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從大田土壤中挖取小麥植株、根系沖洗、去除根系雜物、整株化學處理、去除處理液、甲醛液體浸泡、標本整形、透明亞克力有機玻璃容器密封保存的小麥植株液體浸制標本的制作方法。本發明專利技術適應于麥類作物(包括轉基因材料)在所有土壤栽培條件下以及非土壤栽培條件下如組織培養苗及整棵植株或僅地下的根系部分液體浸制標本的制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植物標本制作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小麥植株液體浸制標本的制作方法。
技術介紹
小麥是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水平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小麥植株主要由地上部分莖葉穗和地下部分根系組成。地上部分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場所。地下部分是小麥的重要營養器官,小麥的根系數量、重量、粗細、長短等直接影響小麥植株對水分和營養的吸收,以及小麥單株及其群體的抗倒伏能力。小麥依靠其錯綜復雜的龐大根系從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營養,以滿足小麥的新陳代謝過程。強壯的根系是獲取小麥高產的重要物質基礎。小麥地上部分的葉片、莖稈、穗部、籽粒等性狀是育種者觀察最多的農藝性狀,但非常重要的根系部分由于長于土壤深層,難以對其進行直接觀察,進而影響對其與地上部分農藝性狀相關性的分析。因此,制作小麥植株的完整標本,可以直觀的觀察小麥的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器官的生長狀況,進而與其他農藝性狀進行比較分析。目前制作植物標本的方法,主要側重于地上部分根莖葉器官的標本制作,因為地上部分采集比較容易。植物根系標本不同于一般的植物標本,采集難度大、對植被破壞明顯,因而制作困難。小麥是須根,須根的采集更加困難。一般的小麥植株標本僅僅采集接近地面的一小部分根系,其實小麥的根系十分發達,限于目前的采集方法和制作標本方法,小麥完整的根系標本制作尤其困難。目前的小麥植株標本多為小麥成熟后的干制標本,而且多為直接從土壤中拔出的,只留有較少的根系,大部分根系被拔斷,不能真正反映小麥根系的生長狀況。目前大多數小麥液體浸制標本,僅是選取穗部和植株上部2-3節葉片制作的,不是小麥的整株標本,這是由于市場上缺乏在容積和高度上適合小麥整株標本制作的玻璃容器,如市場上的玻璃容器高度最高不到50cm,而小麥植株僅地上部分通常就在80cm左右,有些小麥種質資源的植株高度在1m以上,所以市場上的玻璃容器無法滿足小麥整株標本的制作。目前尚無見到小麥根系本身浸制標本以及包括地上部分器官在內的小麥整株的液體浸制標本。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現有技術上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從大田土壤中挖取小麥植株、根系沖洗、去除根系雜物、整株化學處理、去除處理液、甲醛液體浸泡、標本整形、透明亞克力有機玻璃容器密封保存的小麥植株液體浸制標本的制作方法。本專利技術適應于麥類作物(包括轉基因材料)在所有土壤栽培條件下以及非土壤栽培條件下如組織培養苗及整棵植株或僅地下的根系部分液體浸制標本的制作。本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1)候選植株的選定在種植小麥的田間地塊,選取生長旺盛的植株作為制作標本的候選植株,并掛牌標記,然后拔除其它不需要的植株幼苗;選取3棵以上候選植株,植株間距要保持大于或等于70cm;或者在小麥播種時,小麥播種間距保持大于或等于70cm;2)土方的選定以小麥候選植株為圓心,按照30cm半徑畫圓,在圓周垂直向土層插入直徑為0.5cm、長為1m的鋼筋,鋼筋間距10cm左右;3)小麥植株的挖取圍繞插入土層的鋼筋外圍,利用挖土工具,挖取內徑為30cm、高為1m以上的圓柱形土方;同時,在圓柱形土方外周相對兩側,留有2個相對的、內徑30cm以上、深約40cm的工作層面,以利于后續作業操作;4)沖土與洗根利用噴水裝置,對圓柱形土方進行漸進式沖洗;在沖洗時水流不能過強,以免造成大土塊的掉落,將附著的根系拉斷;圓柱形土方30-40cm的土層相對松軟,應慢慢沖洗,沖洗的結果,應是圓柱形土方上面的土層逐漸變少,下面的土層稍多,形成一個正三角形結構,否則土堆容易倒塌;圓柱形土方底部土層相對堅硬,用約50cm深的水浸泡過夜,同時用濕潤紗布將上部裸露的根系包裹,以免根系干燥和損傷;圓柱形土方底部土塊,在保證根系不受損傷時,可以適當增加水流強度;多余的水流和泥漿,可以通過預留的工作界面取出;5)帶有小麥根系土堆的取出小麥植株根系用水沖至土堆約有10-15kg重時,將坑內的泥水全部取出,并向坑內填埋干土至能夠承受一定的人體重量;在坑內,利用小鏟等工具從土堆底部,慢慢進行挖掘,最終使土堆底部脫離土壤;將帶有根系的土堆輕輕放于塑料箱中,并擺正,然后將水注滿,浸泡至土塊變至泥漿狀;6)洗根利用自來水輕輕沖洗根系至水清;在沖洗時,對小的泥塊,在保證根系不受損傷前提下,在水中用手輕輕將其碾碎;7)去除根上的雜物將獲得的小麥植株置于含有清水的塑料盆中,利用小型鑷子或徒手將附著在根系上的腐爛雜草等雜物去除干凈,并輕輕擺正根系為生長姿態,為標本后續化學處理做準備;8)植株醋酸銅熱處理將醋酸銅處理液加熱至85℃時,倒入120cm長、25cm寬、25cm高的亞克力透明有機玻璃槽內,然后放入水洗干凈的新鮮小麥植株進行化學處理;化學處理期間,通過加熱器對處理液進行不斷加熱,使液溫控制在80℃左右,材料處理需要15min左右,小麥植株由綠色逐漸變黃、變褐、最后又變為綠色時取出材料,并用清水對處理過的材料漂洗2-3次;處理過程要在通風處進行,并經常翻動小麥植株,以使其均勻著色;9.)標本的固定整形配制5%甲醛溶液,并注入直徑20cm、高120cm的圓柱形透明亞克力標本缸中;利用2條對稱的釣魚線或白色尼龍線拴住植株根系的上端,然后從植株根部下端開始,將標本徐徐放入盛有保存液的標本缸中,使保存液浸沒標本;調整植株姿態,使其根系處于垂直狀態,然后將標本固定;將標本缸蓋子涂上凡士林,然后蓋住標本缸口進行密封封口,并置于陰涼處長期保存;在保存過程中,若保存液出現渾濁現象,應立刻更換新的甲醛保存液。第1)步中,所述候選植株的選定,時期優選為小麥返青期前。第2)步中,所述土方的選定,時期優選為小麥拔節期。第8)步中,所述植株醋酸銅熱處理,所述醋酸銅處理液的配制方法為:按照180g醋酸銅、500ml冰醋酸、水500ml比例配制成飽和溶液,再將此飽和液稀釋5倍。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專利技術提供了對小麥根系采樣方法,此方法對小麥根系損傷小,有利于保存根系的自然生長狀態。2、本專利技術有利于對小麥根系進行長期保存和研究。3、本專利技術可以根據小麥的不同高度和大小,調整保存標本的透明有機玻璃容器和標本處理的有機玻璃槽,便于制作包括完整根系在內的不同高度及大小的整個小麥植株標本。附圖說明圖1小麥植株的挖取。圖2沖土與洗根。圖3沖洗挖取的小麥植株根系。圖4去除小麥根系上的雜物并對根系進行整理。圖5對小麥植株進行醋酸銅熱處理。圖6清水漂洗處理過的小麥材料。圖7配制甲醛溶液并注入圓柱形透明亞克力標本缸中。圖8制作完成的小麥植株液體浸制標本。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實施例1小麥標本的制作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濟南實驗農場,進行小麥種植和取樣,制作標本。1.植株的選定在種植小麥的田間地塊,在小麥返青期前,選取生長旺盛的植株作為制作標本的候選植株,并掛牌標記,然后拔除其它不需要的植株幼苗。一般選取3棵候選植株,植株方圓間距要保持70cm;或者在小麥播種時,小麥播種間距保持70cm。2.土方的選定在小麥拔節期,圍繞已選定的小麥候選植株,以30cm為半徑垂直向土層插入直徑0.5cm的1m長鋼筋,鋼筋間距10cm左右(圖1)。3.小麥植株的挖取圍繞著插入的鋼筋外圍,利用鐵鍬、鎬頭、鐵鏟等工具,挖取內徑30cm、深1m以上的土層。同時,在原有內徑30cm外,留有2個相對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小麥植株液體浸制標本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候選植株的選定在種植小麥的田間地塊,選取生長旺盛的植株作為制作標本的候選植株,并掛牌標記,然后拔除其它不需要的植株幼苗;選取3棵以上候選植株,植株間距要保持大于或等于70?cm;或者在小麥播種時,小麥播種間距保持大于或等于70?cm;2)土方的選定以小麥候選植株為圓心,按照30cm半徑畫圓,在圓周垂直向土層插入直徑為0.5cm、長為1m的鋼筋,鋼筋間距10cm左右;3)小麥植株的挖取圍繞插入土層的鋼筋外圍,利用挖土工具,挖取內徑為30cm、高為1m以上的圓柱形土方;同時,在圓柱形土方外周相對兩側,留有2個相對的、內徑30cm以上、深約40cm的工作層面,以利于后續作業操作;4)沖土與洗根利用噴水裝置,對圓柱形土方進行漸進式沖洗;在沖洗時水流不能過強,以免造成大土塊的掉落,將附著的根系拉斷;圓柱形土方30?40cm的土層相對松軟,應慢慢沖洗,沖洗的結果,應是圓柱形土方上面的土層逐漸變少,下面的土層稍多,形成一個正三角形結構,否則土堆容易倒塌;圓柱形土方底部土層相對堅硬,用約50cm深的水浸泡過夜,同時用濕潤紗布將上部裸露的根系包裹,以免根系干燥和損傷;圓柱形土方底部土塊,在保證根系不受損傷時,可以適當增加水流強度;多余的水流和泥漿,可以通過預留的工作界面取出;5)帶有小麥根系土堆的取出小麥植株根系用水沖至土堆約有10?15kg重時,將坑內的泥水全部取出,并向坑內填埋干土至能夠承受一定的人體重量;在坑內,利用小鏟等工具從土堆底部,慢慢進行挖掘,最終使土堆底部脫離土壤;將帶有根系的土堆輕輕放于塑料箱中,并擺正,然后將水注滿,浸泡至土塊變至泥漿狀;6)洗根利用自來水輕輕沖洗根系至水清;在沖洗時,對小的泥塊,在保證根系不受損傷前提下,在水中用手輕輕將其碾碎;7)去除根上的雜物將獲得的小麥植株置于含有清水的塑料盆中,利用小型鑷子或徒手將附著在根系上的腐爛雜草等雜物去除干凈,并輕輕擺正根系為生長姿態,為標本后續化學處理做準備;8)植株醋酸銅熱處理將醋酸銅處理液加熱至85℃時,倒入120?cm長、25?cm寬、25?cm高的亞克力透明有機玻璃槽內,然后放入水洗干凈的新鮮小麥植株進行化學處理;化學處理期間,通過加熱器對處理液進行不斷加熱,使液溫控制在80℃左右,材料處理需要15?min左右,當小麥植株由綠色逐漸變黃、變褐、最后又變為綠色時取出材料,并用清水對處理過的材料漂洗2?3次;處理過程要在通風處進行,并經常翻動小麥植株,以使其均勻著色;9.)標本的固定整形配制5%甲醛溶液,并注入直徑20?cm、高120?cm的圓柱形透明亞克力標本缸中;利用2條對稱的釣魚線或白色尼龍線拴住植株根系的上端,然后從植株根部下端開始,將標本徐徐放入盛有保存液的標本缸中,使保存液浸沒標本;調整植株姿態,使其根系處于垂直狀態,然后將標本固定;將標本缸蓋子涂上凡士林,然后蓋住標本缸口進行密封封口,并置于陰涼處長期保存;在保存過程中,若保存液出現渾濁現象,應立刻更換新的甲醛保存液。...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小麥植株液體浸制標本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候選植株的選定在種植小麥的田間地塊,選取生長旺盛的植株作為制作標本的候選植株,并掛牌標記,然后拔除其它不需要的植株幼苗;選取3棵以上候選植株,植株間距要保持大于或等于70cm;或者在小麥播種時,小麥播種間距保持大于或等于70cm;2)土方的選定以小麥候選植株為圓心,按照30cm半徑畫圓,在圓周垂直向土層插入直徑為0.5cm、長為1m的鋼筋,鋼筋間距10cm左右;3)小麥植株的挖取圍繞插入土層的鋼筋外圍,利用挖土工具,挖取內徑為30cm、高為1m以上的圓柱形土方;同時,在圓柱形土方外周相對兩側,留有2個相對的、內徑30cm以上、深約40cm的工作層面,以利于后續作業操作;4)沖土與洗根利用噴水裝置,對圓柱形土方進行漸進式沖洗;在沖洗時水流不能過強,以免造成大土塊的掉落,將附著的根系拉斷;圓柱形土方30-40cm的土層相對松軟,應慢慢沖洗,沖洗的結果,應是圓柱形土方上面的土層逐漸變少,下面的土層稍多,形成一個正三角形結構,否則土堆容易倒塌;圓柱形土方底部土層相對堅硬,用約50cm深的水浸泡過夜,同時用濕潤紗布將上部裸露的根系包裹,以免根系干燥和損傷;圓柱形土方底部土塊,在保證根系不受損傷時,可以適當增加水流強度;多余的水流和泥漿,可以通過預留的工作界面取出;5)帶有小麥根系土堆的取出小麥植株根系用水沖至土堆約有10-15kg重時,將坑內的泥水全部取出,并向坑內填埋干土至能夠承受一定的人體重量;在坑內,利用小鏟等工具從土堆底部,慢慢進行挖掘,最終使土堆底部脫離土壤;將帶有根系的土堆輕輕放于塑料箱中,并擺正,然后將水注滿,浸泡至土塊變至泥漿狀;6)洗根利用自來水輕輕沖洗根系至水清;在沖洗時,對小的泥塊,在保證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楚秀生,崔德周,馮岳,楮蔚,郭棟,樊慶琦,隋新霞,黃承彥,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