪箱與發電機組相連接,船艙內設有電動總用消防壓載泵和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混合動力主機上設有主機海水泵,船艙內設有輔機,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與輔機相連接,船艙內設有電動空氣壓縮機,船艙內設有艉軸潤滑油箱及泵,輔機與輔機啟動蓄電池相連接,船艙內設有主機啟動空氣瓶、高位滑油箱和油污水分離裝置,油污水分離裝置與污油箱相連接,污油箱上設有污油手搖泵,船艙內設有江水箱,江水箱上設有閘閥,閘閥與濾器相連接,輔機上設有輔機帶動空氣壓縮機。其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操縱性不滿足要求,穩定性和安全性較差,經濟環保性能較差等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船舶
,涉及一種混合動力集散兩用貨船。
技術介紹
現有的LNG(液化天然氣)燃料船用發動機,均為利用原有母型船用柴油機機體改型設計,使用單一氣體燃料或雙燃料后低速情況和高速情況下都存在穩定運行功率禁區,內河航道尤其是京杭運河航道較為狹窄,彎道多,船舶密度大,待閘時間長,船舶航速普遍低,主機需要較為頻繁地變工況,靠泊離港時航速很低,所以現有的混合動力集散兩用貨船多存在操縱性不滿足要求,穩定性和安全性較差,經濟環保性能較差等問題,為此,需要一種混合動力集散兩用貨船,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混合動力集散兩用貨船,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操縱性不滿足要求,穩定性和安全性較差,經濟環保性能較差等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混合動力集散兩用貨船,包括船艙,船艙內設有混合動力主機,混合動力主機與齒輪箱相連接,齒輪箱與發電機組相連接,船艙內設有電動總用消防壓載泵和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混合動力主機上設有主機海水泵,船艙內設有輔機,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與輔機相連接,船艙內設有電動空氣壓縮機,船艙內設有艉軸潤滑油箱及泵,輔機與輔機啟動蓄電池相連接,船艙內設有主機啟動空氣瓶、高位滑油箱和油污水分離裝置,油污水分離裝置與污油箱相連接,污油箱上設有污油手搖泵,船艙內設有江水箱,江水箱上設有閘閥,閘閥與濾器相連接,輔機上設有輔機帶動空氣壓縮機,輔機帶動空氣壓縮機上設有汽化器熱水循環泵,船艙內設有主配電板和第一閥箱,主配電板旁設有低壓空氣瓶,主機啟動空氣瓶旁設有三相變壓器,高位滑油箱上設有滑油手搖泵,混合動力主機上連接設有主機膨脹節,主機膨脹節與主機排氣熱水消音器相連接,輔機上連接設有第一輔機膨脹節,第一輔機膨脹節與輔機滅火星消音器相連接,主機海水泵連接設有主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船艙內設有燃油手搖泵和風機,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旁設有電動燃油輸送泵組,電動燃油輸送泵組旁設有燃氣閥件密封箱,污水箱上設有主機淡水冷卻器,船艙內設有第一吸入截止止回閥箱、第二吸入截止止回閥箱和第二閥箱,輔機上設有第二輔機膨脹節,船艙內設有舵機電動組合泵站,主機上設有舵機主機油泵,舵機電動組合泵站和電動總用消防壓載泵之間設有舵機主機泵用油箱及閥組,舵機電動組合泵站連接設有舵機儲備 油箱,主機海水泵上設有第一軸帶發電機和第二軸帶發電機,第二軸帶發電機與電磁穩速器相連接,主配電板設置在安保系統控制柜內,燃氣閥件密封箱旁設有雙燃料發動機控制箱。在以上方案中優選的是,船艙內設有生活污水處理裝置。還可以優選的是,船艙內設有臺虎鉗。還可以優選的是,臺虎鉗設置在鉗工桌上。還可以優選的是,船艙內設有干粉滅火器和泡沫滅火器。還可以優選的是,干粉滅火器和泡沫滅火器旁設置生活污水儲存箱。還可以優選的是,汽化器熱水循環泵設置在汽化器水系統中。還可以優選的是,主機淡水冷卻器與淡水補水箱相連接。還可以優選的是,船艙內設有座架。還可以優選的是,船艙內設有皮帶輪。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本技術的混合動力集散兩用貨船,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操縱性不滿足要求,穩定性和安全性較差,經濟環保性能較差等問題;其艙容大,既適用于運輸鋼材等高密度貨物,也適用于運輸焦炭等低密度貨物,市場應用適應度更高;其主尺度完全滿足《內河運輸船舶標準船型指標體系》和《內河通航標準》,符合交通運輸部當前至2020年大力推廣的標準船型主尺度要求;其按安全性高的本質安全型機艙設置,較同類船舶普遍采用的增強防護性機艙設置更安全,同時突破了增強防護性機艙設置對各系統的設計與工藝要求;其LNG儲存系統設有氣罐連接處所,較同類船舶普遍未設氣罐連接處所的現狀,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其運用清水循環及發動機廢氣排放余熱回收技術,解決了LNG供氣汽化器的加熱熱源問題,雙主發動機可同時或單獨提供廢熱,增強了當季節環境溫度劇烈變化時LNG汽化器的調節能力。較同類船舶普遍使用發動機冷卻排水(舷外水)加熱技術,既節能又極大降低了LNG汽化器的堵塞故障率;其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和油污水處理系統采用零排放管制水域和非管制水域雙功能設計,處理裝置分別滿足MEPC.159(55)和(IMO)MEPC.107(49),較之同類船舶普遍采用的不加以處理直接排放到航行區域水體中或處理裝置不滿足MEPC.159(55)和(IMO)MEPC.107(49)的現狀,真正實現了節能減排;其雙機雙槳、柴油-LNG混合動力推進,極大地提高了操縱安全性,較之目前很多單機單槳推進或純氣體機做推進主機的配置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船舶的操縱性能,提高了航行安全性;從整體研發技術角度來看,其完全滿足《內河船型標準化補貼資金管理辦法》要求,同時滿足《鋼質內河船舶建造規范》(2009)及修改通報(至2015)、《天然氣燃料動力船舶規范》(2013)、《內河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11)及修改通報(至2015)、《內河天然氣燃料動力船舶法定檢驗暫行規定》(2013),船 型先進,代表了江河聯運新能源綠色動力集散兩用船的發展方向,實現了安全、經濟、環保的綜合統一,是一型綜合經濟技術優良的多用途綠色動力貨船;其適應當前及未來推行內河船舶標準化的政策趨勢,尤其在保證主尺度合規的前提下,提高了貨艙的裝載容積,提高了物流運輸業對貨物多樣性的要求,集散兩用進一步提高了本船的貨運市場適應性。其通過30多年來對內河船型的設計研究及優化比選,本技術的設計同時兼顧運河和江河聯運的航區特點綜合要求,在主尺度、結構、線形、吃水等方面充分體現聯運船型不同于單一航區船型,或單一航區參考跨航區局部按《鋼制內河船舶建造規范》提升的船型的綜合優化;其機艙通風系統運用熱平衡計算原理,使機艙溫度滿足《鋼質內河船舶建造規范》(2009)及修改通報(至2015);其運用清水循環及發動機廢氣排放余熱回收,既解決了LNG供氣汽化器的加熱熱源問題,又有效利用了發動機廢氣排放余熱,提高了經濟效益,實現了節能減排,雙主發動機可同時或單獨提供廢熱,增強了當季節環境溫度變化時LNG汽化器的調節能力,避免了供氣管線結霜甚至LNG液滴進入主機導致損機現象的缺陷,由于常見的單主機供熱或電加熱供熱;其采用淡水循環加熱LNG汽化器系統,避免了常見的主機冷卻用舷外水用來加熱LNG汽化器,干凈度較差的內河航道舷外水容易造成殼管式汽化器阻塞、壽命降低的缺陷。其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和油污水處理系統采用雙功能設計,在航道中經合格處理裝置(MEPC.159(55)和(IMO)MEPC.107(49))處理達標后排放,在運河等管制水域儲存在船上相應箱柜中,靠港后排岸處理,實現零排放。其針對現有LNG燃料船用發動機均為利用原有母型船用柴油機機體改型設計,使用單一氣體燃料或雙燃料后低速情況和高速情況下都存在穩定運行功率禁區,在內河航道尤其是運河航道較為狹窄,彎道多,船舶密度大,待閘時間長,船舶航速普遍低,主機需要較為頻繁地變工況,靠泊離港時航速很低,此時操縱性要求很高的問題,摒棄了單一氣體主機和單主機單槳的推進方式,設計了雙柴油-LNG混合動力主機和雙槳的推進方式,在靠泊離港及低速情況下使用純柴油模式,發揮了柴油機較LNG主機低速穩定性和扭矩特性好的優點,較高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合動力集散兩用貨船,包括船艙,其特征在于:船艙內設有混合動力主機(1),混合動力主機(1)與齒輪箱(2)相連接,齒輪箱(2)與發電機組(3)相連接,船艙內設有電動總用消防壓載泵(5)和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6),混合動力主機(1)上設有主機海水泵(7),船艙內設有輔機(10),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6)與輔機(10)相連接,船艙內設有電動空氣壓縮機(11),船艙內設有艉軸潤滑油箱及泵(14),輔機(10)與輔機啟動蓄電池(15)相連接,船艙內設有主機啟動空氣瓶(16)、高位滑油箱(17)和油污水分離裝置(18),油污水分離裝置(18)與污油箱(20)相連接,污油箱(20)上設有污油手搖泵(19),船艙內設有江水箱(21),江水箱(21)上設有閘閥(22),閘閥(22)與濾器(23)相連接,輔機(10)上設有輔機帶動空氣壓縮機(24),輔機帶動空氣壓縮機(24)上設有汽化器熱水循環泵(25),船艙內設有主配電板(26)和第一閥箱(27),主配電板(26)旁設有低壓空氣瓶(28),主機啟動空氣瓶(16)旁設有三相變壓器(29),高位滑油箱(17)上設有滑油手搖泵(30),混合動力主機(1)上連接設有主機膨脹節(31),主機膨脹節(31)與主機排氣熱水消音器(32)相連接,輔機(10)上連接設有第一輔機膨脹節(33),第一輔機膨脹節(33)與輔機滅火星消音器(34)相連接,主機海水泵(7)連接設有主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35),船艙內設有燃油手搖泵(36)和風機(37),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6)旁設有電動燃油輸送泵組(38),電動燃油輸送泵組(38)旁設有燃氣閥件密封箱(39),污水箱上設有主機淡水冷卻器(40),船艙內設有第一吸入截止止回閥箱(41)、第二吸入截止止回閥箱(42)和第二閥箱(43),輔機(10)上設有第二輔機膨脹節(44),船艙內設有舵機電動組合泵站(45),主機(1)上設有舵機主機油泵(46),舵機電動組合泵站(45)和電動總用消防壓載泵(5)之間設有舵機主機泵用油箱及閥組(47),舵機電動組合泵站(45)連接設有舵機儲備油箱(48),主機海水泵(7)上設有第一軸帶發電機(49)和第二軸帶發電機(50),第二軸帶發電機(50)與電磁穩速器(51)相連接,主配電板(26)設置在安保系統控制柜(52)內,燃氣閥件密封箱(39)旁設有雙燃料發動機控制箱(53)。...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混合動力集散兩用貨船,包括船艙,其特征在于:船艙內設有混合動力主機(1),混合動力主機(1)與齒輪箱(2)相連接,齒輪箱(2)與發電機組(3)相連接,船艙內設有電動總用消防壓載泵(5)和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6),混合動力主機(1)上設有主機海水泵(7),船艙內設有輔機(10),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6)與輔機(10)相連接,船艙內設有電動空氣壓縮機(11),船艙內設有艉軸潤滑油箱及泵(14),輔機(10)與輔機啟動蓄電池(15)相連接,船艙內設有主機啟動空氣瓶(16)、高位滑油箱(17)和油污水分離裝置(18),油污水分離裝置(18)與污油箱(20)相連接,污油箱(20)上設有污油手搖泵(19),船艙內設有江水箱(21),江水箱(21)上設有閘閥(22),閘閥(22)與濾器(23)相連接,輔機(10)上設有輔機帶動空氣壓縮機(24),輔機帶動空氣壓縮機(24)上設有汽化器熱水循環泵(25),船艙內設有主配電板(26)和第一閥箱(27),主配電板(26)旁設有低壓空氣瓶(28),主機啟動空氣瓶(16)旁設有三相變壓器(29),高位滑油箱(17)上設有滑油手搖泵(30),混合動力主機(1)上連接設有主機膨脹節(31),主機膨脹節(31)與主機排氣熱水消音器(32)相連接,輔機(10)上連接設有第一輔機膨脹節(33),第一輔機膨脹節(33)與輔機滅火星消音器(34)相連接,主機海水泵(7)連接設有主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35),船艙內設有燃油手搖泵(36)和風機(37),輔機帶動總用消防壓載泵(6)旁設有電動燃油輸送泵組(38),電動燃油輸送泵組(38)旁設有燃氣閥件密封箱(39),污水箱上設有主機淡水冷卻器(40),船艙內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于全虎,戴雪良,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省船舶設計研究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