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端子對接結構、連接器及內窺鏡系統,所述端子對接結構包括:基座、第一端子、套筒以及第一彈簧,所述第一端子設置在所述基座與所述套筒之間,所述第一彈簧設置在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端子之間;當第二端子進入所述套筒并與所述第一端子對接時,所述第一端子可相對所述基座和所述套筒移動;當所述第二端子從所述套筒內抽出并與所述第一端子分離時,所述第一端子可通過所述第一彈簧復位,所述第二端子為所述第一端子對應的對接端子。本發明專利技術實施例旨在解決插頭與插座插接時,用力過度而導致光纖對接端子損壞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內窺鏡
,尤其涉及一種端子對接結構、連接器及內窺鏡系統。
技術介紹
電子內窺鏡是一種可插入人體體腔和臟器內腔進行直接觀察、診斷、治療的集光、機、電等高精尖技術于一體的醫用電子光學儀器。它采用尺寸極小的電子成像元件-電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將所要觀察的腔內物體通過微小的物鏡光學系統成像到CCD上,然后通過導像纖維束將接收到的圖像信號送到圖像處理系統上,最后在監視器上輸出處理后的圖像,供醫生觀察和診斷。如圖1所示,現有的電子內窺鏡系統包括:內窺鏡100,以及與內窺鏡100可拆卸連接的光源設備200和/或處理器設備300。光源設備200為內窺鏡100提供光源,處理器設備300為內窺鏡100提供控制信號和/或圖像信號的處理。一般地,內窺鏡100與光源設備200和/或處理器設備300是相互獨立的,若要實現內窺鏡100與光源設備200和/或處理器設備300的連接,則需要通過連接器400將內窺鏡100與光源設備200和/或處理器設備300連接在一起。傳統的連接器400包括分體式連接和一體式連接器,所謂分體式連接器是指光源和控制信號和/或圖像信號分別采用不同的連接器,一體式連接器是指光源和控制信號和/或圖像信號采用同一個連接器。連接器400具體包括:設置在內窺鏡100一端的插頭410,以及設置在光源設備200和/或處理器設備300上的插座420。圖1中所示的是一體式連接器,即光源和控制信號和/或圖像信號采用同一個插頭410和同一個插座420的連接器400進行傳輸,且該連接器400的插座420部分設置在光源設備200上,當然,插座420也可以設置在處理器設備300上。隨著高清攝像的不斷普及,由于高清圖像信號對傳輸線纜的傳輸速率有著較高的要求,目前針對內窺鏡的圖像信號逐漸的由電纜改為光纜進行傳輸,即傳輸光信號,從而滿足較高的傳輸速率要求。為此,傳統的金屬對接端子也改為光纖對接端子。由于光纖對接端子本身的易損性,當插頭與插座插接在一起時,如果用力過大,兩個光纖對接端子在對接時會因用力過度而導致光纖對接端子損壞,使得內窺鏡系統的圖像信號無法正常傳輸。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端子對接結構、連接器及內窺鏡系統,旨在解決插頭與插座插接時,用力過度而導致光纖對接端子損壞的問題。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端子對接結構,包括:基座、第一端子、套筒以及第一彈簧,所述第一端子設置在所述基座與所述套筒之間,所述第一彈簧設置在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端子之間;當第二端子進入所述套筒并與所述第一端子對接時,所述第一端子可相對所述基座和所述套筒移動;當所述第二端子從所述套筒內抽出并與所述第一端子分離時,所述第一端子可通過所述第一彈簧復位,所述第二端子為所述第一端子對應的對接端子。可選地,所述基座包括:底座和安裝座,所述安裝座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端子一端相適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端子一端嵌套在所述第一通孔內,且可沿所述第一通孔軸向移動。可選地,所述第一端子中部設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彈簧一端與所述安裝座端面抵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凸起端面抵接。可選地,所述套筒內部開設有階梯孔,所述階梯孔包括:位于所述階梯孔底層的第二通孔,以及位于所述階梯孔上層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半徑尺寸大于所述第三通孔半徑尺寸;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一端子一端以及所述基座一端由內向外依次套設于所述第二通孔內,所述第一端子另一端套設于所述第三通孔內。可選地,還包括一襯套,所述襯套位于所述第三通孔內,并套設在所述第一端子另一端,所述襯套用于輔助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第二端子對接時對位。可選地,所述基座與所述套筒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所述套筒中部設置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彈簧一端套設于所述安裝座外側,且端部與所述底座端面抵接;所述第二彈簧另一端套設于所述套筒外側,且端部與所述第二凸起端面抵接。可選地,所述底座上設置有一內徑為半圓形的卡定塊,所述卡定塊用于將所述第二彈簧緊固連接在所述基座上。可選地,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為光纖端子。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種連接器,所述連接器應用于內窺鏡系統,所述內窺鏡系統包括:內窺鏡,以及與所述內窺鏡可拆卸連接的光源和/或處理器設備;所述連接器設置在所述內窺鏡與所述光源和/或處理器設備之間,用于建立所述內窺鏡與所述光源和/或處理器設備的連接;所述連接器包括:設置在所述內窺鏡一端的插頭,以及設置在所述光源和/或處理器設備上,并與所述插頭相適配的插座;所述插頭端部設置有第二端子,并在所述插座的對應位置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端子相適配、且如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端子對接結構;當所述插頭插入所述插座內時,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第二端子形成對接。可選地,所述連接器為一體式內窺鏡連接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種內窺鏡系統,包括:內窺鏡,以及與所述內窺鏡可拆卸連接的光源和/或處理器設備,所述內窺鏡與所述光源和/或處理器設備通過一連接器建立連接,所述連接器采用如上述任一項所述的連接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當第二端子進入套筒并與第一端子對接時,第一端子可相對基座和所述套筒移動;當第二端子從套筒內抽出并與第一端子分離時,第一端子可通過第一彈簧復位,因此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第一端子活動設置,并在受力于第二端子時,能夠進行適應性的移動,從而避免兩個光纖對接端子在對接時因用力過度而導致光纖對接端子損壞。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中內窺鏡系統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內窺鏡系統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端子對接結構的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連接器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圖4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端子對接結構的局部放大剖面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如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電子內窺鏡系統包括:內窺鏡100,以及與內窺鏡100可拆卸連接的光源設備200和/或處理器設備300。在內窺鏡100與光源設備200和/或處理器設備300之間設置有連接器500,用于建立內窺鏡100與光源設備200和/或處理器設備300的連接。圖2中所示連接器500采用一體式連接器,且插座520設置在光源設備200上。當然,連接器500也可以是分體式連接器,或者其它類型的連接器,具體此處不作限定。連接器500具體包括:設置在內窺鏡100一端的插頭510,以及設置在光源設備200和/或處理器設備300上的插座520。隨著高清攝像的不斷普及,由于高清圖像信號對傳輸線纜的傳輸速率有著較高的要求,目前針對內窺鏡的圖像信號逐漸的由電纜改為光纜進行傳輸,即傳輸光信號,從而滿足較高的傳輸速率要求。相應地,傳統的電觸點對接結構也改為光纖端子對接結構。然而,光纖對接端子由于本身的易損性,當插頭與插座插接在一起時,如果用力過大,兩個光纖對接端子在對接時會因用力過度而導致光纖對接端子損壞,使得內窺鏡系統的圖像信號無法正常傳輸。基于此,本專利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端子對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端子、套筒以及第一彈簧,所述第一端子設置在所述基座與所述套筒之間,所述第一彈簧設置在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端子之間;當第二端子進入所述套筒并與所述第一端子對接時,所述第一端子可相對所述基座和所述套筒移動;當所述第二端子從所述套筒內抽出并與所述第一端子分離時,所述第一端子可通過所述第一彈簧復位,所述第二端子為所述第一端子對應的對接端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端子對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第一端子、套筒以及第一彈簧,所述第一端子設置在所述基座與所述套筒之間,所述第一彈簧設置在所述基座與所述第一端子之間;當第二端子進入所述套筒并與所述第一端子對接時,所述第一端子可相對所述基座和所述套筒移動;當所述第二端子從所述套筒內抽出并與所述第一端子分離時,所述第一端子可通過所述第一彈簧復位,所述第二端子為所述第一端子對應的對接端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對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底座和安裝座,所述安裝座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端子一端相適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端子一端嵌套在所述第一通孔內,且可沿所述第一通孔軸向移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對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中部設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彈簧一端與所述安裝座端面抵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凸起端面抵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對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內部開設有階梯孔,所述階梯孔包括:位于所述階梯孔底層的第二通孔,以及位于所述階梯孔上層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半徑尺寸大于所述第三通孔半徑尺寸;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一端子一端以及所述基座一端由內向外依次套設于所述第二通孔內,所述第一端子另一端套設于所述第三通孔內。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對接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襯套,所述襯套位于所述第三通孔內,并套設在所述第一端子另一端,所述襯套用于輔助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第二端子對接時對位。6.根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科端,高揚,吳拱安,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