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建筑基坑開挖的水洗法是分層開挖,每一層開挖都在基坑開挖范圍外側建立地下隔離墻,在基坑開挖范圍內挖出水盆,注滿水,放入攪拌機攪拌,直到水盆內的水溶物成糊狀的泥,再通過泥漿泵將糊狀的泥吸取、輸運至基坑開挖范圍外。重復進行此過程,水盆邊沿不斷被侵蝕,不斷擴大直至水盆內的邊沿接近地下隔離墻的位置,深度接近該層的底部。一層一層地進行,最終完成基坑內的土方開挖。該方法避免了深基坑的土方挖掘、輸運的困難,減少了塵土飛揚和噪音,無需基坑的防水、排水,具有較好的實際意義和明顯的社會效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基坑開挖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一環,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基于水洗法的基坑開挖新方法。
技術介紹
基坑是在基礎設計位置按基底標高和基礎平面尺寸所開挖的土坑。通常,基坑在開挖前應根據地質水文資料,結合現場附近建筑物情況,決定開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開挖不深的基坑可用放邊坡的辦法,使土坡穩定,其坡度大小按有關施工程的規定來確定。開挖較深及鄰近有建筑物的,可用基坑壁支護方法或噴射混凝土護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連續墻和柱列式鉆孔灌注樁連鎖等方法,防護外側土層坍入。在附近建筑無影響的,可用井點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區可采用天然冷氣凍結法開挖。對于復雜地貌,常見的土質有:淤泥、吹填砂、耕植土、粉質粘土、中砂土、碎石、粉土、素填土等。淺基坑的支護:1.斜柱支撐:適于開挖較大型、深度不大的基坑或使用機械挖土時。2.錨拉支撐:適于開挖較大型、深度不大的基坑或使用機械挖土,不能安設橫撐時使用。3.型鋼樁橫擋板支撐:適于地下水位較低、深度不很大的一般黏性或砂土層中使用。4.短樁橫隔板支撐:適于開挖寬度大的基坑,當部分地段的下部放坡不夠時使用。5.臨時擋土墻支撐:適于開挖寬度大的基坑,當部分地段的下部放坡不夠時使用。6.擋土灌注樁支護:適用于開挖較大、較淺(<5m)基坑,鄰近有建筑物,不允許背面地基有下沉、位移時采用。7.疊袋式擋墻支護:適用于一般黏性土、面積大、開挖深度應在5m以內的淺基坑支護。深基坑的支護:1.排樁或地下連續墻:適于基坑側壁安全等級一、二、三級,懸臂式結構在軟土場地中不宜大于5m,當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時,宜采用降水、排樁加截水帷幕或地下連續墻。2.水泥土墻:基坑側壁安全等級宜為二、三級,水泥土樁施工范圍內地基土承載力不宜大于150kPa,基坑深度不大于6m。3.土釘墻:用于基坑側壁安全等級宜為二、三級的非軟土場地,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m,當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時,應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4.逆作拱墻:基坑側壁安全等級宜為三級,淤泥和淤泥質土場地不宜采用,拱墻軸線的矢跨比不宜小于1/8,基坑深度不宜大于12m,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時,應采取降水或截水措施。深基坑的土方開挖:在深基坑土方開挖前,要詳細確定挖土方案和施工組織,要對支護結構、地下水位及周圍環境進行必要的監測和保護。1.深基坑工程的挖土方案,主要有放坡挖土(無支護結構)、中心島式(也稱墩式)挖土、盆式挖土和逆作法挖土。后三種皆有支護結構。2.土方開挖順序、方法必須與設計工況一致,并遵循“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3.防止深基坑挖土后土體回彈變形過大。4.防止邊坡失穩。5.防止樁位移和傾斜。以上是建筑施工中有關基坑開挖與支護的基本方法、要求,設計與施工要遵循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范、規程:(1)《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2)《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統一標準》(GB50300-2001);(3)《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33-2001);(4)《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5)《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6)《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7)《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05;(8)《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范》JGJ80-91;(9)《建筑機械使用安全技術規程》JGJ33-2001;(10)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11)《安全生產法》;(1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條例》?;娱_挖本質上就是個土石方的挖掘過程,除去石方開挖,最基本的土方開挖施工包括松動、破碎、挖裝、運輸出渣等工序。土方施工中,遇到較大的深基坑,自卸車無法到坑底。在土方開挖施工的松動、破碎、挖裝、運輸出渣各工序都存在噪音大、灰塵多、污染重的問題,特別是在運輸過程中還一路飄灑,破壞環境的清潔?;娱_挖中的地下水,是長期難以解決的世界性難題,在本專利技術的基坑開挖方法中,倒是廢物利用無需防范。本專利技術就是針對建筑土方開挖施工提出的,利用水的沖洗、攪拌,將土方轉變成糊狀物,通過泥漿泵吸出再轉運,可避免常規土方開挖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深坑的碎土運輸和清潔度要求較高的場合,以及噪音要求高的場合,地下水防范等。這種基于水洗法的新方法將給基坑開挖或土方開挖,提供了一種全新而有效的途徑,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技術實現思路
通過水的沖洗、攪拌將土方轉變成糊狀物,吸出后再轉運,完成基坑土方的開挖,減少基坑開挖中土方取送過程中的粉塵和噪音污染,還特別便于深坑的土方輸運。一種建筑基坑開挖的水洗法,是分層開挖的。每一層開挖都在基坑開挖范圍外側建立地下隔離墻,在基坑開挖范圍內挖出水盆,注滿水,放入攪拌機攪拌,直到水盆內的水溶物成糊狀的泥,再通過泥漿泵將糊狀的泥吸取、輸運至基坑開挖范圍外。然后重復進行:加水、攪拌機攪拌、泥漿泵將糊狀的泥吸取、輸運至基坑開挖范圍外;水盆邊沿不斷被侵蝕,不斷擴大直至水盆內的邊沿接近地下隔離墻的位置,深度接近該層的底部。一種建筑基坑開挖的水洗法,其下一層的地下隔離墻的與上一層的地下隔離墻交錯搭接。一種建筑基坑開挖的水洗法,每一層的水盆可以為一個或同時有多個,水盆可以在基坑開挖范圍內的任何位置。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建筑基坑開挖的水洗法,是分層開挖的。根據基坑的深度和地下隔離墻建造的工藝要求,人為地將基坑開挖過程分成幾個開挖層來進行,挖完一層再挖下一層。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建筑基坑開挖的水洗法,每一層開挖時,首先在基坑外側建立一個地下隔離墻,隔離基坑的內、外。當基坑內部的土方在水和攪拌機的作用下變成糊狀的泥時,地下隔離墻將此時的基坑內的泥和基坑外的土隔離開,使得基坑外的地基不會受到侵蝕。地下隔離墻的建立位置要精確計算,最后一層的地下隔離墻的位置要能夠滿足基坑內的作用空間的要求。每一層地下隔離墻之間要無縫銜接,保證兩層之間上下錯位、前后搭接在一起。地下隔離墻的厚度可根據地質情況和地下隔離墻的材質在滿足強度要求的條件下設計。地下隔離墻的高度由建立地下隔離墻的工藝類型、強度要求、工期等因素來確定。地下隔離墻的建立方法可參考目前常用的有:排樁:一排鉆孔灌注樁;地下連續墻:現澆鋼筋混凝土墻,成槽,放鋼筋,澆混凝土;水泥土墻:水泥與水混合形成墻。本專利技術的地下隔離墻可采用目前常用的地下連續墻的形式,就是用專用設備沿著深基礎或地下構筑周邊,采用泥漿護壁開挖出一條具有一定寬度與深度的溝槽,在槽內設置鋼筋籠,采用導管法在泥漿中澆筑混凝土,筑成一單元墻段,依次順序施工,以某種接頭方法連接成的一道連續的地下鋼筋混凝土墻,以便基坑開挖時防滲、擋土,作為鄰近建筑物基礎的支護以及直接成為承受直接荷載的基礎結構的一部分。地下連續墻具有結構剛度大、整體性、抗滲性和耐久性好的特點,可作為永久性的擋土擋水和承重結構;能適應各種復雜的施工環境和水文地質條件,可緊靠已有建筑物施工,施工時基本無噪音、無震動,對鄰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線影響較小;能建造各種深度(10~50m)、寬度(45~120cm)和形狀的地下墻。由于地下連續墻具有一系列的優點,所以可采用地下連續墻的建立形式來建立本專利技術的地下隔離墻。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建筑基坑開挖方法,建立好地下隔離墻后,在基坑開挖的范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建筑基坑開挖的水洗法,其特征在于:分層開挖;每一層開挖都在基坑開挖范圍外側建立地下隔離墻,在基坑開挖范圍內挖出水盆,注滿水,放入攪拌機攪拌,直到水盆內的水溶物成糊狀的泥,再通過泥漿泵將糊狀的泥吸取、輸運至基坑開挖范圍外;然后重復進行:加水、攪拌機攪拌、泥漿泵將糊狀的泥吸取、輸運至基坑開挖范圍外;水盆邊沿不斷被侵蝕,不斷擴大直至水盆內的邊沿接近地下隔離墻的位置,深度接近該層的底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建筑基坑開挖的水洗法,其特征在于:分層開挖;每一層開挖都在基坑開挖范圍外側建立地下隔離墻,在基坑開挖范圍內挖出水盆,注滿水,放入攪拌機攪拌,直到水盆內的水溶物成糊狀的泥,再通過泥漿泵將糊狀的泥吸取、輸運至基坑開挖范圍外;然后重復進行:加水、攪拌機攪拌、泥漿泵將糊狀的泥吸取、輸運至基坑開挖范圍外;水盆邊沿不斷被...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愛東,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千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