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涉及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技術領域。所述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包含探測器調節桿、支撐桿、第一調節桿及第二調節桿;所述第一調節桿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一調節孔,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所述第二調節桿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二調節孔,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所述支撐桿上設置有設置有多個支撐桿調節孔,所述支撐桿通過所述支撐桿調節孔與所述第一調節桿及第二調節桿連接;所述探測器調節桿一端與所述支撐桿固定連接,另一端用于安裝探測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能夠改變探測器的安裝角度,結構簡單,調節方便,能夠滿足不同結構的測量需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
,具體涉及一種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
技術介紹
測量領域中傳感器的應用十分普遍,而傳感器作為信號探測元件,對于目標進行測量時不可避免需要考慮傳感器的安裝與固定問題。目前使用較多的傳感器安裝都不便于拆卸,不便于攜帶,結構較為復雜或者連接較為復雜。由于發動機表面部件結構復雜和不能隨意對其進行測試改裝,所以傳統的鉆孔焊接和卡箍固定不能滿足安裝條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以解決或至少減輕
技術介紹
中所存在的至少一處的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包含探測器調節桿、支撐桿、第一調節桿及第二調節桿;所述第一調節桿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一調節孔,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所述第二調節桿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二調節孔,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所述支撐桿上設置有設置有多個支撐桿調節孔,所述支撐桿通過所述支撐桿調節孔與所述第一調節桿及第二調節桿連接;所述探測器調節桿一端與所述支撐桿固定連接,另一端用于安裝探測器。優選地,所述支撐桿上還設置有長條孔,所述長條孔的長度方向與所述支撐桿的長度方向相同;所述探測器調節桿穿過所述長條孔與所述支撐桿固定連接。優選地,所述探測器調節桿包含螺紋桿及安裝板兩部分,所述安裝板的法線與所述螺紋桿的軸線平行,所述螺紋桿穿過所述長條孔與所述支撐桿通過螺母固定;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探測器的安裝孔。優選地,所述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還包含至少兩個第一固定桿,所述第一固定桿設置為螺紋桿;所述第一調節桿上設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調節桿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桿穿過所述第一固定孔及所述第二固定孔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優選地,所述第一調節桿比第二調節桿長5cm-15cm。優選地,所述支撐桿設置為伸縮桿,所述支撐桿上設置有長條孔的一端能夠相對另一端在支撐桿的長度方向伸縮。優選地,所述支撐桿包含螺紋桿段及套筒段;所述長條孔設置在所述螺紋桿段;所述支撐桿調節孔設置在所述套筒段;所述螺紋桿段與所述套筒段通過螺紋配合進行伸縮調節。本技術的優點在于:本技術中第一調節桿上設置有多個第一調節孔,第二調節桿上設置有多個第二調節孔,支撐桿上設置有多個支撐桿調節孔,支撐桿通過改變與第一調節桿及第二調節桿的連接位置,可以改變支撐桿的安裝角度,從而改變探測器的安裝角度,結構簡單,調節方便,能夠滿足不同結構的測量需求。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中支撐桿的示意圖。圖3是圖1所示的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中探測器調節桿的示意圖。其中,1-探測器,2-探測器調節桿,21-螺紋桿,22-安裝板,3-支撐桿,31-支撐桿調節孔,32-長條孔,4-第一調節桿,41-第一調節孔,42-第一固定孔,5-第二調節桿,51-第二調節孔,52-第二固定孔,6-第一固定桿。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在附圖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保護范圍的限制。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包含探測器調節桿2、支撐桿3、第一調節桿4及第二調節桿5。第一調節桿4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一調節孔41,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一調節孔41中任意兩個相鄰孔之間的距離相等。可以理解的是,多個第一調節孔41中任意兩個相鄰孔之間的距離也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設定。例如,在一個備選實施例中,多個第一調節孔41中相鄰孔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第二調節桿5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二調節孔51,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在本實施例中,多個第二調節孔51中任意兩個相鄰孔之間的距離相等,且與第一調節桿4上相鄰兩個第一調節孔41之間的距離相等。可以理解的是,多個第二調節孔51中任意兩個相鄰孔之間的距離也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設定。例如,在一個備選實施例中,多個第二調節孔51中相鄰孔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支撐桿3上設置有設置有多個支撐桿調節孔31,支撐桿3通過支撐桿調節孔31與第一調節桿4及第二調節桿5連接;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以固定支撐桿3與第二調節桿5的連接位置,然后支撐桿3繞與第二調節桿5的連接位置旋轉,調整支撐桿3與第一調節桿4的連接位置;同理,可以固定支撐桿3與第一調節桿4的連接位置,然后支撐桿3繞與第一調節桿4的連接位置旋轉,調整支撐桿3與第二調節桿5的連接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支撐桿3還可以同時調節與第一調節桿4及第二調節桿5的連接位置,改變支撐桿3的安裝角度,以滿足不同位置的測量需求。探測器調節桿2一端與支撐桿3固定連接,另一端用于安裝探測器1。本技術中第一調節桿4上設置有多個第一調節孔41,第二調節桿5上設置有多個第二調節孔51,支撐桿3上設置有多個支撐桿調節孔31,支撐桿3通過改變與第一調節桿41及第二調節桿51的連接位置,可以改變支撐桿3的安裝角度,從而改變探測器的安裝角度,結構簡單,調節方便。在本實施例中,支撐桿3上還設置有長條孔32,長條孔32的長度方向與支撐桿3的長度方向相同;探測器調節桿2穿過長條孔32與支撐桿3固定連接。其優點在于,通過長條孔32可以改變探測器調節桿2與支撐桿3的固定位置,以滿足測量需求。在本實施例中,探測器調節桿2包含螺紋桿21及安裝板22兩部分,安裝板22的法線與螺紋桿21的軸線平行,螺紋桿穿過長條孔32與支撐桿3通過螺母固定,螺紋桿21上在支撐桿3上長條孔32的兩側通過兩個螺母擰緊固定;可以理解的是,螺紋桿21上還可以設置一個臺階,通過臺階與支撐桿3定位,然后通過一個螺母擰緊固定螺紋桿21;安裝板22上設置有探測器1的安裝孔。在本實施例中,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還包含至少兩個第一固定桿6,第一固定桿6設置為螺紋桿;第一調節桿4上設置有第一固定孔42;第二調節桿5上設置有第二固定孔52;第一固定桿6穿過第一固定孔42及第二固定孔52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調節桿4比第二調節桿5長10cm;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調節桿4與第二調節桿5的長度還可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探測器調節桿(2)、支撐桿(3)、第一調節桿(4)及第二調節桿(5);所述第一調節桿(4)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一調節孔(41),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所述第二調節桿(5)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二調節孔(51),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所述支撐桿(3)上設置有設置有多個支撐桿調節孔(31),所述支撐桿(3)通過所述支撐桿調節孔(31)與所述第一調節桿(4)及第二調節桿(5)連接;所述探測器調節桿(2)一端與所述支撐桿(3)固定連接,另一端用于安裝探測器(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探測器調節桿(2)、支撐桿(3)、第一調節桿(4)及第二調節桿(5);所述第一調節桿(4)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一調節孔(41),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所述第二調節桿(5)的一端設置有多個第二調節孔(51),另一端固定在發動機試驗臺上;所述支撐桿(3)上設置有設置有多個支撐桿調節孔(31),所述支撐桿(3)通過所述支撐桿調節孔(31)與所述第一調節桿(4)及第二調節桿(5)連接;所述探測器調節桿(2)一端與所述支撐桿(3)固定連接,另一端用于安裝探測器(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桿(3)上還設置有長條孔(32),所述長條孔(32)的長度方向與所述支撐桿(3)的長度方向相同;所述探測器調節桿(2)穿過所述長條孔(32)與所述支撐桿(3)固定連接。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動機表面熱輻射率測量探測器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測器調節桿(2)包含螺紋桿(21)及安裝板(22)兩部分,所述安裝板(22)的法線與所述螺紋桿(21)的軸線平行,所述螺紋桿穿過所述長條孔(32)與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于浩,張志學,張羽鵬,薛秀生,葉林,葛俊鋒,桂康,侯雷,潘心正,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