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貫穿殼體頂部并與殼體內腔側面固定連接的輸水裝置,殼體內腔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位于輸水裝置下方的滑動板,滑動板內腔的底部從左至右依次固定安裝有傳動裝置和第一驅動電機,并且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軸通過傳動帶與傳動裝置的側面傳動連接,所述傳動裝置的側面固定安裝有位于傳動帶上方并貫穿延伸至滑動板側面的承重桿,承重桿的底部固定安裝有位于殼體內腔底部上方的攪拌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滑動板內傳動裝置與承重桿的配合,達到帶動著攪拌葉片對殼體內的微生物和土壤進行全方位攪拌混合均勻的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污染土壤修復設備
,具體為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
技術介紹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和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大量重金屬和有機物等各類污染物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到土壤環境,導致我國的土壤環境污染情況不斷加劇,事實證明,土壤環境不僅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及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還會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土壤污染已成為我國需要解決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目前,國內外針對土壤的重金屬和有機物等污染已經研發了一系列的修復技術,其中微生物修復技術作為一種低成本及高效利用微生物治理污染土壤的綠色修復方法,具有易操作和無二次污染等特點,因此備受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現有的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利用攪拌的方式將微生物與土壤進行混合,如專利CN 205165344 U公開了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通過攪拌槳與噴水噴頭的設置,讓微生物與土壤能進行更好的混合,然而這種結構雖然能達到攪拌混合的目的,但是并不能使微生物與土壤達到完全混合均勻的效果,從而使得該裝置修復污染土壤的效果不夠明顯,進而達不到理想狀態中的修復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具備使殼體內微生物和土壤攪拌混合均勻的優點,解決了原有裝置微生物和土壤混合不夠均勻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貫穿殼體頂部并與殼體內腔側面固定連接的輸水裝置,殼體內腔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位于輸水裝置下方的滑動板,滑動板內腔的底部從左至右依次固定安裝有傳動裝置和第一驅動電機,并且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軸通過傳動帶與傳動裝置的側面傳動連接,所述傳動裝置的側面固定安裝有位于傳動帶上方并貫穿延伸至滑動板側面的承重桿,承重桿的底部固定安裝有位于殼體內腔底部上方的攪拌裝置。優選的,所述攪拌裝置包括驅動板,所述驅動板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第二驅動電機,第二驅動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有驅動桿,驅動桿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攪拌葉片,并且驅動桿遠離第二驅動電機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減震墊。優選的,所述傳動裝置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頂部從左至右依次轉動連接有第一轉動柱和第二轉動柱,第一轉動柱的表面從下至上依次套接有左圓錐齒輪和空心絲桿,空心絲桿上套接有與空心絲桿相適配的絲桿套,所述第二轉動柱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與左圓錐齒輪相嚙合的右圓錐齒輪,并且第二轉動柱的側面通過傳動帶與第一驅動電機的輸出軸傳動連接。優選的,所述輸水裝置包括儲水罐,所述儲水罐的側面連通有貫穿并延伸至殼體內腔的輸送管,輸送管位于殼體外部一端的中部設置有控制閥門,控制閥門的側面轉動連接有閥門柱,閥門柱遠離控制閥門的一側固定連接有閥門桿,所述輸送管位于殼體內腔的一端連通有兩端分別與殼體內腔側面固定連接的水平管,并且水平管遠離輸送管的一側連通有分滴管。優選的,所述分滴管的數量至少有五個,并且分滴管與殼體的內腔相適配。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術通過輸水裝置的設置,達到分滴管能對殼體的內部進行全方位噴灑的效果。2、本技術通過攪拌裝置的設置,達到微生物與土壤攪拌混合均勻的效果。3、本技術通過滑動板內傳動裝置與承重桿的配合,達到第二驅動電機帶動著承重桿進行上升或下降移動的效果,并達到帶動著攪拌葉片對殼體內的微生物和土壤進行全方位攪拌混合均勻的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滑動板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1殼體、2輸水裝置、21儲水罐、22輸送管、23控制閥門、24閥門柱、25閥門桿、26水平管、27分滴管、3滑動板、4承重桿、5攪拌裝置、51驅動板、52第二驅動電機、53驅動桿、54攪拌葉片、55減震墊、6傳動裝置、61固定板、62第一轉動柱、63第二轉動柱、64左圓錐齒輪、65空心絲桿、66絲桿套、67右圓錐齒輪、7第一驅動電機、8傳動帶。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包括殼體1,殼體1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貫穿殼體1頂部并與殼體1內腔側面固定連接的輸水裝置2,輸水裝置2包括儲水罐21,儲水罐21的側面連通有貫穿并延伸至殼體1內腔的輸送管22,輸送管22位于殼體1外部一端的中部設置有控制閥門23,控制閥門23的側面轉動連接有閥門柱24,閥門柱24遠離控制閥門23的一側固定連接有閥門桿25,輸送管22位于殼體1內腔的一端連通有兩端分別與殼體1內腔側面固定連接的水平管26,并且水平管26遠離輸送管22的一側連通有分滴管27,分滴管27的數量至少有五個,并且分滴管27與殼體1的內腔相適配,殼體1內腔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位于輸水裝置2下方的滑動板3。請參閱圖1-2,滑動板3內腔的底部從左至右依次固定安裝有傳動裝置6和第一驅動電機7,傳動裝置6包括固定板61,固定板61的頂部從左至右依次轉動連接有第一轉動柱62和第二轉動柱63,第一轉動柱62的表面從下至上依次套接有左圓錐齒輪64和空心絲桿65,空心絲桿65上套接有與空心絲桿65相適配的絲桿套66,第二轉動柱63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與左圓錐齒輪64相嚙合的右圓錐齒輪67,并且第二轉動柱63的側面通過傳動帶8與第一驅動電機7的輸出軸傳動連接,并且第一驅動電機7的輸出軸通過傳動帶8與傳動裝置6的側面傳動連接,傳動裝置6的側面固定安裝有位于傳動帶8上方并貫穿延伸至滑動板3側面的承重桿4。請參閱圖1,承重桿4的底部固定安裝有位于殼體1內腔底部上方的攪拌裝置5,攪拌裝置5包括驅動板51,驅動板51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第二驅動電機52,第二驅動電機52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有驅動桿53,驅動桿53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攪拌葉片54,并且驅動桿53遠離第二驅動電機52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減震墊55。使用時,先將微生物放入至殼體1內,然后打開第二驅動電機52,讓第二驅動電機52的輸出軸能帶動著驅動桿53進行轉動,從而使得驅動桿53能帶動著攪拌葉片54進行旋轉,讓攪拌葉片54能對微生物和土壤進行攪拌混合處理,再打開第一驅動電機7,讓第一驅動電機7的輸出軸通過傳動帶8的傳動帶動著第二轉動柱63進行轉動,而因為第二轉動柱63頂部的右圓錐齒輪67與第一轉動柱62表面的左圓錐齒輪64相嚙合,使得第二轉動柱63在轉動的同時能帶動著第一轉動柱62轉動,從而讓第一轉動柱62表面的空心絲桿65在轉動的同時能通過絲桿套66的相適配而使承重桿4進行上升或下降的移動,進而讓承重桿4底部的攪拌葉片54能對殼體1內的微生物和土壤進行全方位的攪拌混合。綜上所述,該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通過輸水裝置2和攪拌裝置5的設置,解決了殼體1內微生物與土壤混合不夠完全均勻的問題。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技術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技術的范圍由所附權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包括殼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貫穿殼體(1)頂部并與殼體(1)內腔側面固定連接的輸水裝置(2),殼體(1)內腔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位于輸水裝置(2)下方的滑動板(3),滑動板(3)內腔的底部從左至右依次固定安裝有傳動裝置(6)和第一驅動電機(7),并且第一驅動電機(7)的輸出軸通過傳動帶(8)與傳動裝置(6)的側面傳動連接,所述傳動裝置(6)的側面固定安裝有位于傳動帶(8)上方并貫穿延伸至滑動板(3)側面的承重桿(4),所述承重桿(4)的底部固定安裝有位于殼體(1)內腔底部上方的攪拌裝置(5)。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包括殼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貫穿殼體(1)頂部并與殼體(1)內腔側面固定連接的輸水裝置(2),殼體(1)內腔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位于輸水裝置(2)下方的滑動板(3),滑動板(3)內腔的底部從左至右依次固定安裝有傳動裝置(6)和第一驅動電機(7),并且第一驅動電機(7)的輸出軸通過傳動帶(8)與傳動裝置(6)的側面傳動連接,所述傳動裝置(6)的側面固定安裝有位于傳動帶(8)上方并貫穿延伸至滑動板(3)側面的承重桿(4),所述承重桿(4)的底部固定安裝有位于殼體(1)內腔底部上方的攪拌裝置(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裝置(5)包括驅動板(51),所述驅動板(51)的底部固定安裝有第二驅動電機(52),第二驅動電機(52)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有驅動桿(53),驅動桿(53)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攪拌葉片(54),并且驅動桿(53)遠離第二驅動電機(52)的一端固定連接有減震墊(55)。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微生物修復污染土壤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6)包括固定板(61),固定板(61)的頂部從左至右依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曉華,譚科艷,劉斯文,
申請(專利權)人: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