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結構,包括爐膛和設置在爐膛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在爐膛上端口外罩有燃氣導流室,燃氣導流室上端口處蓋有補氧室,補氧室上側設置有二級燃燒室,所述爐膛下部為送風室,在爐膛內設置有與送風室導通的一級燃燒室,一級燃燒室上部伸入燃氣導流室,并在一級燃燒室上端口上方設置有阻燃板,所述補氧室包括導通的三、四級風道,四級風道與二級燃燒室導通,三級風道與設置在燃氣導流室側壁處的二級風道導通,二級風道與設置在爐膛內的一級風道導通,一級風道與送風室導通。通過燃料在一級燃燒室內未完全燃燒,產生的可燃氣體進入補氧室后再進行充分燃燒,熱量的釋放集中在二級燃燒室,進而提高熱效率。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申請涉及一種燃燒裝置,尤其涉及采用分段式分解生物質燃料,從而可使生物質燃料完全燃燒的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結構。
技術介紹
生物質燃料:又稱生物質成型燃料(BiomassMouldingFuel,簡稱\BMF\)是應用農林廢棄物(如秸稈、鋸末、甘蔗渣、稻糠等)作為原材料,經過粉碎、混合、擠壓、烘干等工藝,制成各種成型(如顆粒狀)的,可直接燃燒的一種新型清潔燃料。生物質燃料因其具有發(fā)熱量大、雜質少、燃燒后產生的氣體不具污染性等優(yōu)點現(xiàn)今已逐漸被大范圍使用。現(xiàn)有技術中,有多種關于使用生物質燃料的燃燒裝置,這些裝置對除渣和送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使得熱效率增大,但由于其燃燒過程均是在爐膛內完成,隨著不斷的送料,一些未能完全燃燒的燃料就會被浪費。同時,燃料在燃燒室的燃燒勢必會在爐膛處就造成一定的熱量損失,從而降低熱效率。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申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可使生物質燃料完全燃燒,且完全燃燒處于最上端的燃燒室內,熱效率利用率高的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結構。本申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結構,包括爐膛和設置在爐膛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在爐膛上端口外罩有燃氣導流室,燃氣導流室上端口處蓋有補氧室,補氧室上側設置有二級燃燒室,所述爐膛下部為送風室,在爐膛內設置有與送風室導通的一級燃燒室,一級燃燒室上部伸入燃氣導流室,并在一級燃燒室上端口上方設置有阻燃板,所述補氧室包括導通的三、四級風道,四級風道與二級燃燒室導通,三級風道與設置在燃氣導流室側壁處的二級風道導通,二級風道與設置在爐膛內的一級風道導通,一級風道與送風室導通。進一步的,所述補氧室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置有隔板,將殼體內分為上下兩層空腔,隔板中心開孔,孔內設置有送風圈,送風圈上下端口分別與殼體外和殼體下層空腔導通,送風圈外側的上層空腔即為四級風道,在送風圈側壁上開設有通風孔,通風孔與四級風道導通,在下層空腔側壁內側圓周處設置與四級風道導通的三級風道,三級風道所圍圓周內形成一下端敞口的半封閉空腔,該空腔扣于燃氣導流室上端口處,扣合處密封相連,使得送風圈下端口與燃氣導流室導通。本申請通過一級燃燒室對燃料進行初級燃燒,使得燃料處于燃燒和氣化兩種狀態(tài),從而使得燃料在一級燃燒室內并未完全燃燒,氣化時產生的可燃氣體進入補氧室后再進行充分燃燒,從而使得熱量的釋放主要集中在二級燃燒室內,進而提高熱效率。本申請結構簡單,非常適合使用生物質燃料,同時也適合使用其他燃料,適應性廣。附圖說明本申請的具體結構由以下的附圖和實施例給出:圖1是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也是一級燃燒室內燃料分布的結構示意圖。圖例:1、補氧室,1-1、送風圈,1-2、三級風道,1-3、隔板,1-4、四級風道,2、集流圈,3、阻燃板,4、燃氣導流室,4-1、二級風道,5、一級燃燒室,6、點火裝置,7、爐膛,7-1、一級風道,7-2、送風室,8、集渣室,9、送風管,10、輸料管,11、二級燃燒室,12、阻燃段,13、燃燒氣化段,14、積料支撐段。具體實施方式本申請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申請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實施例:如圖1所示,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方法的燃燒結構包括爐膛7和設置在爐膛7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8,在爐膛7上端口外罩有燃氣導流室4,燃氣導流室4上端口處蓋有補氧室1,補氧室1上側設置有二級燃燒室11。所述爐膛7下部為送風室7-2,在爐膛7內設置有與送風室7-2導通的一級燃燒室5,一級燃燒室5上部伸入燃氣導流室4,并在一級燃燒室5上端口上方設置有阻燃板3,所述補氧室1包括導通的三、四級風道1-2、1-4,四級風道1-4與二級燃燒室11導通,三級風道1-2與設置在燃氣導流室4側壁處的二級風道4-1導通,二級風道4-1與設置在爐膛7內的一級風道7-1導通,一級風道7-1與送風室7-2導通。在燃氣導流室4內設置有用以導流燃氣的集流圈2,所述集流圈2罩于一級燃燒室5上部外。所述集流圈2為兩端敞口的空腔圓柱體。在送風室7-2處設置有向送風室7-2內送風的送風管9。所述補氧室1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置有隔板1-3,將殼體內分為上下兩層空腔,隔板1-3中心開孔,孔內設置有送風圈1-1,送風圈1-1上下端口分別與殼體外和殼體下層空腔導通,送風圈1-1外側的上層空腔即為四級風道1-4,在送風圈1-1側壁上開設有通風孔,通風孔與四級風道1-4導通。在下層空腔側壁內側圓周處設置與四級風道1-4導通的三級風道1-2,三級風道1-2所圍圓周內形成一下端敞口的半封閉空腔,該空腔扣于燃氣導流室4上端口處,扣合處密封相連,使得送風圈1下端口與燃氣導流室4導通。環(huán)二級燃燒室11上端口圓周處設置有用以支撐炊具的鍋架。如圖1、2所示,一級燃燒室5分為上部的阻燃段12,中部的燃燒氣化段13和下部的積料支撐段14。在一級燃燒室5的積料支撐段14下部設置有向一級燃燒室5內輸送燃料的輸料管10,輸料管10內設置有輸料絞龍。在積料支撐段14底面設置有網狀爐排,爐排阻擋燃料掉入送風室7-2,同時使得一級燃燒室5與送風室7-2導通。在一級燃燒室5的燃燒氣化段13處設置有用以點燃燃料的點火裝置6,點火裝置6非本申請的專利技術點,其具體結構在此不做詳細描述。在使用時,由輸料管10向一級燃燒室5內輸送燃料,待燃料堆積至燃燒氣化段13后,通過點火裝置6點燃燃料,點燃后緩慢持續(xù)送料,燃料在燃燒氣化段13燃燒時,由于受阻燃板3的遮擋,燃燒氣化段13內空氣較少,使得燃料不充分燃燒,溫度維持在600℃左右,燃料氣化產生可燃氣體,并處于燃氣的燃燒臨界值。在送料的同時,由一鼓風機向送風室7-2內送風,空氣分別進入一級風道7-1和一級燃燒室5內。燃氣隨氣流進入導風室1的送風圈1內,空氣則由一級風道7-1順二級、三級、四級風道4-1、1-2、1-4吹入送風圈1,使得燃氣在送風圈1內與空氣充分結合,并加熱至燃氣燃點,燃氣即可在二級燃燒室11內充分燃燒。由于持續(xù)向一級燃燒室5內送風,使得積料支撐段14的燃料保持低溫,而燃燒氣化段13則保持中、高溫狀態(tài),最后在二級燃燒室11內才充分燃燒,釋放出高溫熱量,從而使得熱量在燃燒過程中最大程度被利用,提高了整體的熱效率。顯然,本申請的上述說明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申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申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凡是屬于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列。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結構,包括爐膛和設置在爐膛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其特征在于:在爐膛上端口外罩有燃氣導流室,燃氣導流室上端口處蓋有補氧室,補氧室上側設置有二級燃燒室,所述爐膛下部為送風室,在爐膛內設置有與送風室導通的一級燃燒室,一級燃燒室上部伸入燃氣導流室,并在一級燃燒室上端口上方設置有阻燃板,所述補氧室包括導通的三、四級風道,四級風道與二級燃燒室導通,三級風道與設置在燃氣導流室側壁處的二級風道導通,二級風道與設置在爐膛內的一級風道導通,一級風道與送風室導通。
【技術特征摘要】
1.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結構,包括爐膛和設置在爐膛下用以接渣的集渣室,其特征在于:在爐膛上端口外罩有燃氣導流室,燃氣導流室上端口處蓋有補氧室,補氧室上側設置有二級燃燒室,所述爐膛下部為送風室,在爐膛內設置有與送風室導通的一級燃燒室,一級燃燒室上部伸入燃氣導流室,并在一級燃燒室上端口上方設置有阻燃板,所述補氧室包括導通的三、四級風道,四級風道與二級燃燒室導通,三級風道與設置在燃氣導流室側壁處的二級風道導通,二級風道與設置在爐膛內的一級風道導通,一級風道與送風室導通。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結構,其特征在于:在燃氣導流室內設置有用以導流燃氣的集流圈,所述集流圈罩于一級燃燒室上部外。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質成型燃料的反射式分段復合燃燒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補氧室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置有隔板,將殼體內分為上下兩層空腔,隔板中心開孔,孔內設置有送風圈,送風圈上下端口分別與殼體...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謝秋華,劉偉民,謝俊軒,
申請(專利權)人:佛山市浩寶金屬制品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