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包括若干個子板,若干個子板的側邊相互連接以形成環形的修復用結構單元,一個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或若干個軸向串接的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構成用于軸向地設置在箱涵內部的修復用結構件。其中,修復用結構單元的外側面的周長小于所述箱涵的內側面的周長。該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帶水施工;可在箱涵內部進行組裝,不需要大型機械設備,只要把子板按照事先設計好的組裝用孔的位置,進行連接即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市政排水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
技術介紹
埋設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城市道路下面用于雨、污水排放的大型箱涵,由于腐蝕等原因,出現墻壁剝落,沙化,甚至出現鋼筋外漏,需要進行修復。因為箱涵尺寸較大,傳統開挖方法需大開挖路面,費工費時,影響交通,尤其是在城市,此施工方法日趨困難,給城市交通帶來的壓力太大。特別是大型單孔箱涵,施工時無替代排水設施,無法長時間停水。隨著科技的提升,近年來也有采用CIPP內襯法等整體修復技術修復Φ2000及以下的圓形管道或相當口徑的小型箱涵,這種方法施工快,修復效果明顯,但受大型箱涵的口徑較大帶來的施工難度及需要大面積施工場地的限制。現有的螺旋纏繞法修復技術也可以進行大型箱涵的修復,這種技術可以長距離施工、施工速度快,可適應大曲率半徑的箱涵和周長的變化,可利用現有檢查井。但是箱涵的過流斷面會有損失,對施工人員的技術要就較高,且纏繞材料為不透明的,注漿不可見,無法保證注漿質量,且需要大型機械。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以解決現有的地下箱涵修復難度較大、對施工人員技術要求較高、無法保證注漿質量等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包括若干個子板,若干個子板的側邊相互連接以形成環形的修復用結構單元,一個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或若干個軸向串接的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構成用于軸向地設置在箱涵內部的修復用結構件。較佳地,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的外側面的周長小于所述箱涵的內側面的周長。較佳地,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的外側面的周長為所述箱涵的內側面的周長的89%~91%。較佳地,所子板的外側設有若干凸起,所述凸起間具有用于填充漿料的空隙。較佳地,所述子板的材料為聚氯乙烯,厚度為20~50mm,寬度為200~600mm。較佳地,所述子板包括若干平板及轉角部件,所述平板用于與所述箱涵的平面部分相匹配,所述轉角部件用于箱涵的轉角部分相匹配,所述平板與所述轉角部件在的側邊通過連接件固定連接形成與所述箱涵相匹配的方環形的修復用結構單元。較佳地,當所述箱涵的橫截面為具有倒角的方形時,所述轉角部件具有與方形體的倒角部分內側面相匹配的倒角部件。較佳地,所述子板的側邊設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孔用于容置連接子板的連接件。較佳地,所述子板間的連接方式為螺接,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間的連接方式為螺接。本技術提供的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可以帶水施工;(2)可在箱涵內部進行組裝,不需要大型機械設備,只要把子板按照事先設計好的組裝用孔的位置,進行連接即可;(3)徑向和軸向采用螺栓和螺母螺接,采用人工和簡單的施工用道具,就可進行連接和緊固,形成一種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4)采用一個或多個修復用結構單元連接構成修復用結構件,便于化整為零,減小各個子板尺寸,從而更利于運輸至現場進行安裝。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修復用結構件徑向剖視圖;圖2A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平板外側視圖;圖2B為本技術實施例一的平板側部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二的修復用結構件徑向剖視圖;圖4為實施例二的修復用結構件的一個平面各部分連接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更好地說明本技術,茲以若干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對本技術作詳細說明,具體如下: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包括若干個子板,該些若干個子板的側邊相互連接以形成環形的修復用結構單元,一個修復用結構單元或若干個軸向串接的修復用結構單元構成用于軸向地設置在箱涵內部的修復用結構件。其中,子板的數量可根據需要設置為4~8個。各個子板的尺寸與實際應用修復的箱涵的尺寸相適應,多個子板組裝后即連接成與箱涵尺寸匹配的修復用結構件。下面以幾個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的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實施中的箱涵的內側面為方形體,則上述的若干個子板中包括平板11及轉角部件12,其中,平板11用于與箱涵2的平面部分相匹配,轉角部件12用于箱涵2的轉角部分相匹配,平板11與轉角部件12在的側邊通過連接件3固定連接形成與箱涵相匹配的方環形的修復用結構單元10。各個子板的材料為聚氯乙烯,厚度為20~50mm,寬度為200~600mm。具體地,各個子板的制作方式為:首先根據需要的大小尺寸和形狀設計好金屬模具,再把聚氯乙烯(PVC)的原料顆粒通過注塑機械加熱使之成為熔融狀態,然后采用壓力注入金屬模具內,經過冷卻脫模,形成PVC制的平板及轉角部件。如圖2A所示,平板11的背部視圖,即相對于箱涵內側面的外部表明設有多個凸起111,凸起111的設置方式參見圖2B所示,各個凸起間具有空隙,該些凸起可根據需要均勻分布于平板表面或不均勻分布于平板表面。此外,轉角部件12上也設置該些凸起,設置方式與平板上的凸起一致。凸起間的空隙用于填充漿料。其中,修復用結構單元10的外側面的周長小于箱涵20的內側面的周長。具體地,可將修復用結構單元10的外側面的周長設置為箱涵的內側面的周長的89%~91%。本實施例中的連接件3為螺栓,平板11與轉角部件12的側邊通過螺栓進行螺接。且平板11與轉角部件12的側邊均設有用于容置螺栓及與螺栓匹配的螺母或其他連接件的連接孔,以使連接件完成連接后,被密封在連接孔內。該結構件使用時,由于各子板面向箱涵的一側設有具有空隙的凸起,當將結構件組裝完成后,相空隙中注入具有微膨脹的水泥漿液,在水泥漿液硬化后,使原箱涵的舊管、漿液以及內襯箱涵形成一體,起到對舊的箱涵的修復、固定、支撐的作用。在另一優選實施例中,連接件3可設置為貫穿平板11的螺栓,貫穿平板部分的螺栓與設置在轉角部件側邊設置的螺紋相螺接。連接處也設有連接孔,以密封連接件。在另一優選實施例中,平板的數量可為其他數量,如對于長方形的箱涵內,每個平面上對應的修復用結構單元的平面可由1個或多個平板拼接而成,當箱涵尺寸較大時,便于通過多個較小的平板配合轉角部件組裝成與之匹配的修復用結構單元10。在另一優選實施例中,根據不同的原箱涵的尺寸,修復用結構單元的外側面與箱涵內側面間形成5cm到20cm的間隙,使得兩者之間可以澆筑較多的水泥漿液,跟有利于提高修復用結構件的強度。在另一優選實施例中,各個子板為透明的聚氯乙烯板。透明聚氯乙烯材質,可以目視確認填充漿液的注入狀況,實現無死角注漿。實施例二:本實施例中,除以下部分與實施例一有所區別外,其余部分均與實施例一相同,具體如下: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箱涵20的內側面為具有倒角的方形體,此時的轉角部件具有與方形體的倒角部分內側面相匹配的倒角部件。本實施例中的修復用結構單元的周長小于箱涵內側面周長,此時,澆筑的漿液通過凸起間的空隙以及修復用結構件與箱涵間的空隙進行流動及凝固形成澆筑層6即可。其中,為了保持修復用結構單元與箱涵內側面間的距離,本實施例中設置了若干的墊塊5,墊塊5主要設置在修復用結構單元與箱涵的上側面、左側面、右側面間,以使得澆筑時修復用結構單元相對于箱涵的位置保持不變,也保證了上側、左側及右側的澆筑厚度可以按需要進行。一般而言,底部僅有較薄的澆注層,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將各個側面的澆注層厚度設為均值。如圖4所示,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個子板,若干個子板的側邊相互連接以形成環形的修復用結構單元,一個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或若干個軸向串接的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構成用于軸向地設置在箱涵內部的修復用結構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個子板,若干個子板的側邊相互連接以形成環形的修復用結構單元,一個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或若干個軸向串接的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構成用于軸向地設置在箱涵內部的修復用結構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的外側面的周長小于所述箱涵的內側面的周長。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復用結構單元的外側面的周長為所述箱涵的內側面的周長的89%~9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板的外側設有若干凸起,所述凸起間具有用于填充漿料的空隙。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組裝式地下箱涵修復用結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板的材料為聚氯乙烯,厚度為20~50m...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驊,余凱華,沈建彪,鮑月全,孫躍平,張琦,王秋光,張彥晶,何善,季斌,盛忠明,嚴曄明,韓曉嫣,楊后軍,江曉華,李震宇,徐禪,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管麗環境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