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裝置,包括埋設在壩體混凝土(1)內部的冷卻水管(2),在位于壩體附近設置有混合循環水箱(3),在混合循環水箱(3)一側設有加壓泵(4),加壓泵(4)經進水主管(5)與冷卻水管(2)進水口連接,冷卻水管(2)出水口經回水主管(6)與混合循環水箱(3)頂部連接;混合循環水箱(3)頂部經外補給供水管(7)與低溫河水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循環水與河水混合的方式,適當提高冷卻水的溫度,使壩體混凝土內的溫度緩慢接近氣溫溫度,避免對壩體混凝土造成“冷擊”,從而減小混凝土出現裂縫的幾率和風險,保證了寒冷地區的通水效果和大體積混凝土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裝置,屬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防裂
技術介紹
在寒冷地區,由于周圍的氣溫很低,而水庫壩體內的溫度較高,由于壩體內外的溫差較大,水庫壩體極易出現裂縫。為了防止水庫壩體出現裂縫,通常的做法是在構筑水庫壩體時,在壩體內預埋冷卻管路,通過冷卻管路內的冷卻水帶走混凝土內部水化熱溫升產生的熱量,從而達到降低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及減小混凝土出現裂縫風險的目的。現有技術是直接將河水通入冷卻管路,由于寒冷地區的河流一般都是由高山上積雪融化形成,河水溫度較低,河水溫度與水庫壩體內的溫差往往超過了規范允許的20℃溫差要求。因此采用低溫河水對壩體進行中期通水降溫,會對壩體內部的混凝土造成“冷擊”,增大了混凝土出現裂縫的幾率和風險,無法保證在寒冷地區的通水效果和大體積混凝土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裝置,以采用循環水與河水混合的方式,控制冷卻水溫度,使壩體內溫度緩慢降低,逐漸接近寒冷地區的氣溫,降低壩體出現裂縫的幾率和風險,保證在寒冷地區的通水效果和大體積混凝土質量,從而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本技術的一種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裝置為,該裝置包括埋設在壩體混凝土內部的冷卻水管,在位于壩體附近設置有混合循環水箱;混合循環水箱一側設有加壓泵,加壓泵經進水主管與冷卻水管進水口連接,冷卻水管出水口經回水主管與混合循環水箱頂部連接;混合循環水箱頂部經外補給供水管與低溫河水連接。前述裝置中,所述混合循環水箱內設有隔板,隔板將混合循環水箱分隔成混合區和出水區,回水主管和外補給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混合區上方;進水主管經加壓泵與出水區底部連接;出水區與加壓泵之間設有水箱出水控制閥。前述裝置中,所述混合循環水箱內設有橫向拉桿,橫向拉桿兩端與混合循環水箱的側壁連接;混合循環水箱的側壁頂部設有溢流孔。前述裝置中,所述加壓泵的出口經聯通管道與回水主管連接,聯通管道上設有聯通閥。前述裝置中,所述聯通管道與冷卻水管進水口之間的進水主管上設有進水閥、溫度計和流量計。前述裝置中,所述聯通管道與冷卻水管出水口之間的回水主管上設有回水閥、溫度計和流量計。前述裝置中,所述外補給供水管上設有補水閥、溫度計和流量計。前述裝置中,在所述混合循環水箱的進水口及出水口均設有監控器,在壩體混凝土內和混合循環水箱的出水區均設有溫度傳感器,監控器和溫度傳感器均與加壓泵電氣連接。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現有技術是采用河水直接對壩體混凝土進行冷卻,由于寒冷地區河流一般都是由高山融雪而成,河水溫度較低,較低溫度的河水與壩體混凝土內較高的溫度之間存在較大溫差,超過了規范允許的20℃溫差要求。容易對壩體混凝土造成“冷擊”,勢必會增大混凝土出現裂縫的幾率和風險,無法保證在寒冷地區的通水效果和大體積混凝土質量。本技術采用循環水與河水混合的方式,適當提高冷卻水的溫度,使壩體混凝土內的溫度緩慢接近氣溫溫度,避免對壩體混凝土造成“冷擊”,從而減小混凝土出現裂縫的幾率和風險,保證了寒冷地區的通水效果和大體積混凝土質量。本技術采取加壓泵對大體積混凝土通混合水的冷卻方式,簡化了施工工藝,減小了入冬前壩體內部與河水溫的溫差,確保了大體積混凝土通水冷卻的溫控效果和混凝土質量。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為:1-壩體混凝土、2-冷卻水管、3-混合循環水箱、4-加壓泵、5-進水主管、6-回水主管、7-外補給供水管、8-隔板、9-混合區、10-出水區、11-水箱出水控制閥、12-溫度計、13-橫向拉桿、14-溢流孔、15-聯通管道、16-聯通閥、17-進水閥、18-流量計、19-回水閥、20-補水閥、21-監控器、22-溫度傳感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作為對本技術的任何限制。實施例本技術是根據下述的一種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方法所構建的,該方法包括采用河水通過管道輸入埋設在壩體內的冷卻水管對壩體內部進行冷卻控制的方法,在采用河水通過管道輸入壩體內的的冷卻水管對壩體內部進行冷卻控制時,預先在壩體附近設置一個混合循環水箱,并將作為冷卻水的河水先引流進混合循環水箱后再輸送到冷卻水管中對壩體進行冷卻,同時將冷卻水管中流出的冷卻水也引流到混合循環水箱中與混合循環水箱中的河水混合,這樣即可通過從冷卻水管中流出的溫度較高的冷卻水對水箱中溫度較低的河水進行加溫,然后再將混合后的水輸送到冷卻水管中對壩體進行冷卻溫度控制,如此對壩體進行循環冷卻溫度控制,即可減小壩體內外兩者的溫差,從而防止壩體出現裂縫。根據上述方法構建的本技術的一種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埋設在壩體混凝土1內部的冷卻水管2和位于壩體附近的混合循環水箱3;混合循環水箱3一側設有加壓泵4,加壓泵4經進水主管5與冷卻水管2進水口連接,冷卻水管2出水口經回水主管6與混合循環水箱3頂部連接;混合循環水箱3頂部經外補給供水管7與低溫河水連接。混合循環水箱3內設有隔板8,隔板8將混合循環水箱3分隔成混合區9和出水區10,回水主管6和外補給供水管7的出水口位于混合區9上方;進水主管5經加壓泵4與出水區10底部連接;出水區10與加壓泵4之間設有水箱出水控制閥11?;旌涎h水箱3內設有橫向拉桿13,橫向拉桿13兩端與混合循環水箱3的側壁連接;混合循環水箱3的側壁頂部設有溢流孔14。加壓泵4的出口經聯通管道15與回水主管6連接,聯通管道15上設有聯通閥16。聯通管道15與冷卻水管2進水口之間的進水主管5上設有進水閥17、溫度計12和流量計18。聯通管道15與冷卻水管2出水口之間的回水主管6上設有回水閥19、溫度計12和流量計18。外補給供水管7上設有補水閥20、溫度計12和流量計18。在混合循環水箱3的進水口及出水口均設有監控器21,在壩體混凝土1內和混合循環水箱3的出水區10均設有溫度傳感器22,監控器21和溫度傳感器22均與加壓泵4電氣連接。本例的工作過程及原理本例采用冷卻水管出水口的較高溫度出水與低溫河水相混合,從而提高混合水的整體溫度,從而減小壩體內外兩者的溫差;另外采用加壓泵,能滿足不同高程的冷卻水管水壓問題,從而保證通水循環的速率和通水效果。本例的裝置包括進水主管5、回水主管6、外補給供水管7、混合循環水箱3、加壓泵4、冷卻水管2、流量計18、溫度計12等。本例在工作時,一方面通過外補給供水管7供給低溫河水,另一方面通過回水主管6供給溫度較高的出水,兩者在混合循環水箱3內加以混合,通過兩者本身的溫度計觀測,加以調節兩者本身的控制閘閥,保證混合水箱的溫度要求。再通過加壓泵4加壓,將混合水通至壩體混凝土內預埋的冷卻水管2內,最終又至出水口,又匯集至混合循環水箱3。如此反復,通過外補給供水管7供給低溫河水的水量和水的溫度情況來調節混合循環水箱3內混合水的溫度,以減小了壩體內部溫度與通水溫度的溫差。另外,經過反復循環,節約了通水冷卻消耗量,經濟且環保。通過聯通閥16和進水閥17來實現通水的換向。整個管路系統上布置的閘閥、溫度計12、流量計18便于實時監測通水的溫度和流量情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裝置,包括埋設在壩體混凝土(1)內部的冷卻水管(2),其特征在于:在位于壩體附近設置有混合循環水箱(3),在混合循環水箱(3)一側設有加壓泵(4),加壓泵(4)經進水主管(5)與冷卻水管(2)進水口連接,冷卻水管(2)出水口經回水主管(6)與混合循環水箱(3)頂部連接;混合循環水箱(3)頂部經外補給供水管(7)與低溫河水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裝置,包括埋設在壩體混凝土(1)內部的冷卻水管(2),其特征在于:在位于壩體附近設置有混合循環水箱(3),在混合循環水箱(3)一側設有加壓泵(4),加壓泵(4)經進水主管(5)與冷卻水管(2)進水口連接,冷卻水管(2)出水口經回水主管(6)與混合循環水箱(3)頂部連接;混合循環水箱(3)頂部經外補給供水管(7)與低溫河水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循環水箱(3)內設有隔板(8),隔板(8)將混合循環水箱(3)分隔成混合區(9)和出水區(10),回水主管(6)和外補給供水管(7)的出水口位于混合區(9)上方;進水主管(5)經加壓泵(4)與出水區(10)底部連接;出水區(10)與加壓泵(4)之間設有水箱出水控制閥(1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適用于寒冷地區水庫壩體的溫度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循環水箱(3)內設有橫向拉桿(13),橫向拉桿(13)兩端與混合循環水箱(3)的側壁連接;混合循環水箱(3)的側壁頂部設有溢流孔(14)。4.根據權利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曉峰,王飛,盧昆華,王洪軍,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貴州;5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