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混料袋、反應單元及包括該反應單元的腫瘤放療用定位墊。該混料袋的袋體內構造有相互獨立的2個物料腔,所述2個物料腔間構造有第一淺連區域,所述2個物料腔中的其中之一與外界間構造有第二淺連區域;第一淺連區域構造成在受到任意物料腔側傳來的較小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一通道,第二淺連區域構造成在受到相應物料腔側傳來的較大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二通道。該反應單元包括上述混料袋,該腫瘤放療用定位墊包括上述反應單元。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易于實現。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醫療器械
,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混料袋、反應單元及包括該反應單元的腫瘤放療用定位墊。
技術介紹
到目前為止,腫瘤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激素治療、基因治療和免疫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已成為主要手段。放射治療(簡稱放療)就是用高能量粒子或射線,例如x射線或γ射線,來殺傷腫瘤細胞,從而治療腫瘤。放射療法雖僅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由于超高壓治療機的使用、輔助工具的改進和經驗的積累,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目前已成為腫瘤治療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約70%的腫瘤病人在治療腫瘤的過程中需要用放射治療,放射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放射治療已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惡性腫瘤的精確放療中,對患者的體位的固定可減少其在放療過程中體位的不自主移動,從而確保射束的實際照射范圍與計劃靶區盡量一致,放療體位固定系統的應用提高了兩者的重復性,從而提高了靶區的劑量和減少了對患者正常組織不必要的損傷。現有技術中的精確放療為了解決體位固定問題,其通常利用三維立體定向體架以及體模和真空墊等將病人予以定位,以防止病人的不自主移動。利用體模或真空墊對病人進行定位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但這些傳統的方法都存在一些問題和缺點。其中,體模是用特殊的熱塑性高分子材料制成,該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變形性,所以在體模定位下的病人頭部或身體還是會產生一定移動和變位,而且,病人位置的重復性也不是很理想。其中,真空墊是一種較新的定位技術,但也存在漏氣和塑形不準確等確定。同時,以上定位技術都存在醫生操作麻煩和費時較高的問題。授權公告號為“CN204319524U”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用于腫瘤放療的定位墊,該定位墊雖然使用方便,且也能夠較佳的解決現有真空定位墊容易漏氣以及塑形不準確的問題,且還可以與體罩或者面罩配合使用,與人體更貼合,且不易變形,從而使腫瘤放療定位更加精確。該定位墊內是存放有發泡反應的原料的,該發泡反應原料在不需要使用時是需要相互隔離的,在使用時是需要將其進行混合的;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該定位墊的公告文本中給出了多種可供選擇的具體實現方案;但是,其所給出的方案在具體實現時均具有一定的難度。另外,該定位墊中,發泡反應的原料極易從排氣孔處滲出。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腫瘤放療用定位墊在物料混合部分的結構較難實現的缺陷,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混料袋。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混料袋,其包括袋體,袋體內構造有相互獨立的2個物料腔,所述2個物料腔間構造有第一淺連區域,所述2個物料腔中的其中之一與外界間構造有第二淺連區域;第一淺連區域構造成在受到任意物料腔側傳來的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一通道,第二淺連區域構造成在受到相應物料腔側傳來的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二通道。本專利技術的混料袋中,當在上述2個物料腔內設置需要進行混合的物料時,通過從外側按壓該2個物料腔的之一,即可較佳的通過內部的物料將第一淺連區域擠通,從而能夠較佳的實現不同物料腔內物料的混合。當該2個物料腔處的物料在混合膨脹或在較大外力的作用下,即可較佳的將第二淺連區域撐開,從而能夠較佳實現混合后物料的導出。值得注意的是,本專利技術中所說的第一淺連區域受到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一通道、以及第二淺連區域受到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二通道,是指,第一淺連區域或第二淺連區域在受到擠壓力時能夠具有形成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應當或趨勢,換而言之,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是在第一淺連區域或第二淺連區域受到一定程度、方向的擠壓力時所必然會形成的,第一通道或第二通道的形成時機和形成后的形式都應當是基本可控的而不是由于受到過度的擠壓力而隨機形成的。另一方面,促使第一淺連區域形成第一通道的臨界擠壓力數值與促使第二淺連區域形成第二通道的臨界擠壓力數值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這是由于如果僅按壓不設第二淺連區域的物料腔外側時,也可以使得第一淺連區域能夠被較佳的擠開且所施加的擠壓力也不會對第二淺連區域造成干涉。可以作為一個較佳實施方式的是:第一淺連區域能夠構造成在受到任意物料腔側傳來的相對較小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一通道,第二淺連區域能夠構造成在受到相應物料腔側傳來的相對較大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二通道;這使得操作者能夠通過同時按壓該2個物料腔以促使形成第一通道,且不會導致第二淺連區域會因操作者如用力過猛等因素而被誤撐開。作為優選,袋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袋膜和第二袋膜,第一袋膜與第二袋膜相對且彼此分離的邊緣側間通過一封邊部連接,封邊部用于在袋體內限定出封閉的袋腔;第一袋膜與第二袋膜間連接有分隔部,分隔部用于將袋腔分隔為所述2個物料腔;分隔部在部分位置處的連接強度較低從而形成第一淺連區域,封邊部在部分位置處的連接強度較低從而形成第二淺連區域。本專利技術的混料袋中,分隔部能夠在部分位置處的連接強度較低從而形成第一淺連區域,封邊部在能夠部分位置處的連接強度較低從而形成第二淺連區域;該處所說的“連接強度較低”是相對于分隔部或封邊部處的連接強度而言,并不是為了對連接強度的具體大小而作出限定,旨在作出一種比較;該種構造使得,第一淺連區域處與分隔部處的連接方式以及第二淺連區域與封邊部處的連接方式均分別相同,從而大大簡化了袋體的制作工序。作為優選,第一袋膜和第二袋膜能夠由一整體袋膜對折形成。該種構造,不僅大大簡化了第一袋膜和第二袋膜的裁制,而且還較佳的簡化了封邊部的形成工藝。作為優選,封邊部和分隔部能夠均通過如焊接方式形成。該種構造不僅能夠大大簡化封邊部和分隔部的形成工藝,而且使得封邊部和分隔部能夠具備較佳的連接強度。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混料袋的一種方案中,整體袋膜能夠包括外側的支撐層和內側的焊接層,支撐層能夠采用如鋁箔等材質,焊接層能夠采用如塑料等材質;從而,通過將整體袋膜向內側對折,采用熱接的方式即可較佳的形成封邊部和分隔部。作為優選,第一淺連區域處的實際焊接面積小于分隔部處的實際焊接面積,第二淺連區域處的實際焊接面積小于封邊部處的實際焊接面積。通過該種構造,從而能夠較佳的形成第一淺連區域和第二淺連區域。作為優選,第一淺連區域處的實際焊接面積還能夠小于第二淺連區域處的實際焊接面積。從而使得第二淺連區域處所能承受的擠壓力能夠大于第一淺連區域處所能承受的擠壓力,從而使得操作者能夠雙手同時對2個物料腔進行施力以能夠較佳的擠開第一淺連區域。作為優選,第一袋膜或第二袋膜對應第一淺連區域處涂覆一層不完全覆蓋的第一拒焊材質層,第一淺連區域未被第一拒焊材質層覆蓋的區域形成第一焊接區,第一焊接區至少在分隔部的走向上貫穿第一拒焊材質層。通過該種構造,使得在對分隔部進行焊接的同時,即可較佳的形成第一淺連區域,使得分隔部和第一淺連區域能夠通過一次焊接形成,從而大大簡化了生產工藝。作為優選,第一焊接區包括多個構造成條狀的第一焊接單元,所述多個第一焊接單元相互交織構造成漁網狀。從而使得第一淺連區域在承受較小的擠壓力時即可較佳的被擠開。作為優選,第一袋膜或第二袋膜對應第二淺連區域處涂覆一層不完全覆蓋的第二拒焊材質層,第二淺連區域未被第二拒焊材質層覆蓋的區域形成第二焊接區,第二焊接區至少在封邊部的走向上貫穿第二拒焊材質層。通過該種構造,使得在對封邊部進行焊接的同時,即可較佳的形成第二淺連區域,使得第二淺連區域與相應的封邊部能夠通過一次焊接形成,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混料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體(100),袋體(100)內構造有相互獨立的2個物料腔,所述2個物料腔間構造有第一淺連區域(130),所述2個物料腔中的其中之一與外界間構造有第二淺連區域(140);第一淺連區域(130)構造成在受到任意物料腔側傳來的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一通道,第二淺連區域(140)構造成在受到相應物料腔側傳來的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二通道。
【技術特征摘要】
1.混料袋,其特征在于:包括袋體(100),袋體(100)內構造有相互獨立的2個物料腔,所述2個物料腔間構造有第一淺連區域(130),所述2個物料腔中的其中之一與外界間構造有第二淺連區域(140);第一淺連區域(130)構造成在受到任意物料腔側傳來的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一通道,第二淺連區域(140)構造成在受到相應物料腔側傳來的擠壓力時形成導通的第二通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料袋,其特征在于:袋體(100)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袋膜(210)和第二袋膜(220),第一袋膜(210)與第二袋膜(220)相對且彼此分離的邊緣側間通過一封邊部(110)連接,封邊部(110)用于在袋體(100)內限定出封閉的袋腔;第一袋膜(210)與第二袋膜(220)間連接有分隔部(120),分隔部(120)用于將袋腔分隔為所述2個物料腔;分隔部(120)在部分位置處的連接強度較低從而形成第一淺連區域(130),封邊部(110)在部分位置處的連接強度較低從而形成第二淺連區域(140)。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料袋,其特征在于:第一袋膜(210)和第二袋膜(220)由一整體袋膜(200)對折形成。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料袋,其特征在于:封邊部(110)和分隔部(120)均焊接形成。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混料袋,其特征在于:第一淺連區域(130)處的實際焊接面積小于分隔部(120)處的實際焊接面積,第二淺連區域(140)處的實際焊接面積小于封邊部(110)處的實際焊接面積。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混料袋,其特征在于:第一淺連區域(130)處的實際焊接面積還小于第二淺連區域(140)處的實際焊接面積。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混料袋,其特征在于:第一袋膜(210)或第二袋膜(220)對應第一淺連區域(13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宏博,甄輝,王越,耿紅,蔡志偉,王平,廖敏悅,李遇龍,任衛華,溫積冰,吳糾柱,陳乙,肖方俊,黃碧藝,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麥迪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