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及其制作工藝,涉及到建筑模板結構及制作工藝技術領域。解決現有建筑模板不環保,成本高、笨重及使用壽命短的技術不足,包括有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的板本體、側邊框和加強筋;所述板本體為矩形結構;所述側邊框位于板本體底面,且與板本體四條邊齊平,側邊框內側面與板本體底面倒角過渡,側邊框垂直相鄰兩側邊內壁倒角過渡,側邊框四個方向的側壁上均設有連接孔;所述加強筋設于板本體底面和側邊框內壁。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模板輕便耐用,具有高強度、高韌性、耐腐蝕及耐高溫等優點,重量是鋁合金建筑模板的二分之一,是鋼建筑模板的四分之一,使用輕便,舒適性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到建筑模板結構及制作工藝
技術介紹
目前市場上長期使用的建筑模板都是木制、鋼模板、鋁模板。木制模板便宜使用方便但使用時間不長就容易報廢,再說從保護自然環境來說,過渡砍伐森林會造成自然環境失衡,且保存和運輸也不是方便。鋼模板、鋁模板不具備防腐性,容易與水泥發生反應,所以在水泥澆注之前,鋼、鋁合金模板表面都必須刷油漆防止腐蝕,既不環保又增加成本。鋼、鋁合金模板一旦刷油不均勻遺漏,就會導致模板與水泥凝固在一起,從而使模板在拆卸時變形或報廢。
技術實現思路
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在解決現有建筑模板不環保,成本高、笨重及使用壽命短的技術不足,而提出一種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及其制作工藝。為解決本專利技術所提出的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板包括有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的板本體、側邊框和加強筋;所述板本體為矩形結構;所述側邊框位于板本體底面,且與板本體四條邊齊平,側邊框內側面與板本體底面倒角過渡,側邊框垂直相鄰兩側邊內壁倒角過渡,側邊框四個方向的側壁上均設有連接孔;所述加強筋設于板本體底面和側邊框內壁。所述的加強筋包括有垂直設置的橫向加強筋和縱向加強筋。所述的加強筋位于板本體底面與側邊框內側面交界處采用倒角過渡結構。所述的側邊框外側面四邊角采用直角結構。所述的板本體、側邊框和加強筋采用質量百分比為40±5%的T700級碳纖維預浸料、20±5%的玄武巖纖維、10±5%玻璃纖維和30%環氧樹脂在155°±5°的環境里20±5分鐘熱壓成型的復合材料。所述的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首先,分別將T700級碳纖維原絲、玄武巖纖維原絲和玻璃纖維原絲預浸環氧樹脂后,將含有環氧樹脂的各原絲編織形成編織布;然后,將兩層以上所述的編織布層層疊加在與建筑模板配套的預制模型上,預制成型;之后,將預制成型建筑模板放入模腔中,在155o±5oc的環境里20±5分鐘熱壓成型,冷卻固化定型后形成建筑模板毛胚;最后,對建筑模板毛胚進行修整、鉆孔及拋光處理。預制成型所需的編織布各物質質量百分比為40±5%的T700級碳纖維預浸料、20±5%的玄武巖纖維、10±5%玻璃纖維和30±5%環氧樹脂。預制成型所需的編織布包括有斜紋編織布和直紋編織布;預制成型時斜紋編織布和直紋編織布交替層層疊加到預制模型上。所述的T700級碳纖維原絲、玄武巖纖維原絲和玻璃纖維原絲預浸環氧樹脂后混合編織成編織布,或分別編織成編織布。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專利技術的模板輕便耐用,具有高強度、高韌性、耐腐蝕及耐高溫等優點,重量是鋁合金建筑模板的二分之一,是鋼建筑模板的四分之一,使用輕便,舒適性好。特別在高層建筑中,當樓層達到25層以上時,模板在整體墻面向上提升時,是其它模板無法比擬的。不但安全輕便,更節省大量勞動力。由于碳纖維復合材料耐酸堿,與水泥砂漿不發生反應,墻面凝固后光滑平整,不需要再次人工補缺和刮平。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立體結構示意圖一。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立體結構示意圖二。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仰視結構示意圖二。圖4為圖3中A—A截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拼合組裝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具本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本專利技術優選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結構作進一步地說明。參照圖1至圖5中所示,本專利技術的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包括有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的板本體1、側邊框2和加強筋3。板本體1、側邊框2和加強筋3采用質量百分比為40±5%的T700級碳纖維預浸料、20±5%的玄武巖纖維、10±5%玻璃纖維和30%環氧樹脂在155°±5°的環境里20±5分鐘熱壓成型的復合材料。所述板本體1為矩形結構;所述側邊框2位于板本體1底面,且與板本體1四條邊齊平;為了保證支撐強度,側邊框2內側面與板本體1底面的夾角為95度,二者為倒角過渡;側邊框2垂直相鄰兩側邊內壁倒角過渡,側邊框2四個方向的側壁上均設有連接孔21;所述加強筋3設于板本體1底面和側邊框2內壁,同樣為保證支撐強度,加強筋3位于板本體1底面與側邊框2內側面交界處采用倒角過渡結構。加強筋3包括有垂直設置的橫向加強筋和縱向加強筋。為了便于本專利技術拼裝對齊,側邊框2外側面四邊角采用直角結構。具體可以采用四條尺寸為(4-8)*(15-25)mm的加強筋,且有半徑為15-30mm的倒圓角,加強斜度20-40度。本專利技術的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的制作工藝,步驟如下:首先,分別將T700級碳纖維原絲、玄武巖纖維原絲和玻璃纖維原絲預浸環氧樹脂后,將含有環氧樹脂的各原絲編織形成編織布。所述的T700級碳纖維原絲、玄武巖纖維原絲和玻璃纖維原絲預浸環氧樹脂后混合編織成編織布,或分別編織成編織布。預制成型所需的編織布包括有斜紋編織布和直紋編織布;預制成型時斜紋編織布和直紋編織布交替層層疊加到預制模型上。預制成型所需的編織布包括有斜紋編織布和直紋編織布。最終得到的預制成型所需的編織布各物質質量百分比為40±5%的T700級碳纖維預浸料、20±5%的玄武巖纖維、10±5%玻璃纖維和30±5%環氧樹脂。然后,將兩層以上所述的編織布層層疊加在與建筑模板配套的預制模型上,預制成型;當編織布包括有斜紋編織布和直紋編織布時;預制成型時斜紋編織布和直紋編織布交替層層疊加到預制模型上,保證支撐強度。預制模型由多個單元塊拼合而成,相鄰兩個單元塊之間設有供構成加強筋的編織布填充的間隙。之后,將預制成型建筑模板脫模后放入模腔中,在155o±5oc的環境里20±5分鐘熱壓成型,冷卻固化定型后形成建筑模板毛胚。最后,對建筑模板毛胚進行修整、鉆孔及拋光處理。本專利技術碳纖維預浸料和環氧樹脂含量選擇滿足正常使用過程中所需的支撐強度的同時,有效控制生產成本。本專利技術工藝將含有環氧樹脂的T700級碳纖維、玄武巖纖維和玻璃纖維預浸料編織成編織布,進行預制成型和熱壓成型,具有制作效率高,高強度、高韌性、耐腐蝕及耐高溫成本低的優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板包括有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的板本體、側邊框和加強筋;所述板本體為矩形結構;所述側邊框位于板本體底面,且與板本體四條邊齊平,側邊框內側面與板本體底面倒角過渡,側邊框垂直相鄰兩側邊內壁倒角過渡,側邊框四個方向的側壁上均設有連接孔;所述加強筋設于板本體底面和側邊框內壁。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板包括有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的板本體、側邊框和加強筋;所述板本體為矩形結構;所述側邊框位于板本體底面,且與板本體四條邊齊平,側邊框內側面與板本體底面倒角過渡,側邊框垂直相鄰兩側邊內壁倒角過渡,側邊框四個方向的側壁上均設有連接孔;所述加強筋設于板本體底面和側邊框內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筋包括有垂直設置的橫向加強筋和縱向加強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筋位于板本體底面與側邊框內側面交界處采用倒角過渡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側邊框外側面四邊角采用直角結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強度輕質復合材料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本體、側邊框和加強筋采用質量百分比為40±5%的T700級碳纖維預浸料、20±5%的玄武巖纖維、10±5%玻璃纖維和30%環氧樹脂在155°±5°的環境里20±5分鐘熱壓成型的復合材料。6.如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高強...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范本旺,周書兵,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天龍金屬制品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