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智能高速路由器,基于現有路由器結構進行改進,基于電磁場變化原理,引入兩節干電池(7),將接入網口(5)與控制處理電路板(3)之間的網線,依次分別在兩節干電池(7)上進行纏繞,通過電磁場改變信號頻率的原理,能夠在不改變運營商所提供網絡帶寬的前提下,最大化提高上傳與下載的傳輸速率,有效提高路由器的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智能高速路由器,屬于智能網絡設備
技術介紹
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路由器是現在最為常見、常用的網絡設備,大到企業級路由器,小到家用路由器、無線放大器,它們是網絡化的基礎設備,只因它們的存在與工作,才能實現網絡的架設與發展,網絡一方面在鋪設網絡方面,另一方面就在于網絡的性能,一個好網絡取決于帶寬、包丟失率等等屬性因素,這其中帶寬又直接決定了網絡的傳輸速率,傳輸效率;因此,帶寬是衡量網絡設備的重要指標之一,現有網絡帶寬的使用取決于運營商的建設,以及用戶自己的選擇,而作為承載網絡的硬件設備——路由器而言,其目的就是在固有的帶寬網絡下,盡最大限度的提高傳輸效率,而現有技術的路由器僅僅解決了傳輸更加穩定、使用更加便捷,而對于關乎網絡效率切切實實的帶寬,卻無能為力,因此,這一塊一直是路由器值得去研究探索的領域。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基于現有路由器結構進行改進,基于電磁場變化原理,能夠有效提高上傳、下載傳輸速率的智能高速路由器。本專利技術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設計了一種智能高速路由器,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內部的電源模塊、控制處理電路板、設置在殼體表面的無線收發天線、接入網口、至少一個擴展網口;其中,控制處理電路板分別與電源模塊、無線收發天線、接入網口、各個擴展網口相連接;電源模塊連接外部供電網絡,并經過控制處理電路板分別為無線收發天線、接入網口、各個擴展網口進行供電;還包括兩節干電池,兩節干電池的正負極兩端分別用絕緣層進行包裹;接入網口與控制處理電路板之間的網線,自接入網口至控制處理電路板方向,依次分別在兩節干電池上纏繞m圈和n圈,其中,m大于n,且兩節干電池之間的距離為0.5cm至1cm。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兩節干電池之間的距離為0.8cm。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控制處理電路板包括電路板本體、以及設置在電路板本體上的控制模塊;電源模塊、無線收發天線、接入網口、各個擴展網口分別電路板本體相連接,并經電路板本體與控制模塊相連接。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控制模塊為微處理器。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微處理器為ARM處理器。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殼體表面對應控制處理電路板的位置設置鏤空結構。本專利技術所述一種智能高速路由器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技術效果:(1)本專利技術設計的智能高速路由器,基于現有路由器結構進行改進,基于電磁場變化原理,引入兩節干電池,將接入網口與控制處理電路板之間的網線,依次分別在兩節干電池上進行纏繞,通過電磁場改變信號頻率的原理,能夠在不改變運營商所提供網絡帶寬的前提下,最大化提高上傳與下載的傳輸速率,有效提高路由器的工作效率;(2)本專利技術設計的智能高速路由器中,針對控制處理電路板,進一步設計包括電路板本體、以及設置在電路板本體上的控制模塊;其中,電源模塊、無線收發天線、接入網口、各個擴展網口分別電路板本體相連接,并經電路板本體與控制模塊相連接,并且針對控制模塊,進一步設計采用微處理器,以及針對微處理器,具體設計采用ARM處理器,一方面能夠適用于后期針對智能高速路由器的擴展需求,另一方面,簡潔的控制架構模式能夠便于后期的維護;(3)本專利技術設計的智能高速路由器中,針對殼體表面對應控制處理電路板的位置,進一步設計設置鏤空結構,能夠實現針對控制處理電路板的散熱,進一步提高本專利技術所設計智能高速路由器在實際應用的高效性。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設計的智能高速路由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殼體,2.電源模塊,3.控制處理電路板,4.無線收發天線,5.接入網口,6.擴展網口,7.干電池。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設計了一種智能高速路由器,包括殼體1、設置在殼體1內部的電源模塊2、控制處理電路板3、設置在殼體1表面的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至少一個擴展網口6;其中,控制處理電路板3分別與電源模塊2、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各個擴展網口6相連接;電源模塊2連接外部供電網絡,并經過控制處理電路板3分別為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各個擴展網口6進行供電;還包括兩節干電池7,兩節干電池7的正負極兩端分別用絕緣層進行包裹;接入網口5與控制處理電路板3之間的網線,自接入網口5至控制處理電路板3方向,依次分別在兩節干電池7上纏繞m圈和n圈,其中,m大于n,且兩節干電池7之間的距離為0.5cm至1cm。上述技術方案所設計的智能高速路由器,基于現有路由器結構進行改進,基于電磁場變化原理,引入兩節干電池7,將接入網口5與控制處理電路板3之間的網線,依次分別在兩節干電池7上進行纏繞,通過電磁場改變信號頻率的原理,能夠在不改變運營商所提供網絡帶寬的前提下,最大化提高上傳與下載的傳輸速率,有效提高路由器的工作效率。基于上述設計智能高速路由器技術方案的基礎之上,本專利技術還進一步設計了如下優選技術方案:針對控制處理電路板3,進一步設計包括電路板本體、以及設置在電路板本體上的控制模塊;其中,電源模塊2、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各個擴展網口6分別電路板本體相連接,并經電路板本體與控制模塊相連接,并且針對控制模塊,進一步設計采用微處理器,以及針對微處理器,具體設計采用ARM處理器,一方面能夠適用于后期針對智能高速路由器的擴展需求,另一方面,簡潔的控制架構模式能夠便于后期的維護;針對殼體1表面對應控制處理電路板3的位置,進一步設計設置鏤空結構,能夠實現針對控制處理電路板3的散熱,進一步提高本專利技術所設計智能高速路由器在實際應用的高效性。本專利技術設計的智能高速路由器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具體包括殼體1、設置在殼體1內部的電源模塊2、控制處理電路板3、設置在殼體1表面的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至少一個擴展網口6;其中,控制處理電路板3包括電路板本體、以及設置在電路板本體上的ARM處理器;電源模塊2、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各個擴展網口6分別電路板本體相連接,并經電路板本體與ARM處理器相連接;電源模塊2連接外部供電網絡,并經過控制處理電路板3分別為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各個擴展網口6進行供電;還包括兩節干電池7,兩節干電池7的正負極兩端分別用絕緣層進行包裹;接入網口5與控制處理電路板3之間的網線,自接入網口5至控制處理電路板3方向,依次分別在兩節干電池7上纏繞m圈和n圈,其中,m大于n,且兩節干電池7之間的距離為0.8cm;殼體1表面對應控制處理電路板3的位置設置鏤空結構。實際應用中,將運營商所提供的光貓網絡信號與接入網口5相連接,各個擴展網口6分別連接網絡終端設備,實際使用,經對比測試發現,使用本專利技術所設計的智能高速路由器相比使用普通路由器,網絡終端設備的上傳、下載速度均提高了十倍,由此能夠有效提高了路由器的使用工作效率。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技術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智能高速路由器,包括殼體(1)、設置在殼體(1)內部的電源模塊(2)、控制處理電路板(3)、設置在殼體(1)表面的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至少一個擴展網口(6);其中,控制處理電路板(3)分別與電源模塊(2)、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各個擴展網口(6)相連接;電源模塊(2)連接外部供電網絡,并經過控制處理電路板(3)分別為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各個擴展網口(6)進行供電;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兩節干電池(7),兩節干電池(7)的正負極兩端分別用絕緣層進行包裹;接入網口(5)與控制處理電路板(3)之間的網線,自接入網口(5)至控制處理電路板(3)方向,依次分別在兩節干電池(7)上纏繞m圈和n圈,其中,m大于n,且兩節干電池(7)之間的距離為0.5cm至1cm。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智能高速路由器,包括殼體(1)、設置在殼體(1)內部的電源模塊(2)、控制處理電路板(3)、設置在殼體(1)表面的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至少一個擴展網口(6);其中,控制處理電路板(3)分別與電源模塊(2)、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各個擴展網口(6)相連接;電源模塊(2)連接外部供電網絡,并經過控制處理電路板(3)分別為無線收發天線(4)、接入網口(5)、各個擴展網口(6)進行供電;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兩節干電池(7),兩節干電池(7)的正負極兩端分別用絕緣層進行包裹;接入網口(5)與控制處理電路板(3)之間的網線,自接入網口(5)至控制處理電路板(3)方向,依次分別在兩節干電池(7)上纏繞m圈和n圈,其中,m大于n,且兩節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貢偉東,胡紅蘭,李文濤,陸辰釗,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金米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