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太陽能電站電器外殼,屬于太陽能電站技術領域。包括底座、上蓋以及前、后端蓋,所述的底座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以彼此平行面對面的狀態設有一對側板,所述的側板在上邊沿設有凸筋,側板的內壁間隔設有若干沿側板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固定大型電路板的電路板卡槽,所述的上蓋在下表面且對應所述的凸筋形成用于與凸筋卡配的凹槽,上蓋在下表面間隔設置若干沿上蓋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固定小型電路板的螺母卡槽。優點:結構簡單合理,質量輕巧,安裝方便;內部元件安裝緊密,不易松動且節約空間;散熱效果良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太陽能電站
,具體涉及一種太陽能電站電器外殼。
技術介紹
太陽能電站是利用太陽能電池組件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一般由光伏方陣、太陽能充放電控制器、蓄電池組、離網型逆變器、直流負載和交流負載等構成。光伏方陣在有光照的情況下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通過太陽能充放電控制器給負載供電,同時給蓄電池組充電;在無光照時,由蓄電池組給直流負載供電,同時蓄電池組還要直接給離網型逆變器供電,通過離網型逆變器逆變成交流電,給交流負載供電。太陽能電站的電器外殼的作用在于將太陽能電站系統歸入其中以實施屏蔽保護。目前市場上現有的太陽能電站的電器外殼多數采用底部插板式的結構,具體包括上殼、底板以及前后端蓋,所述的上殼在左右側板的內側設置供底板插入的卡槽。上述結構在使用時存在如下缺陷:首先,若上殼發生變形,且影響到截面橫向尺寸時,所述的底板將無法插入卡槽或者插入后無法與卡槽緊密結合;其次,在安裝電路板與蓄電池時操作不便,費時費力;再者,殼體散熱效果差,內部結構單一,內部元件一旦裝配不當很容易發生松動。鑒于上述已有技術,有必要對現有的太陽能電站的電器外殼的結構加以改進,為此,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太陽能電站電器外殼,結構簡單合理,安裝拆卸方便,且散熱效果好。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來達到的,一種太陽能電站電器外殼,包括底座、上蓋以及前端蓋、后端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以彼此平行面對面的狀態設有一對側板,所述的側板在上邊沿設有凸筋,側板的內壁間隔設有若干沿側板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固定大型電路板的電路板卡槽,所述的上蓋在下表面且對應所述的凸筋形成用于與凸筋卡配的凹槽,上蓋在下表面間隔設置若干沿上蓋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固定小型電路板的螺母卡槽。在本技術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前端蓋在長度方向的一側開設若干散熱通風孔,所述的若干散熱通風孔沿高度方向間隔排布,所述的后端蓋在對應所述的散熱通風孔的位置處開設風扇散熱孔。在本技術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底座在側板的外壁上間隔設有第一散熱鰭片,所述的上蓋在上表面且位于長度方向的兩側間隔設有第二散熱鰭片。在本技術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底座在一對側板的其中一側板的內壁且沿側板的長度方向設置散熱凸臺。在本技術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底座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各擴設有一外殼固定耳,所述的外殼固定耳上且沿長度方向間隔開設若干掛壁固定孔。在本技術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前端蓋在四個角部設置前螺絲孔,所述的后端蓋在四個角部設置后螺絲孔,所述的底座在一對側板的長度方向的兩端且分別對應前端蓋的位于下方的兩個前螺絲孔及后端蓋的位于下方的兩個后螺絲孔,開設第一螺絲孔槽,所述的上蓋在寬度方向的兩端且分別對應前端蓋的位于上方的兩個前螺絲孔及后端蓋的位于上方的兩個后螺絲孔,開設第二螺絲孔槽。在本技術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底座、上蓋以及前端蓋、后端蓋均采用鋁合金板。本技術由于采用了上述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合理,質量輕巧,安裝方便;內部元件安裝緊密,不易松動且節約空間;散熱效果良好。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底座、11.側板、111.凸筋、112.電路板卡槽、113.第一散熱鰭片、114.散熱凸臺、115.第一螺絲孔槽、12.外殼固定耳、121.掛壁固定孔;2.上蓋、21.凹槽、22.螺母卡槽、23.第二散熱鰭片、24.第二螺絲孔槽;3.前端蓋、31.散熱通風孔、32.前螺絲孔;4.后端蓋、41.風扇散熱孔、42.后螺絲孔。具體實施方式申請人將在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詳細描述,但申請人對實施例的描述不是對技術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技術構思作形式而非實質的變化都應當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請參閱圖1,本技術涉及一種太陽能電站電器外殼,包括底座1、上蓋2以及前端蓋3、后端蓋4,所述的底座1、上蓋2以及前端蓋3、后端蓋4均采用鋁合金板,質量輕巧,且表面做氧化處理,不易掉色。所述的底座1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以彼此平行面對面的狀態設有一對側板11,所述的側板11在上邊沿設有凸筋111。側板11在內壁且間隔設置若干用于固定大型電路板的電路板卡槽112,安裝大型電路板時,將大型電路板沿電路板卡槽112插入,既安裝方便又節約空間。側板11在外壁上間隔設有第一散熱鰭片113,一對側板11的其中一側板11在內壁且沿側板11的長度方向設置散熱凸臺114,該散熱凸臺114在與電路板上的散熱元件緊密貼合時能起良好的傳熱、散熱作用。所述的上蓋2在下表面且對應所述的凸筋111形成凹槽21,當需要在底座1上安裝上蓋2時,只需將底座1的凸筋111卡入所述的凹槽21內,并且不會發生左右滑動,這對于組裝了許多電路元件并與上蓋2有電線連接的底座1而言,能大大降低裝配難度。上蓋2在下表面間隔設置若干沿上蓋2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固定小型電路板的螺母卡槽22。當裝入了小型電路板時,在螺母卡槽22的兩端塞入螺母,通過該螺母配合螺絲將小型電路板鎖緊在螺母卡槽22表面。上蓋2在上表面且位于長度方向的兩側間隔設有第二散熱鰭片23。所述的第一散熱鰭片113和第二散熱鰭片23增加了底座1及上蓋2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增強散熱效果。所述的前端蓋3在長度方向的一側開設若干散熱通風孔31,所述的若干散熱通風孔31沿高度方向間隔排布,所述的后端蓋4在對應所述的散熱通風孔31的位置處開設風扇散熱孔41。當在后端蓋4上安裝風扇后,散熱通風孔31及風扇散熱孔41與外界空氣連通,可以對殼腔內的電池及電路板進行良好散熱。所述的前端蓋3在四個角部設置前螺絲孔32,所述的后端蓋4在四個角部設置后螺絲孔42,前端蓋3和后端蓋4分別通過四顆M3平機螺絲擰緊。所述的底座1在一對側板11的長度方向的兩端且分別對應前端蓋3的位于下方的兩個前螺絲孔32及后端蓋4的位于下方的兩個后螺絲孔42,開設第一螺絲孔槽115;所述的上蓋2在寬度方向的兩端且分別對應前端蓋3的位于上方的兩個前螺絲孔32及后端蓋4的位于上方的兩個后螺絲孔42,開設第二螺絲孔槽24,這樣在安裝前、后端蓋3、4時,可免于打孔,安裝便捷。所述的底座1在長度方向的兩端各擴設有一外殼固定耳12,所述的外殼固定耳12上且沿長度方向間隔開設若干掛壁固定孔121。所述的電器外殼可通過該外殼固定耳12安裝于墻面而不占地面空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太陽能電站電器外殼,包括底座(1)、上蓋(2)以及前端蓋(3)、后端蓋(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以彼此平行面對面的狀態設有一對側板(11),所述的側板(11)在上邊沿設有凸筋(111),側板(11)的內壁間隔設有若干沿側板(11)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固定大型電路板的電路板卡槽(112),所述的上蓋(2)在下表面且對應所述的凸筋(111)形成用于與凸筋(111)卡配的凹槽(21),上蓋(2)在下表面間隔設置若干沿上蓋(2)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固定小型電路板的螺母卡槽(2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太陽能電站電器外殼,包括底座(1)、上蓋(2)以及前端蓋(3)、后端蓋(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在長度方向的兩端以彼此平行面對面的狀態設有一對側板(11),所述的側板(11)在上邊沿設有凸筋(111),側板(11)的內壁間隔設有若干沿側板(11)的長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固定大型電路板的電路板卡槽(112),所述的上蓋(2)在下表面且對應所述的凸筋(111)形成用于與凸筋(111)卡配的凹槽(21),上蓋(2)在下表面間隔設置若干沿上蓋(2)的寬度方向延伸的用于固定小型電路板的螺母卡槽(2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站電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蓋(3)在長度方向的一側開設若干散熱通風孔(31),所述的若干散熱通風孔(31)沿高度方向間隔排布,所述的后端蓋(4)在對應所述的散熱通風孔(31)的位置處開設風扇散熱孔(4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電站電器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1)在側板(11)的外壁上間隔設有第一散熱鰭片(113),所述的上蓋(2)在上表面且位于長度方向的兩側間隔設有第二散熱鰭片(23)。4.根據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沈建青,常衛剛,高正德,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好的節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